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上冊復習資料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 認識生物 p2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能進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2、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第二節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3、研究生物的方法: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對照實驗)。
4、調查步驟:①選擇調查范圍②分組③設計調查路線④歸類⑤將歸類好的資料進行整理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p11
第一節 生物圈
5、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巖石圈的表面(是所有生物的立足點);厚度約為20千米。
6、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有:營養物質、陽光、水、空氣、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第二節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7、探究的步驟:①提出問題②作出假設③制定計劃④實施計劃⑤得出結論⑥表達和交流
8、影響生物生活的因素包括:環境因素(也叫非生物因素)[光、溫度、水、空氣等];生物因素[捕食關系(最常見)、競爭關系(個體)、合作關系(群體)]。
第三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9、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指生物隨環境的改變而具有的相應特征。如秋天一些樹要落葉,水多的地方植物葉片肥厚多汁等。
10、環境能影響生物,同樣生物也能影響環境,它們可以相互影響。(具體題目具體對待,搞清誰影響誰,還是相互影響)
第四節 生態系統
11、在一定區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植物-生產者,動物-消費者,細菌和真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或環境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
12、食物鏈只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組成,寫法為:生產者→一級消費者→二級消費者……→終級消費者。其中一級消費者為植食性動物,二至終級消費者為肉食性動物。(要會分析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數量關系,有增就有減,有減就有增)
13、物質(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毒物等)和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14、生產者是生態系統中最重要、是主要的成分,因為生產者數量最多。食物鏈中越往后數量越少,積累的有毒物越多。(終級消費者數量最少,毒素最多)
15、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表現在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6、在生態系統示意圖中,環境與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關系為:環境與生產者打雙向前頭,分解者前頭只指向環境,生產者和消費者都要指向分解者。
第五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17、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18、生態系統的類型:森林、草原、海洋、淡水、濕地、農田、城市生態系統。
第二單元 生物和細胞
第一章 觀察細胞的結構 p36
第一節 練習使用顯微鏡
19、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20、顯微鏡的結構:鏡座、鏡柱、鏡壁、反光鏡、遮光器、載物臺、壓片夾、通光孔、物鏡、轉換器、鏡筒、目鏡、細準焦螺旋、粗準焦螺旋。
21、實驗室光線較暗,應使用大光圈、凹面鏡;實驗室光線較亮時,應使用小光圈、平面鏡。
22、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為目鏡倍數×物鏡倍數,放大倍數越大,視野中的細胞數目越少。從目鏡內看到的像是倒像(左右倒、上下倒)。[實在不理解就把書反過來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