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生物(第二課時)
通過兩節課的學習與交流我們認識了形形色色的生物,下面請同學們談一談自己的收獲。
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說:“我學到了如何與人合作學習”“我知道了怎樣調查”“我感覺到正是有了生命世界才變得精彩”“我知道什么是生物與非生物”“我們以后要好好保護生物”等。
〖教學反思〗
每堂課后,我都有很多的感想。這堂課后,我又一次感覺到教師只是學生學習中的幫助者、指導者、促進者。教師的作用體現在教會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獲得知識的方法。這節課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料,讓他們通過觀察來整理、獲取信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聯系生活實際,做到學以致用,如:學習生物的應激性特征時,學生看完教師提供的素材后,引導他們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舉例體會生物的應激性特征。同時,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學習新陳代謝問題時,讓學生以自己為例討論其具有的特征。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生活出發,會使他們討論時產生興趣、有的放矢。課堂中給學生設置一些有挑戰性的討論活動,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再者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可以相互帶動、相互補充、相互完善,增進友誼和了解,培養團結友愛、與人合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真正做到百花齊放。
〖教學點評〗
千差萬別的生物與非生物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界,那么如何讓學生去區別生物與非生物,如何把握生物的特征呢?我覺得教師在教學的設計上有很多獨到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符合新課程理念
新課程要求教學要遵循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之上,要和學生的生活世界緊密聯系。而本節課的設計和實施恰恰體現了這一點。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生物的應激性時,先通過播放草履蟲應激性實驗、水螅受刺激縮成一團實驗,讓學生感受到生物應激性的現象。然后讓學生根據經驗舉出生物應激性的一些實例,通過這些現象引導學生歸納出生物應激性的概念。這樣從現象出發、從特殊的個例出發、從生活經驗出發,充分體現了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另外教師引導學生充分挖掘身邊的課程資源,引用了大量身邊的鮮活實例,從微觀到宏觀,經過大量感性材料的積累和比照,總結抽象出生命的一般特征。
②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轉變
我們從教學過程中感覺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地探究。在相互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汲取并豐富著各自的經驗,由被動的接受者變為主動的參與者、資源的開拓者,由獨立的學習單元變成相互聯結的學習者共同體,而教師則轉變為一個引領者、促進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在對自然事物的認識中產生對自然的興趣與熱愛、對生命的熱愛,學生在課上、課下體驗著合作交流的快樂,課堂上所呈現的豐富內容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窗,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真正地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精彩,激發了學生熱愛生命、保護生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