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課堂教學設計
第四節 生態系統
一、教學目標
1、明確生態系統的組成并能不同的生態系統
2、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3、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4、闡明生態系統的自然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5、加深科學調查和資料收集一般過程的認識,進一步提高科學調查和資料收集的能力
6、增強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情感。
二、重點、難點
1、 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和食物網
2、 提高科學調查和資料收集的能力
3、 增強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情感
三、課前準備
教師:1、分組
2、安排學生活動
學生:1、以小組為單位對一個地域(如學校、池塘、一片樹林、一塊農田)內的生物及影響這些生物生存的因素進行調查
2、收集超過調節能力而使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的實例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生態系統的組成 1、學生對自己調查所得的資進行交流并分析,找出生態系統的組成,并討論它們之間的關系: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什么關系。2、分組討論動物、植物、細菌和非生物,尋找四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教師引導:下面大家分析一下自己調查所得資料,看看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
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且幫助他們尋找其中的關系得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食物鏈和食物網 1、 查閱教材p29觀察與思考討論:圖中的生物及其之間的關系,總結出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
2、 討論:觀察與思考中的蛇大量減少,哪些生物的數量可能發生變化?發生怎樣的變化?
3、 把最近一段時間所吃的食物,通過一系列箭頭連接成食物網,觀察自己在食物網中的位置。
4、 學生進行資料分析,通過分析了解食物鏈中各個環節之間的關系,同時了解營養物質和能量在食物鏈中的流動。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和討論,引導學生認識圖中的各種生物并說出它們之間的關系。
引導學生討論:觀察與思考中的蛇大量減少,哪些生物的數量可能發生變化?發生怎樣的變化?
引導學生認識自己在食物網中的位置
教師播放課件,引導學生分析淡水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并且討論:
a、如果這些積累了很多有毒物質的魚被人吃了,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
b、為什么在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的有毒物質越多?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學生交流超過調節能力而使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的實例,分析實例中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的原因,討論在生產生活中怎樣來保護生態平衡。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分析、討論。
環保教育 學生觀看課件,討論分析環保意義。
六、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課前讓你們觀察一定的地域如學校(一片樹林,一塊農田,學校的草坪,一個湖泊)內的生物及影響它生存的因素。下面同學們交流一下好么?
生:好
生1:我觀察的是一片樹林,土壤、陽光、樹、草、水、鳥
生2:我觀察的是一塊農田,有作物、人、雜草、鳥、蟲、土壤、陽光、水、肥料
生3:我觀察的是學校的草坪,有草、雜草、鳥、蟲、土壤、陽光、
生4:我觀察的是一個池塘,有水、水草、光、溫度、魚蝦、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