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教學設計
學生觀察,已經生出根毛的幼根,和從菜地里拔來的植物根相比較,形成疑問:有何區別
(根毛數量有別)
回憶p66根尖結構,成熟區有大量根毛,是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觀察思考,形成疑問:為什么用鹽除雪后,很多樹會死亡?
通過觀察思考得出根吸收水分的外界條件:土壤溶液濃度小于根毛細胞溶液濃度
小試牛刀
思考
表達與交流
對細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有更深刻的認識
學生嘗試表達:一 、提出問題:莖能運輸水分嗎?
二、作出假設:
莖能運輸水分。
三、制作計劃
1、剪取一段帶葉莖。
2、頂端一段迅速插入滴有紅墨水的水里。
3、光照3-4小時
四、實施計劃:依計劃實施實驗
五、得出結論:莖能運輸水分
六、表達與交流
觀察實驗材料,思考問題
傾聽、觀察
特別注意導管和篩管的位置
比較:導管和篩管的位置、功能、運輸方向
回憶舊知識,拓展視野,草本植物沒有形成層,所以不能長成蒼天大樹
質疑:1、觀察培養的種了萌發后的根有何特征。
2、思考大量的根毛對吸水有什么意義
多媒體展示根尖的結構示意圖,注意說明成熟區有輸導組織
多媒體圖片展示:
質疑:為什么用鹽除雪后,馬路兩旁出現許多樹死亡現象呢?它們之間有關系嗎?
演示實驗:蘿卜實驗:將切得大小一樣的蘿卜分別浸入等量的鹽水、清水中,十分鐘后觀察結果
出示帶土坨的植物
質疑:1、準備移載的幼苗根部總是帶著一個土坨,這是為什么?
2、田間一次性施肥過猛會出現“燒苗”現象?為什么?
師引導探究:莖能運輸水分嗎?
質疑:這是對照實驗嗎?
1、將莖橫向切斷,在橫切面上發現什么?根據莖的結構知識,判斷是莖的哪部分變紅了
2、將莖縱剖開,在縱面上發現了什么?根據莖的結構知識,判斷是莖的哪部分變紅了
3、通過這個實驗你可得出什么結論?
師:展示一斷杉樹莖(帶樹皮)結合多媒體課件講解:木本植物莖結構
木質部:有導管形成層
韌皮部:有篩管
師出示導管和篩管的模型講解:“樹怕剝皮,不怕空心”有何道理?
質疑1.形成層屬于什么組織?
2.為什么草不能長成蒼天大樹?
引導學生設計探究方案,體驗探究過程,養成科學態度
實物和模型的展示都是為了加強直觀教學,易于學生的理解
總結
練習
欣賞、解讀、升華
完成練習
總結:植物吸水有絕招,億萬根毛齊參與。
導上無水篩下有、外皮內質形成中。
用七律的詩體概括本節的主要內容,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梳理、理解和鞏固。
拓展
延伸
形成問題:水到哪里去了?
多媒體展示玉米一生的總吸水量與其成分水、生理用水之差,形成質疑:水到哪里去了?展示滴水觀音吐水圖片。為下節課做好鋪墊。
課后設疑有助于學生預習的習慣養成探究問題的動力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一.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根的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
二.水分的運輸途徑
1. 如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