2.1 探索生命的器具(第二課時)
2.1 探索生命的器具(第二課時)
一、背景和意義分析
“探索生命的器具”主要介紹了顯微鏡的結構、作用與使用方法,對常用實驗器具的分類、安全操作規則做了簡單的介紹,介紹了制作臨時玻片標本的方法,讓學生體驗一種臨時玻片標本的制作過程并練習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本章內容是在學生已經了解了生物的主要類群、生物的生命現象、生物學與人類和社會的關系,意識到生物學的重要性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學習探索生命的器具、方法,并學會制作臨時玻片標本的方法,這對學生今后科學地探索生命,正確地使用各種探究器具,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它將為學生學會科學探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學習與導學目標:
1、知識積累與疏導:在初步學會使用顯微鏡的基礎上,嘗試制作臨時玻片標本。對照圖2-4,歸納出制作臨時玻片的過程。認知率達100%。
2、技能掌握和指導:嘗試制作臨時玻片標本,防止玻片內出現氣泡,并使用顯微鏡觀察玻片標本。利用率達95%。
3、智能提高與訓導:在動手實踐操作的基礎上,通過組內討論、交流,培養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達能力,培養實驗能力。互動率達100%。
4、情意修煉與開導: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投入率達100%。
5、觀念確認與引導:強調實驗在生物課學習中的重要性,指出學生只有通過動手實驗,才能獲得許多感性的認識,才能學會許多科學的實驗方法,去探索生物世界的奧秘,從而使學生明確實驗課的目的,激發其探究精神,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認同率達100%。
三、障礙與生成關注:
通過積極參與、動手、動腦,親身經歷,從而能夠正確使用顯微鏡,嘗試制作臨時玻片標本。
四、學程與導程活動:
教具準備:顯微鏡、擦鏡紙、載玻片、蓋玻片、干凈的紗布、滴管、燒杯、葉片、番茄、自來水等。
導入新課:
1、 復習回顧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方法,讓學生完成以下操作:
(1)指出目鏡,物鏡,反光鏡,粗、細準焦螺旋。
(2)對光。
(3)觀察寫有“6”字的薄紙片。
2、 檢查預習情況:
3、 臨時玻片標本的制作:
實驗指導方法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教師分步驟講解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項,學生分步驟操作。另一種是教師依次講解實驗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項之后,學生再做實驗。針對初一新生年齡小能力差的特點,建議開始時最好采用邊指導邊觀察的教學方法,學生按教師指導,分步練習。總之,在較短時間里,要千萬百計讓每一位學生有機會練習,并做到既嚴格要求、規范操作,又大膽實踐,勇于探究。
(1)教師演示操作過程,并對各步進行歸納。
①用潔凈的紗布把載玻片、蓋玻片擦拭干凈——凈。
②用滴管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自來水——滴。
③用鑷子夾取葉片表皮、蕃茄的果皮——取。
④把材料浸入玻片中央的水滴中——浸。
⑤展平材料——展。
⑥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輕輕蓋在生物材料上——蓋。
⑦把一滴碘液滴在蓋玻片一側,用吸水紙從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全部——染。
(2)學生按照實驗步驟練習,教師巡視學生實驗情況,對不規范操作及時糾正,并解決學生操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