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一節一 骨堅而不重,硬而不脆
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的主要內容是骨的結構和功能,是本章的重點之一。骨的重要生理功能是運動,而骨的支撐作用是其運動功能的基礎。而骨的支撐功能是與其結構和組成成分有關。針對這些知識點課本設計了兩個探究實驗 ,第一個實驗通過學生的操作探究使其認識骨的生理特性——硬而不脆與骨的組成成分之間的關系。 第二個探究活動,通過觀察長骨的結構,認識骨膜、骨質和骨髓,從而歸納骨的基本結構。通過“探究竟”部分的這兩個探究活動,本節的兩個主要知識點骨堅而不重、硬而不脆的性質。然后,通過“知識鏈”對這些知識進行總結和提煉。最后,課本通過“實際用”“親自做”等部分進一步闡述了人的一生中骨成分的變化,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處于生長發育關鍵時期的青少年應保持坐、立、行走的正確姿勢的道理,并變成自覺的行動,養成良好的習慣,以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基于以上分析,本節課可以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教師首先組織學生分組完成探究實驗,通過小組合作和小組討論認識骨的結構和成分特點。然后再通過課堂的討論交流,完成“大家談”和“知識鏈”的教學。最后,針對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的保健問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而對骨的生長和再生內容可安排學生進行閱讀自學。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概述骨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二、能力目標
1.嘗試探究骨的成分,分析骨的成分和骨的特性之間的關系。
2.練習骨折的救護方法。
三、情感目標
認識骨的結構與功能的適應。
重點難點
本節課是本章的重點,其中的重點內容是骨的成分、結構特點。在教學時,應組織學生進行實物觀察和探究實驗,在實驗過程中進行理解和歸納。
教學媒體
小動物的骨若干,鹽酸,酒精燈,圖片,視頻資源,動物新鮮長骨
課時建議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身邊事
教師描述身邊常見的現象“青少年摔倒后,爬起來就走,而老年人摔倒后卻容易造成骨折。” 這是為什么呢?從而引出本節課的教學。
在教師敘述的同時,聯想身邊的具體事例,引起探究其中原因的興趣。
探究竟
(一)教師組織學 生完成課本的“探究竟1”。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認識骨的“硬而不脆的性質”,讓學生折一折、敲一敲,使學生認識骨即折不彎,又敲不斷。
然后,教師帶領學生閱讀“ 技能卡”,幫助其理解“煅燒 ”“脫鈣”的作用以及煅燒骨和脫鈣骨的概念。并闡述使用鹽酸和酒精燈的注意事項,保證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安全。
(參考:酒精燈使用“點燃切莫燈對燈,熄滅蓋帽莫吹風。”鹽酸使用“在使用過程中要防止鹽酸對衣物和皮膚的腐蝕,取脫鈣骨時不要直接用手。”)
在以上工作準備好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分小組完成實驗的設計和操作。并組織學生進行交流,通過分析和推理得出:骨硬而不脆的原因是骨含有脆硬的無機物和柔韌的有機物。骨的無機成分使骨有一定的硬度,骨的有機成分使骨有一定的彈性,從而使學生認識到骨的物理特性是由骨的成分決定的。
(如沒有實驗條件,教師可先組織學生進行實驗的設計和實驗方案的討論。然后播放“實驗——鑒定骨的成分”。)
(二)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長骨,邊觀察邊討論。首先,引導學生拉一拉骨膜,思考并討論鼓膜有什么特點?骨膜有什么作用?骨膜中的血管、神經起什么作用?然后,引導學 生將骨縱向剖開進行觀察,區別骨松質和骨密質,并討論骨松質和骨密質各有什么特點?如何分布?最后,引導學生進行骨髓和骨干結構的觀察,討論骨干呈什么形狀?與日常生活中的什么東西 相似?這種結構有什么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