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教學設計
【設計思路】:
本節課采用探究式教學、實驗教學和引導談話法等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針對本節教材特點、學生特質和教學資源的可操作性,本節教學設計主要從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通過觀察實物,對照實驗,識圖比較,配合多媒體課件等多種形式進行探究。教學中力求既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養,又注重學科思想與方 法的教育,并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體現sts教育理念。
【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中第二節內容。通過學習,旨在認識根毛吸水的意義和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解釋生活生產中的現象。形成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大量根毛對植物吸水的意義。
2、概述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
能力目標:
1、嘗試根據觀察的現象解釋、分析產生的原理。
2、在觀察過程中逐步養成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 、體驗根據現象分析原理的快樂
2、形成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 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
2、 解釋生活、生產中的相關現象。
難點:探究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
【學生情況分析】:
學 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參加過種菜等農事活動,對農村生產中的一些現象有一定的認識。之前,在學習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時,已經認識了根尖的結構和輸導組織中的導管,對學習本節內容有一定的基礎。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討論和體驗探究等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是可以比較輕松地完成學習目標的。
【教學方式】:
教法:引導法、實驗法、談話法、直觀教學法等
學法:觀察法、體驗探究法、比較法等
【教學媒體設計】:
多媒體,cai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準備:
1、培養有根毛的幼根,放大鏡。
2、切好的蘿卜條,鹽水,清水各一碗。
3、幼嫩植物的莖(莖處能掐出水分)。
4、浸了紅墨水的桃樹枝條(以葉脈變紅為標準)。
(二)課時安排:1課時
(三)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新課
學生觀察思考
有學生答:根毛受到損傷
引言:你種過菜嗎?當菜苗被移載后,總是耷拉著腦袋,很不高興,你知道為什么嗎?
師:對,因為它的根受傷了。
質疑: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引導學生答:植物的根能吸收水份)
那么根有哪些適于吸水的特點呢?
用擬人的口氣引入新課,吸引學生注意力快速入課堂
一、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根吸收水分的部位
根吸收水分的外界條件
練習小結
水分的運輸途徑
木本植物莖的結構
小結: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
木本植物有形成層,草本植物沒有形成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