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人體的消化和吸收(第2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實驗器材 學生:小品表演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瘦生表演:飯菜不好吃,我堅決不吃;飯菜好吃,我就狼吞虎咽。過了一陣,糟了!胃脹得受不了,哦,肚子又疼起來了,老師,我要上廁所。胖生表演:唉!我走路好累哦,跑也跑不動,穿的衣服又難看,真羨慕你們那么苗條,哼!平時我還沒有他們吃得多,真是喝水都要長胖哦!討論:前面那位為什么那么瘦?后面這位為什么平時吃得并不是很多,卻長得較胖?同學們幫他找找原因。教師:同學們非常聰明!看來這些都與人體的消化吸收有密切的關系,下面我們就來探究一下食物在人體內是怎樣被消化的? (二)新課教學1.食物的消化 ①消化酶 教師:復雜的人體是由細胞構成的,人體生命活動的實現也是通過細胞完成的,營養物質首先要進入細胞才能被細胞利用,參與生命活動。食物中的有些營養物質必須經過加工才能被人體利用。就好象有人想把一件很大的家具搬進屋子,但太大搬不進,他動動腦筋后將大家具拆成小件,就一件一件搬進了屋子。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也也是如此,蛋白質、淀粉、脂肪等只有轉變成小分子的物質才能進入細胞。那么誰來將大分子物質“拆”成小分子物質呢? 提問:酶是什么?具有哪些特性?書中把酶比作什么? 列舉你所知道的消化液中的消化酶。 ②.口腔內的消化——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a.物理性消化 討論:食物入口,你口腔中的器官會對食物進行怎樣的處理?(引出物理性消化的概念) 除了口腔,你知道還有哪些器官會對食物進行物理性消化? b.化學性消化教師:(1)請一位同學吃饅頭,要求慢慢地嚼咀,細細地體味。看能否吃出什么味道。(2)饅頭并未放糖,為什么會吃出甜味呢?你能提出什么問題?(3)假設淀粉在口腔中發生了變化,這個變化并與唾液有關。我們來制定方案探究計劃學生:小組討論并設計探究計劃——全班交流——根據自己的探究計劃進行探究——相互交流探究的過程、結果和結論,并分析。教師小結: 通過分析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給出消化的概念,再說明什么是化學性消化。③胃內的消化 討論:食物進入胃內,淀粉是否還能繼續消化?蛋白質的消化是從胃里開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進行初步消化。食團進入胃后,胃的肌肉收縮、蠕動,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與胃蛋白酶結合,在酸性條件下,胄蛋白酶活動,將食物中的蛋白質進行初步分解,然后進入小腸。思維拓展:生物是由蛋白質組成的,為什么胃液中的鹽酸和蛋白酶,不會破壞胃壁本身的細胞呢?④小腸內的消化 食物進入小腸后,進行最完全的消化。小腸里的胰液和小腸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質和淀粉的酶,在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進入小腸的蛋白質和淀粉被進一步分解成氨基酸和葡萄糖。膽汁把脂肪變成微小的顆粒,這就是膽汁的乳化作用。從而增加了脂肪與消化酶的接觸面積,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多媒體展示:食物消化的全過程。⑤由學生歸納總結三種有機物的化學性消化過程。用下列食物中三大有機物在消化道內的消化曲線,請學生分別分析三種有機物的消化。
①a、b、c分別是哪種消化曲線?
②三種物質經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哪一種?
③沒有消化作用的是哪一段?
④三種物質必須到達哪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
⑤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哪一段?
通過曲線的分析,有助于學生對食物的消化的理解和記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營養物質的吸收 過渡: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在消化管內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無機鹽和維生素,不經過消化,在消化道內直接被吸收。討論:(1)消化后的營養物質如何進入人體內的細胞呢? (2)在人體的哪些部位吸收呢? (3)你認為吸收營養物質最多的是什么結構?為什么?多媒體展示;展示出一段小腸,先展現小腸內表面皺襞,然后展現皺襞上一個小腸絨毛, 和絨毛內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 學生歸納:小腸絨毛的結構特點 討論:小腸絨毛的存在對小腸的吸收功能有何意義?
由于小腸絨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積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腸絨毛的柱狀上皮細胞的向腸腔一側,還有一些指狀突起,叫微絨毛。由于微絨毛的存在,使面積比5~6米長的圓柱體面積增大了六百倍。具體如表: 與圓柱體比表面積增加表面積(平方厘米)小腸5-6米長13 300環行皺襞310 000小腸絨毛30100 000微絨毛6002 000 000
最終,小腸的表面積為200平方米,相當于一個排球場。表面積越大,則吸收越快,吸收量也越多。討論:小腸絨毛是怎樣吸收營養物質的?多媒體展示:營養物質吸收途徑的動態過程:分別用各種符號表示水、無機鹽、葡萄糖、維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過動態過程表示這些營養物質分別被胃、小腸、大腸吸收的過程歸納:(1)營養物質→絨毛壁→小腸絨毛的毛細血管→靜脈→血液。甘油、脂肪酸→絨毛壁→毛細淋巴管→淋巴管→靜脈→血液。 (2)吸收的概念課后作業:以“西瓜子歷險記”為題寫一篇科普文章,請注意收集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