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2節(jié)生物與環(huán)境的相互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初步學會探究的一般過程,通過探究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提高合作學習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掌握科學探究方法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jù)“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引領者、組織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指導教學,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
(2)教學過程包括課前充分準備,課題的選擇,實驗方案的設計、實施,記錄結果,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的成果展示、匯報、提高,課后實驗探究的延伸。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的分工合作,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責任感與團隊精神;
(2)通過實驗探究,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重點和難點
1、非生物因素,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
2、探究溫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學
(一)以實驗小組為單位探究非生物因素對霉菌生活的影響。
(二)完成下列題目。
1.生物的生存空間統(tǒng)稱為_________。生物生存_________離不開_________,同時受到_________。_________生物能_________,也能_________。
2.環(huán)境中_________的因素,叫生態(tài)因素。生態(tài)因素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兩類。對于生活在池塘水底同一處的兩種水草來說,它們的_________因素相同,_________因素不同。
3.非生物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種因素。
4.探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某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_________。探究溫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的實驗中,變量是_________,對照實驗的實驗條件分別_________是_________。
5.對于生長在農(nóng)田中的青蛙來說,它的環(huán)境是指( )
a.農(nóng)田中的植物、蛇、昆蟲等 b.陽光、空氣、水、土壤等
c.上述a和b的總和 d.上述a和b的總和加上其他的青蛙
6.海灣淺水處長綠藻,稍深處長褐藻,再深處長紅藻。影響海洋植物分層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陽光 d.溫度 c.氣體 d.鹽度
7.大雨過后蚯蚓常常爬到地面上,影響蚯蚓生活的因素是( )
a.溫度 b.空氣 c.水分 d.陽光
8.我國從東到西森林覆蓋率逐漸減少,起主要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溫度 c.陽光 d.大氣
9.“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造成這一差異的環(huán)境因素是( )
a.光 b.水分 c.溫度 d.濕度
10.仙人掌適宜生活在沙漠里,而不適宜生活在溫暖潮濕的環(huán)境中,影響它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空氣 c.溫度 d.土壤
12.生物因素是指( )
a.所有的環(huán)境因素 b.環(huán)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因素
c.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d.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一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