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消化和吸收
第二節 消化和吸收第一課時 消化教學目標:1. 知識:了解消化系統的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2. 能力:通過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進一步培養學生設計實驗、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 養成教育: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淀粉的化學性消化過程以及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難點:淀粉的化學性消化過程以及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酶的作用課前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有關實驗。課時安排:1課時。--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引言: 當我們慢慢地嚼饅頭時,常常感到稍有些甜味兒,這是什麼原因呢?是不是饅頭里含有那種甜甜的糖?觀看、思考演示實驗:將饅頭泡在水中,檢測饅頭水中是否含有麥芽糖。1、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分組實驗同組學生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協作,對照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歸納實驗結論,提出并強調消化酶的作用。2、淀粉的消化觀看動畫課件,理解淀粉的整個消化過程。通過演示動畫課件,幫助學生理解淀粉的整個消化過程。3、消化的概念通過淀粉的消化過程,讓學生自己歸納出消化的概念。啟發、誘導4、簡介消化道和消化腺讀消化系統的組成圖。引導學生講解消化系統的組成。5、蛋白質、脂肪的消化讀圖,找出蛋白質、脂肪的消化部位。用課件簡單講述蛋白質、脂肪的消化過程。6、總結食物中六大類營養物質的消化過程。傾聽講授課后反思:消化酶對食物的消化作用既是本節的重點又是難點。之所以是重點,是因為沒有酶就沒有食物的化學性消化;之所以是難點,是因為酶對食物的消化作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對學生來講十分抽象。本節課運用實驗和演示制作的計算機課件兩種方法來加深學生對酶的認識和理解。首先,我對課本上原有的實驗進行了改進,不僅用碘液檢驗淀粉是否存在,還增加了用尿糖試紙檢測麥芽糖的有無及多少。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得出:淀粉只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才能變成麥芽糖,從而認識到酶的重要性。又通過用尿糖試紙分別檢測“經過牙齒咀嚼和舌的攪拌的饅頭”和“未經牙齒咀嚼和舌的攪拌的饅頭”在人工口腔內產生的麥芽糖的多少,證明了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可以使饅頭中更多的淀粉變成麥芽糖,從而認識到物理性消化對化學性消化的促進作用,理解了吃飯時細嚼慢咽的必要性。在學生通過實驗知道了淀粉經過淀粉酶的作用變成了麥芽糖之后,我又利用制作的動畫課件示意了淀粉在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葡萄糖的整個過程,使這一看不見的、難以理解的化學性變化形象化、明朗化,便于學生理解掌握。最后,還利用計算機課件示意了蛋白質、脂肪的化學性消化。雖然這節課基本上做到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但仍有一些地方值得改進,如課后練習題的處理、“淀粉變成了甜甜的糖”的說法等。本節課的背景資料1. 檢測淀粉的存在:可使用碘液——淀粉遇碘變藍。2. 檢測麥芽糖的存在和含量的多少:可使用尿糖試紙。麥芽糖可使尿糖試紙變色,且麥芽糖的濃度不同,試紙改變的顏色也不同。尿糖試紙使用方法(1) 將試紙浸入液體中,濕透約1秒鐘后取出。(2) 在30至60秒后觀察試紙顏色并與標準色板對照,測得結果。詳見下表說明:尿糖試紙顏色液體中麥芽糖含量(mg/dl)符號(“-”表示“陰性”;“+”表示“陽性”)藍色“無”或“微量”-綠色100±淺黃綠250+深黃綠500++淺棕色1000+++深棕色++++3.尿糖試紙說明(見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