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知識目標
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認識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是與環境相適應的。
能力目標
通過實際觀察,收集、分析圖文資料,培養學生分析說明問題的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模擬實驗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堅持“合理規劃,確保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防止不合理的行為破壞環境而導致生物滅絕。
教學重點: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的。
教學難點:模擬實驗的能力,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收集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曾經有實驗者把跳蚤放在桌子上,跳蚤迅即跳起,跳起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然后,在跳蚤頭上罩上一個玻璃罩,再讓它跳,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連續多次后,跳蚤改變了起跳高度以適應環境,每次跳躍總保持在罩頂下的高度。接下來,逐漸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會碰壁后主動改變自己的起跳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這時跳蚤已無法再跳了。實驗者于是把玻璃罩打開,再拍桌子,跳蚤不會跳了,變成“爬蚤”了。這是怎么回事呢?引入課題。
講授新課:
我來撿豆子
準備材料:豆子(20粒紅豆、20粒綠豆、20粒黃豆、20粒黑豆)、一張大一些的紙(其顏色與豆子中的一種相似)、一次性紙杯、手表。
活動方式:兩人一組,一位同學先閉上眼睛,等另一位同學將豆子撒在紙上,并隨意地混合好之后,再睜開眼睛撿豆子,要求把豆子放進相距50cm左右的容器中,每次只能撿一粒豆子,看一看在1分鐘內能撿到多少豆子,算一算不同顏色的豆子在所撿豆子的總數中占多少比例?分析哪種豆子容易被撿到,哪種豆子不容易被撿到?產生這樣的結果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兩人交換,重復上述實驗。
得出結論:與環境相似的生物不容易被天敵發現,與環境差異大的生物容易被天敵發現。
分析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兒童疾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很多生物都在長期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對環境的適應。如北極熊的皮下脂肪、麝牛厚重的外皮足以抵御北極刺骨的寒風,仙人掌則能夠在沙漠里茁壯成長,河馬的“血汗”起到了很好的防曬和避免臟水浸染的屏障作用,螳螂則有一身保護色,能隨著生活環境而改變著體色。夏天和樹葉、雜草的顏色一樣是綠色,到了秋天,體色跟著一起變為黃色或黃褐色,這些都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學生課前分小組收集有關生物對環境適應的資料并制作powerpoint,教師參與指導。課上展示。
小組一:你看不見我——保護色
許多動物為了保護自己,不被敵害發現,形成與周圍環境的顏色十分相似的體色,這種體色叫做保護色。保護色有利于動物避免敵害的攻擊或避免被捕獵者發現。動物界中保護色表現得最明顯、最普遍的是昆蟲。昆蟲的體色往往與它們所處環境中的枯葉、綠葉、樹皮、土壤等物體的色彩相似,相似的情況常常達到令人驚奇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