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生物的特征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征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是初中生物第一課,這一課作為初中生物學的開始,首先是明確了生物的概念,使學生清楚地認識生物學的研究對象。因此,本節的重點知識就是掌握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分方法,而區分的過程則需要通過對比待分析事物與生物的一般特征是否吻合。另外,作為初中生物第一課,教師應通過這節課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熱情,因此,宜采用比較輕松活潑的課堂組織形式。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目標:
提高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重點難點:
一、重點:
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二、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媒體:
不同生物的圖片,視頻等資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①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實物、圖片。②教師準備與課程相關的掛圖。
學生:①學生觀察生活環境,區分生物與非生物。②學生準備生物標本。③有條件的地方,學生可去觀察珊瑚。
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什么是生物
觀察有山、水、蟲、鳥、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欣賞與畫面協調的音樂,請學生描繪所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所看到的畫面中哪些物體是生物,哪些物體是非生物。
實地考察大自然。(適合班額小的農村學校,班額大,需要分小組進行。)
學生拿出自帶的物體。通過觀察常見的物體,如盆栽花卉、西紅柿、黃瓜、蝴蝶、課桌、講臺等,來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播放多媒體課件“生物的特征(一)或(二)”。
提出問題:
“請舉出畫面中的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勵中差生參與)
教師組織好學生,讓其在大自然中認真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指導學生觀察生物,從實際生活中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
實物對比,通過分析小鳥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學生拿出自己所帶的生物與小鳥對比,說出這些生物具有的與小鳥相同的特征,大家各抒己見,互相補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結合自身,分析表述。
觀察書中插圖,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然后學生分小組,以自身為例討論人是否也具有書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選出代表,舉例說明,各組間可針對不同觀點進行辯論,使大家認識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廣益,調動思維潛力,學生觀察某些生物圖片或多媒體課件,結合平時了解的生物知識,協作互補,從記憶中搜索信息,說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壽命等。
啟發學生用對比法比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時可向學生解釋不同生物進行各種生命活動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動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掛圖,閱讀課文。提出問題:“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對于一些不易觀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師可提示學生,幫助分析。
教師展示一些圖片或多媒體課件,提出問題:“除我們已經了解到的生物特征之外,誰知道生物還具有哪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