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教案 > 七年級生物教案 > 種子植物(精選15篇)

種子植物

發布時間:2022-12-15

種子植物(精選15篇)

種子植物 篇1

  教學目標    1.說出種子的主要結構,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識別當地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4.參與收集種子和果實的活動,體驗與人交流和合作。    重點和難點    1.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2.識別當地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課前準備    教師:觀察種子的結構所需的各種材料用具: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常見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圖片;藻類、苔蘚、蕨類、種子四類植物的cai課件(掃描或下載);常見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的cai課件(掃描或下載);動態展示桃的果實和種子的cai課件[動畫:桃的果實(完整)縱向剖開(展示種子)]    學生:不同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如花生、蘋果、桃、梨的果實,松的球果、種子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

  學習活動

  教師活動一、觀察種子①菜豆種子的結構;③玉米種子的結構;③菜豆、玉米種子結構的異同。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法,4人小組合作實驗,通過觀察和討論,說出菜豆種子、王米種子的結構。方案二:對照老師出示的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看書,同學間討論交流知道兩種種子結構。方案三:結合方案一、二[注:時間充裕、學生動手能力較強的情況下]方案四:在看書自學的基礎上,觀察教師板畫的菜豆種子、玉米種子結構圖,并能說出各部分結構的名稱。學生討論交流,填充表格。巡視、指導,提供掛圖、剪貼圖、用彩色粉筆板畫。均在學生討論發言的基礎上,糾1正、補充、完善菜豆種子、玉米種子的結構,出示菜豆種子、玉米種子結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表格。二、產生種子的主要意義方案一:觀察課前收集的種子、果實,感受種子植物能夠產生種子。然后在看書自學的基礎上就討論提綱,實驗小組討論、比較得出結論。方案二:觀察藻類、苔蘚、蕨類三類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種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實、種子)的cai課件,實驗小組就討論提綱討論、比較得、出結論。巡視、參與討論、出示課件、指導、點撥。出示討論提綱如下:1.孢子和種子哪一個生命力更強?為什么?2.種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什么?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異同方案一:將蘋果、桃等果實切開,觀察其種子的著生位置。再觀察松的種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師啟發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方案二:觀察“桃的果實、種子”、“松的球果和種子”掛圖,在老師啟發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方案三:觀察動態的展示桃的果實和種子的cai課件,再觀察“松的球果和種子”的圖片投影,在老師啟發下思考討侖,得出答案。巡視、指導、展示掛圖、出示課件1以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點是“裸”“被”為啟發點,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得出答案。出示補充的圖片。

  出示課件2.識別常見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方案一:觀察書上的圖以及老師補充的圖片,認識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方案二:觀察cai課件,識別常見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方案三:跟隨老師到校園里或學校周圍,認識當地常見的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組織好學生,指導學生觀察識別。3.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方案一:在看書自學基礎上,與實際相聯系,結合常見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蒼耳、柳、榆等,小組討論,得出答案。方案二:觀察“當地幾種被子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的cai課件,小組討論,得出答案。啟發、點撥出示課件

  出示討論提綱:1.在種子發育過程中和種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2.種子的傳播與環境相適應,如借動物、風力、水力傳播等,請聯系實際舉例說明。

種子植物 篇2

  第一章第二節 一、教學目標:1、說出種子的主要結構,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2、識別當地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3、運用觀察的方法種子的結構。二、教學重點、難點:1、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2、識別當地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復習藻類、苔蘚、蕨類植物之前介紹的三種植物都有一個特征:它們的后代都是由孢子生殖而來的,我們把它們統稱為孢子植物。導入:但是大多數植物的生殖方式并不是這樣的生殖方式的,是靠什么來生殖的呢?應該是種子植物。介紹種子植物能結種子,并是由種子發育成的植物,叫做種子植物。那種子又是如何變成一棵植物呢?我們先來了解種子的特點。實驗:觀察種子的結構學生小組討論:1、兩粒種子有什么區別?2、種子中哪一部分將來能發育成一棵植物?在種子中指出來。3、胚在種子的哪里,胚的各部分在種子發芽時將如何變化?4、種皮的作用?5、如果在玉米剖面滴碘液,染成藍色的是?介紹花生種子和菜豆種子的結構花生種子的結構:種皮,胚胚的結構:胚根、胚芽、胚軸、子葉菜豆種子的結構:種皮、胚、胚乳思考:胚乳的作用?兩種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種子的分類:含兩片子葉的:雙子葉植物含一片子葉的:單子葉植物總結:種子的基本結構種皮,胚胚:胚芽、胚根、胚軸、子葉種子植物優勢:1、有種皮,使胚受到保護2、有貯存豐富營養物質的子葉或胚3、種子是一個器官,適應性強,孢子只是一個細胞,只能在溫暖潮濕的環境萌發。結論:種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種子植物的另一種分類種子外沒有果皮----裸子植物種子外有果皮----被子植物哪個更具有陸地生活的優勢?介紹幾種常見的植物練習:1、(1)松的球果不是果實。(  )     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種子中都有胚。(  )3、裸子植物的種子比被子植物的種子得到更好的保護。                                                      (      )教學反思: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多,講起來學生不易理解,特別是種子植物的分類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他們并沒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最好是讓他們通過實物來作對比,從而概括出兩種植物的不同。但是現在又不是植物結果的時間,很難找到。我又想能否通過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清楚呢,比如用橙子來作例子,讓他們說出它是被子植物還是裸子植物,但這里又牽涉到果肉,這么多的內容怕學生一時消化不來,所以講得比較吃力,學生也比較難理解。所以,最后把這些內容作一個系統性的總結很重要,讓學生理順這節課的思路,也可以通過練習題來作為鞏固

種子植物 篇3

  種子植物與前一節的藻類、苔蘚和蕨類一起,構成了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并為后面學習的“種子植物的一生”打下基礎,由于這一節的教學內容包含了許多學生未曾接觸的結構名詞,學習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將本節內容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為種子結構的教學,第二課時是關于種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教學,其中,第一課時無疑是本節的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認識并能說出種子的主要結構;

  ②描述菜豆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③說出種子植物比其他三類植物占優勢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標:

  ①學會科學觀察的基本步驟及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思考的

  能力;

  ②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合作意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參與收集種子和果實的活動,體驗與人的交流和合作;

  ②培養探究生物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究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1、觀察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識記種子的結構及部分的功能。2、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思考、討論得出正確的科學結論的能力。

  教學難點

  1、觀察玉米種子的子葉、種皮和果皮是本課題的教學難點。因為玉米種子的子葉只有一片且很薄,不易觀察;玉米種子的種皮和果皮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很難分開,不易觀察。

  2、把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指導學生進行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并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方法

  啟發式引導、交互式交流、演示法、實驗法

  課前準備

  教師:1、教具準備:①浸軟的菜豆種子、玉米種子和花生種子、培養皿、解剖針、鑷子、刀片、放大鏡、滴管、稀釋的碘液。②菜豆種子、玉米種子的外型和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2、課前將學生分成四組,分別調查家鄉植物種類及其特征,每組繪制一種家鄉常見植物(代表一類植物)的頭飾,以備在課上使用。

  學生:課前預習教材(p83-85)并采集3種以上植物的種子或果實,以備課上使用。

  教學設計

  教學

  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

  入

  新

  課 組織指導表演劇

  提出:種子植物是如何繁殖的?一粒小小的種子為什么能長成一株新的植物體?這與種子的結構有關。引入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采用表演劇——不同植物類群代表各訴說本“家族”(類群)的特征。引出種子植物。 采取寓教于樂的形式啟動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

  展

  示

  種

  子 請兩位同學到講臺前展示自己收集的種子或果實,并介紹它們的名稱。

  展示不同的種子,提出:不同種子的形狀、大小和顏色各不相同。那它們的結構是否也不相同呢?通過下面觀察實驗,你會找到答案。 展示并介紹各種子的名稱

  通過觀察種子的形狀、大小和顏色,使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種子,了解種子的多樣性,知道不同種子的形狀、大小和顏色各不相同。 角色互換,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獲取新信息。

  觀

  察

  菜

  豆

  種

  子

  結

  構 指出觀察生物體的基本步驟是:由表及里、先形態后結構,先宏觀后微觀。

  巡視指導,視實際情況提供必要的豆類種子,鼓勵學生從種子結構的形態、位置、名稱等方面推測各結構的發育方向或功能。

  組織發言,小組間討論、交流。

  板畫演示豆類種子的結構 小組觀察實驗臺上(或自帶)的菜豆種子,對照課本的結構或教師提供的掛圖,推測種子各部分的發育方向或功能。

  個別小組展示自己的觀察成果并說明,其他小組質疑。

  觀察、驗證自己的猜想。

  歸納豆類種子的結構。

  (填圖) 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展搭平臺。形成相互學習的氛圍。

  板畫演示直觀,且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鞏固強化。

  觀

  察

  玉

  米

  種

  子

  的

  結

  構 設問:玉米種子在適宜的環境中也能萌發成幼苗,那么,玉米種子應該包含哪些與豆類種子相似的結構?

  指導學生通過實驗驗證,巡視,適時給予適當的指導。

  織交流

  展示玉米結構剪貼圖

  總結玉米種子的結構 根據已有的知識猜想、發言,其他同學評價

  實驗驗證

  一小組代表利用玉米結構剪貼圖,展示自己的實驗成果并說明,其他同學評價。

  觀看、反思自己的認識 培養遷移思維

  玉米種子與菜豆種子結構的相同點與區別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課本(p84)中的“玉米種子和菜豆種子的比較”表格 

  獨立完成

  一名學生在黑板上填寫相關表格。學生評價。 及時鞏固知識

  種子的分類 依種子的胚的子葉數進行分類:

  含兩片子葉的——雙子葉植物

  含一片子葉的——單子葉植物 傾聽、理解、識記 拓展新知

  總結種子的基本結構 引導、總結、歸納 小組討論、總結、歸納:

  不同的種子,形態、大小千差萬別,但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結構:

  種皮

  種子

  胚:胚芽、胚軸、

  胚根、子葉 鞏固新知

  種子植物產生種子的意義 出示討論題:

  1、孢子和種子哪一個生命力更

  強?為什么?

  2、種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

  成為陸生植物中占絕對優

  勢的類群,其中一個重要的

  原因是什么?

  引導、歸納 小組討論、歸納。

  個別小組回答,其他小組質疑、評價 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及歸納能力

  課堂練習 出示一組由淺入深并聯系生產實際的習題 當堂鞏固 鞏固新知識的同時,感受知識的用處和價值

  小結 同學們,通過自己動手實驗觀察,你們弄清楚了種子的基本結構了嗎?你們掌握了觀察種子的基本方法了嗎? 采用表演劇的形式:

  展示種子的基本結構 頭尾呼應,直觀形象地再現重點,利于學生記得更牢。

  板書設計

  實驗  觀察種子的結構

  目的要求:(詳見實驗指導)

  材料用具:(詳見實驗指導)

  方法步驟:

  一、觀察種子的結構

  1、觀察菜豆種子的結構         

  菜豆種子

  2、觀察玉米種子的結構

  玉米種子

  3、比較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結構的異同:

  相同點 不同點

  菜豆種子 有     和      子葉    無    

  玉米種子 有     和      子葉    有    

  二、種子植物產生種子的意義

  討論題:

  1.孢子和種子哪一個生命力更強?為什么?

  2.種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成為陸生植物                                                                        中占絕對優勢的類群,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教學反思

  科學探究是初中生物新課標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對提高學生全面的科學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本節課的重點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學習過程、探究過程的體驗,強化了科學素養的培養,通過學生動手,觀察,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操作技能,通過師生、生生討論,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理念,立足點是使學生由“學會”到“會學”。不足之處是學生動手觀察的時間短了一點點,還有是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還不夠,當同學們帶來各種各樣的實驗材料時,當同學們對探究抱有極大的熱情和期待時,應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并對學生的創新成果點評和鼓勵,這有待于今后加強和提高。

種子植物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能舉例說出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采集植物和制作臘葉標本。

  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采集植物與制作臘葉標本,繼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

  2、通過對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參加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使學生逐漸養成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一、本節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決定了它們能適應各種復雜的陸生環境,成為自然界中分布最廣、最高等的一類植物。因此,對這一特征的理解,能使學生更好的了解被子植物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所以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應做為本課重點。在講述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時,通過實物、標本或錄像讓學生進行觀察多種被子植物,經過討論、分析,進而總結出被子植物的特征。教師要突出強調的內容:由于被子植物具有完善的結構,因此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從而在植物界中占有優勢。

  采集和制作植物標本的實驗在科研和教學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標本的制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所以這方面的內容也應是不能忽視的重點。如果實驗課課時充足,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野外采集和標本制作,如課時較緊,則可通過教師的講述和演示,讓學生初步學會采集和制作臘葉標本的基本方法。至于讓學生實際動手練習采集和制作臘葉標本,教師只能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或者結合郊游活動來進行。

  在學生采集植物標本時,一定要讓他們注意人身安全。另外,城市中學的教師還要向學生強調,不要到公園中去采集植物標本,要愛護園林中的花木和城市里的行道樹,尤其要愛護公園中的珍貴樹種。

  三、教法建議

  本節除了要學習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外,還有采集和制作臘葉標本的方法介紹。在學習之前,可組織學生從校園中采集7~8種植物,讓學生進行描述、比較、歸類,由此活動引入所學的知識。

  學生到野外觀察和采集植物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實踐活動,通過這種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因此,教師要在進行活動時,注意以下幾點:

  (1)在野外觀察和采集活動中,以小組為單位(可以是實驗小組,也可以是自由組合),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限定活動區域和時間;提倡團結合作,互相學習;也提倡相互競爭,為小組爭取榮譽。

  (2)教師要事先安排好觀察目標,要求認真觀察,如實地做好記錄,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野外植物標本的采集是教學的需要,也是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師組織學生到野外采集標本要做到合法、合理和適度,即限制采集數量,對珍稀植物更不要亂采和多采、浪費植物資源等。

  (3)通過學生學習標本的制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制作標本時,一方面要求學生按課本的操作程序認真去做,一方面提倡學生的創新精神,把標本做得美觀、實用又不失科學性。通過標本制作和必要的展覽與應用,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本節學習結束后,建議根據學生的愛好,開展一些小的課外活動,以幫助學生認識植物界的多樣性和保護植物的緊迫性。可開展的活動如:(1)收集有關植物的郵票,并說明這些植物為什么能用來做郵票的圖案;(2)收集有關植物與人類關系的資料或有關瀕危植物的資料,在班內或年級舉辦一個植物展覽;(3)根據學生的興趣,每個學生認真調查了解一種植物,以第一人稱為該植物寫一篇短文以介紹這種植物。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植物蠟葉標本的制作。

  難點:采集植物、蠟葉標本的制作

  設計思想:

  被子植物的特征可以通過學生從實際生活的經驗中分析得出,而植物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的內容是學生比較陌生的,可以先由教師進行講解,再帶領學生進行操作。

  手段:演示與學生實驗相結合,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教學過程 :(本課參考課時為2課時)

  第一課時: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采集植物的方法

  一、導入  :

  1、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種子植物或其某一器官讓學生辯認,說出這些植物的名稱。并提出問題: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個器官來進行繁殖的?

  2、引導學生回答問題。

  3、講解:這些植物都通過種子來繁殖后代,所以稱為種子植物。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類植物。

  二、講授新課:

  (一)被子植物的概況:

  1、出示桃和杏等,讓學生辯認它們分別是植物體的什么器官?

  2、組織學生觀察、發言。

  3、講解:這些都是植物體的果實,繁殖后代的種子就在果實的里面。也就是說,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著。所以這一類種子植物稱為被子植物。

  (二)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錄像:介紹多種被子植物。

  2、組織學生觀看錄像,并聯系生活實際,總結被子植物的特征。

  3、總結學生的討論結果,并給予糾正和補充。

  (三)植物標本的采集及壓制:(利用實物投影邊講解,邊示范)

  組織學生先觀看有關的錄像,然后在示范、講解時重點強調以下幾點:

  1、采集標本前要明確采集植物標本的目的及工具的用途。

  2、要清楚采集不同植物的方法:高大的喬木、灌木需采集有花或果實的帶葉枝條;小的草本植物需采集帶花或果實的植株,連根掘起,并清除泥土和雜質。

  3、在放入采集箱內之前,不要忘記掛號牌。

  4、采集標本時,要注意安全及資源保護。

  5、整理采集到的植物時,要展平枝葉(少數葉、花的背面朝上),平鋪在吸水紙上。

  6、壓制標本時,要勤換紙,放在通風處陰干。

  三、作業 :

  請每一位同學按照采集植物的要求,采集一種被子植物,并完成標本的整理和壓制。

  第二課時:蠟葉標本的制作

  一、導入  :

  上節課學習了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同時給同學們介紹了有關植物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的方法,并且讓同學們在課下進行了植物標本的采集和壓制,這節課我們就來檢查采集的標本是否合格,能否做出漂亮的臘葉標本。

  二、講授新課:

  (一)檢查采集的標本是否合格:

  1、提出問題:采集植物和進行壓制時要注意的事項是什么?

  2、組織學生回答,再次強調注意事項:

  (1)采集的植物標本必須是完整的。

  (2)采集植物標本時要注意安全。

  (3)采集植物標本時要注意植物資源的保護。

  (4)壓制標本時要勤換紙,避免植物腐爛。

  3、每小組認真按要求選出最合適做臘葉標本的植物。

  (二)完成臘葉標本的制作:

  1、分組觀察示范標本:將制作規范的植物臘葉標本分發給各實驗小組,讓學生仔細觀察標本在臺紙上的放置位置、固定標本的方法、標簽的位置及內容。

  2、講述制作植物標本的方法:(利用實物投影邊講解,邊示范)

  (1)把選好的標本平鋪在臺紙中間。

  (2)對標本進行固定:

  A、對于比較細的部分,可直接用膠水固定,但一定不能太多;

  B、對于比較粗大的部分,可用刀片沿標本較粗的部位在臺紙上切出一對對的小縱口,分別將小紙條從臺紙的正面切口處穿入,將標本縛緊,并在臺紙的背面將紙條兩頭粘緊。

  (3)按照每份標本的號牌寫好標簽(標本名稱、采集日期、采集地點、采集人)。

  如植物名稱不能確定,可先空著,等查明后補上。

  (4)貼標簽、蓋蓋紙。

  3、組織學生制作臘葉標本,注意及時糾正出現的錯誤。

  三、反饋:

  由每個小組出示制作的臘葉標本,并進行講解。其他小組可以根據觀察進行評價。

  板書設計 :

  第一節 被子植物

  一、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種器官。

  2、種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

  二、采集植物和制作臘葉標本:

  1、植物標本的采集:采集標本→掛號牌→放入采集箱(或大塑料袋內)

  2、臘葉標本的制作:整理標本→壓制標本(陰干、換紙)→上臺紙→貼標簽→貼蓋紙

  探究活動

  臘葉標本展覽會

  把學生制作的植物臘葉標本,進行展出,供全校學生參觀學習。

  原色浸制標本的制作

  這種經固定液和保存液處理后保存在瓶內的標本,保持植物原色,色澤鮮艷,立體感強,形態逼真,便于觀察植物的形態特征,而且識別植物不受季節限制。

  1.實驗材料的準備

  一般應采集符合需要的具有典型特征、新鮮無病的植株、枝條或花、果實。浸制植株或枝條時,力求枝葉、花、果實齊全。

  2.固定液和保存液的選擇和配制

  (1)綠色植株和果實的浸制:以5%硫酸銅液為固定液,將綠色植株或果實浸泡10~20天,使綠色變黃再轉綠,穩定后,取出用蒸餾水沖洗干凈,用3%亞硫酸保存液長期浸制保存。

  (2)黃綠色果實的浸制:固定液是20%酒精,保存液是2%~3%亞硫酸加2%甘油的混合液。

  先用20%酒精將黃綠色果實浸泡4~5天,果實表面出現斑點后,再加15%亞硫酸浸泡1天。然后取出用蒸餾水洗凈,再浸入20%酒精中硬化、漂白,直到斑點消滅后,再浸入2%~3%亞硫酸加2%甘油的混合液中長期保存。

  (3)黃色花序和黃色(橙色)果實的浸制:用3%~4%的亞硫酸加少許甘油配成固定保存液,直接浸泡,長期保存。

  (4)紅(黃)綠交錯的植株或果實的浸制:以5%硫酸銅溶液為固定液,將標本浸泡其中,直至紅色→褐色,綠色→黃色→綠色時,洗去硫酸銅后,浸入1%~2%亞硫酸保存液中,長期保存。

  (5)紫色果實的浸制:

  ①紫色荸薺可以用2%福爾馬林與1%亞硫酸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②紫色茄子可以用6%福爾馬林、11%食鹽水、0.3%明礬制成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③紫黑色葡萄可以用福爾馬林20毫升、飽和食鹽水(約15%~17%)30毫升、蒸餾水175毫升,配成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6)白綠交錯的花枝、果枝的浸制:

  可用5%硫酸銅溶液固定后,用2%~3%亞硫酸漂白一天,再浸入l%~2%亞硫酸液中長期保存。

  (7)紅色漿果或其果枝浸制:

  可用5%硫酸銅溶液固定一周后,洗去硫酸銅,用3%亞硫酸、0.2%硼酸、(0.5%福爾馬林)混合液保存。

  3.保色溶液浸制標本的制作

  (1)清洗和消毒所用器皿、儀器:制作標本用的各種玻璃器皿,都要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并用清水反復沖凈;標本瓶內與瓶蓋還應用95%酒精消毒;所用的玻璃棒、解剖器等也應用70%酒精消毒。這些器皿和儀器在制作標本過程中,都要保持清潔,不可污染。

  (2)固定標本顏色:首先,根據標本的顏色選擇適宜的固定液配方。根據需要按照配方計算用量,用蒸餾水配制固定液,備用。

  清洗,消毒標本,具體做法是:將采來的標本除去雜質、枯枝殘葉,修整后,用清水洗凈,然后用70%~75%酒精將標本消毒,根據標本情況可用酒精沖(擦、涮)洗一遍。并迅速將消毒好的標本放入已消過毒的標本瓶中,然后把已配好的固定波沿瓶壁緩緩倒入標本瓶中,至淹沒標本。為防止標本漂起,可用消毒的玻璃條將標本壓住或捆住。

  (3)整形、保存:接配方要求固定顏色后,要將標本進行整形,再放入標本瓶中。然后將保存液沿瓶壁緩緩倒入標本瓶。保存液的液量應以浸沒標本為準,不可過滿,最后,將瓶蓋蓋嚴。

  (4)封口、貼標簽:剛制成的浸制標本,由于植物體內可能有色素或雜質析出,而使保存液混濁。7~15天后再更換保存液,待顏色穩定后再封口。

  封口方法一 —石蠟法:將瓶口擦凈,蓋嚴,把石蠟切碎,放入燒杯中隔水加熱,熔化成液態,趁熱用毛筆蘸取涂在瓶口和瓶蓋間的縫隙處即可。但石蠟固化后較脆易脫落。

  封口方法二 —蜂蠟、石蠟、松香混合法:將石蠟(l份)、蜂蠟(4份)、松香(1份)混合(也可不用松香),隔水加熱熔化,趁熱用毛筆蘸取涂在瓶口和瓶蓋間的縫隙處。此混合物固化后,軟硬適度,不易脫落。

  封口后,在標本瓶的適當位置貼上標簽,放在陰涼避光處保存,最好每年更換一次保存液。

種子植物 篇5

  教學目標

  1.說出種子的主要結構,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識別當地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4.參與收集種子和果實的活動,體驗與會交流和合作。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2.識別當地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觀察種子的結構所需的委員長材料用具: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常見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圖片;藻類、苔蘚、蕨類、種子四類植物的cai課件;常見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的cai課件;動態展示桃的果實和種子的cai課件[動畫:桃的果實(完整)縱向剖開(展示種子)

  2.學生:不同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如花生、蘋果、桃、梨的果實,松的球果、種子等。

  --過程

  1,觀察種子

  (1)菜豆種子的結構;

  (2)玉米種子的結構;

  (3)菜豆、玉米種子結構的異同

  產生種子的主要意義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二者異同

  2,識別常見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3.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

  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法,4人小組合作實驗,通過觀察和討論,說出菜豆種子、玉米種子的結構。

  方案二:對照老師出示的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同學間討論交流知道兩種種子結構。

  方案三:結合方案一、二[注:時間充裕、學生動手能力較強的情況下]。

  方案四:在看書自學的基礎上,觀察教師板畫的菜豆種子、玉米種子結構圖,并能說出各部分結構的名稱。

  學生討論交流,填充表格。

  方案一:觀察課前收集的種子、果實,感受種子植物能夠產生種子。然后在看書自學的基礎上就討論提綱,實驗小組討論、比較得出結論。

  方案二:觀察藻類、苔蘚、蕨類三類植物(突出大孢子)以及種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實、種子)的cai課件,實驗小組就討論提綱討論、比較得出結論。

  方案一:將蘋果、桃等果實切開,觀察其種子的著生位置。再觀察松的種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教師啟發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

  方案二:觀察“桃的果實、種子”、“松的球果和種子”掛圖,在老師的啟發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

  方案三:觀察動態的展示桃的果實和種子的cai課件,再觀察“松的球果和種子”的圖片投影在老師的啟發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

  方案一:觀察書上的圖以及老師補充的圖片,認識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觀察cai課件,識別常見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方案三:跟隨老師到校園里或周圍,認識當地常見的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

  方案一:在看書自學基礎上,與實際相聯系,結合常見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蒼耳、柳、榆等,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方案二:觀察“當地幾種被子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的cai課件,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過程

  一、引言:

  藻類、苔蘚、蕨類三類植物都不結種子,而我們常見的花草樹木、瓜果蔬菜、糧食絕大多數都結種子,故統稱為種子植物。這樣溫故而知新,自然而然導入新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我們都靠植物養活的。不同植物的種子其大小、形狀各異,如:海椰子的種子,大到重達1500g左右,而斑葉蘭的,小到1億粒的重量才有50g。那么,不同植物的種子其結構是否也不同呢?以此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二、觀察種子

  在實驗“觀察種子的結構”之前,教師要使學生了解觀察生物體的基本步驟(由表及里、先形態后結構,先宏觀后微觀等,然后學生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案,4人小組合作實驗,結合教師出示的菜豆種子結構掛圖,自制的玉米種子結構剪貼掛圖,通過觀察和討論、比較,能夠說出菜豆種子、玉米種子的結構,并且能夠描述這兩種種子結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注:玉米種子結構的觀察是教學中的難點,為了指導學生觀察清楚,可自張剪貼掛圖來講解它們的位置關系。剪貼圖的制法是:照著現在的玉米種子結構的掛圖,繪制一個與掛歷圖上的胚同等大小的胚的結構圖,剪下來,并把子葉與胚根、胚芽之間的連線剪開,僅讓子葉與胚軸相連。再將這張圖貼在原掛圖的胚部,使子葉、胚芽、胚根的邊緣游離,教學時用手掀開即可)。

  三、產生種子的主要意義

  實驗結束后,教師對實驗結果作一概括性小結:種子的基本結構相同,表面有一層種皮,里面是胚。胚實際上就是幼小的生命體。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學生觀察藻類、苔蘚、蕨類三類植物(突出放大其生殖細胞----孢子的cai課件,再觀察種子植物(突出放大其果實、種子的cai課件,就教師給的討論提綱各實驗小組討論交流。)

  討論提綱如下:

  1.孢子和種子哪一個生命力更強?為什么?

  2.種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成為陸生植物中占絕對優勢的類群,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什么?

  3.在各實驗小組基礎上,教師予以肯定并加以完美善:孢子是個生殖細胞,而種子則屬于器官,種子的生命力比孢子強得多,種子植物之所以更適應陸地環境,成為陸生植物中占絕對優勢的類群,能產生種子是一個重要原因。

  四、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學生將課下收集的蘋果、桃、梨等果實切開,觀察其種子的著生位置。再觀察松的種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教師以“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相同點是‘子’,不同點是‘裸’、‘被’為啟發點的點撥下思考、討論,顧名思義得出答案: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二者相同點是都能產生種子,不同點是裸子植物的種子裸露,無果皮包被;而被子植物的種子不裸露,外有果皮包被。

  學生觀察常見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cai課件,認識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學生觀察“當地幾種被子植物的種子傳播方式和途徑”的cai課件,小組就老師出示的討論提綱展開討論。

  討論提綱如下:

  種子發育過程中,果皮起什么作用?

  種子成熟后,果皮起什么作用?

  種子的傳播與環境相適應,主要分借風力傳播、借動物傳播、借水力傳播三種,請同學聯系實際舉例說明。

  在各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老師概括完善:在種子發育過程中,果皮包在種子外面,起保護作用;在種子成熟后,果皮則有助于種子的廣泛傳播,從而擴大了后代生活的范圍,促進了該物種的繁榮。舉例加以說明,所以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生活,分布更廣、種類更多。

  五、課堂小結

  教師用親切的語言通過層層設問與同學進行交流: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與生物圈中其他三類植物最大的區別是什么嗎?

  能說出種子的主要結構嗎?

  你能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嗎?

  你能識別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嗎?

  你認同了“種子的傳播是與其周圍適應的”這一觀點了嗎?

  在溫馨的氛圍中,讓學生提綱挈領,理清思路,培養他們的歸納能力。

  六、達標檢測

  通過填空題、選擇題、填表題等練習,讓每位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適時進行鼓勵性評價,既達到了鞏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提高。

  七、課后實踐

  課后認識學校里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體驗綠色植物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

種子植物 篇6

  一、裸子植物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形態結構、生殖和生活習性的特點,進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了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2.通過對松樹雌、雄球花;球果及葉片橫切等的觀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3.在引導學生對松樹的球花、球果與桃樹的花、果實的比較和對松樹與鐵線蕨的比較,從而歸納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4.通過裸子植物與蕨類植物的比較,使學生逐步樹立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通過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通過對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了解,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價值觀,并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和生活習性的特點,有助于使學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這兩部分知識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裸子植物比蕨類植物高等,更適于在陸地生活,由此認識到裸子植物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所以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生活習性的特點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應確定為本節的重點。

  前邊學過的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在生殖過程中孢子顯著,且脫離母體發育,稱為孢子植物;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生殖過程中都能產生種子,稱為種子植物。孢子和種子都脫離母體發育,但孢子只是單細胞的生殖細胞,而種子則屬于生殖器官,其結構遠比孢子要復雜得多,加之種子有種皮保護,所以使它抗旱能力比孢子要強得多,這樣就決定了種子植物比泡子植物更適于陸地生活。因此,種子植物與孢子植物的概念也應作為本節的重點。

  2.難點分析:

  學生很容易把松樹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別看作是綠色開花植物的花和果實,而且學生平時對松樹的雌、雄球花和球果觀察很少,這樣對了解兩類植物的區別,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難,所以松樹的球花及球果的結構應作為本節難點。

  松的生殖過程比較復雜,其受精過程與蕨類植物不同,與綠色開花植物也不同,學生對松從傳粉到受精,從雌球花經過受精后發育形成球果都會感到難以理解,加之整個生殖過程比較長又不易觀察到,這樣就決定了松的生殖過程也應作為本節的難點。

  本節課要觀察的內容較多,不僅要讓學生觀察到雌、雄球花的著生位置,了解兩者主要的不同,觀察到球花和球果的不同,而且觀察球花、球果要與綠色開花植物的花、果實進行對比;還要觀察較為復雜的松葉結構,要組織學生觀察好這些內容也就成為了本節組織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

  (一)引言的教學

  出示松樹、桃樹、槭樹等種子植物標本,請學生指出它們的名稱,并提出問題: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種器官來進行繁殖的?

  當學生答出種子時,可讓學生明確這些通過種子繁殖的植物叫種子植物。而前邊學過的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在生殖過程中都不產生種子(這點也可以作為一個問題,讓學生回答),但是產生孢子,孢子顯著。而且脫離母體發育,所以這三類植物叫孢子植物。在學生了解了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的概念后,還要讓學生知道種子的結構比孢子要復雜得多,而且其外有種皮保護,所以種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適于在陸地生活,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類植物。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本質區別

  先提出問題,我們平時買來的帶硬殼的松子是松樹的何種器官?買來的杏仁是何種器官?當學生答出:都是種子時。可讓學生觀察,松樹的帶種子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實,提出觀察思考題:松子和杏仁分別長在松和杏的什么結構上?種子是否裸露?(雌球果選擇鱗片裂開的,這樣的雌球果俗稱松塔;觀察杏的種子,可先把杏縱剖開,再把內果皮砸開)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明確松的種子長在雌球果上,種子是裸露在外的;杏的種子長在果實內,種子不裸露。松樹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實,其相同點是:都有種子。不同點是:松樹的種子外邊沒有果皮包被,種子裸露;杏的種子外邊有果皮包被,種子不裸露。因此他們雖然同屬于種子植物但屬于不同的類群,前者種子裸露屬于裸子植物,后者種子有果皮包被屬于被子植物。由此引出裸子植物的課題。

  (三)關于裸子植物的教學

  1.松樹:

  (1)生活習性:

  讓學生根據自己平時在自然界中,在電影電視中所見到的松樹的情況,說出松樹的生活環境,然后展示松樹的生境圖(生活在高山巖石上的松樹),使學生了解松樹不僅廣泛生活在陸地上,還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貧瘠的地方,甚至巖石的縫隙中。

  (2)形態結構:

  事先給學生準備好油松和白皮松的枝條,讓學生從葉的形態上找出適應干旱陸地生活的特征,并思考為什么?當學生觀察到針形的葉,并答出,針形的葉可以防止體內的水分過多地散失出去時,可告訴學生針葉常常成束生長,讓他們繼續觀察以上兩種松都是幾針一束的,學生觀察后能答出,其中一種是兩針一束,另一種是三針一束。此時,告訴學生兩針一束的是油松,三針一束的是白皮松,使學生了解松葉幾針一束,是區分各種松樹的一個重要依據。

  下面請學生結合生活在巖石上松樹的掛圖,找出根和莖在形態上的適應特點,并思考為什么?若答不出來,可啟發學生,松樹是高大的喬木(講清喬木與灌木的概念),它的根系會怎樣,為何土壤干旱貧瘠時,還能郁郁蔥蔥。學生能答出:它的根系十分發達,可以吸收土壤深處的水分和無機鹽,它的莖很粗壯,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較快地向上運輸。并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抵抗惡劣的陸地環境。

  接下去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松葉橫切面的切片,提出觀察思考題:①松葉有哪些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結構特點?②這些特點對它的蒸騰作用會產生什么影響?觀察時可要求學生對照課本上松葉橫切面圖,按照由外向內的順序,并注意與蠶豆葉對比進行觀察。強調觀察的重點:表皮細胞的大小、細胞壁厚薄、排列狀況、有無角質層、氣孔特點。學生經觀察、思考、討論后能答出:松葉與生活習性相適的結構特點有:它的表皮細胞很小、細胞壁厚、排列緊密,有角質層,氣孔深陷在表皮下面,這樣的結構特點,使針形的松葉能進一步減少蒸騰作用。

  最后,由教師簡要小結一下,松樹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點。

  (3)生殖:

  事先準備好帶有雌、雄球花和成熟球果(珠鱗開裂,內有種子)的松樹枝條,充分利用標本和松生殖過程的剪貼圖(或掛圖),加強直觀性,以利于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了解。

  首先讓學生對照掛圖觀察松枝上雌、雄球花的著生位置,然后用放大鏡觀察雌、雄球花的內部結構,提出觀察思考題:①雌、雄球花分別著生在松枝的什么位置上?②它是雌雄同株還是異株植物?③雌、雄球花內部各有什么主要結構?學生在觀察思考后回答:雄球花著生在新枝的基部,雌球花著生在頂部,所以,松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春天,在雄球花里能產生大量花粉,在雌球花內,生有胚珠,其內有卵細胞。學生回答后,可讓他們在顯微鏡下觀察花粉,并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胚珠外有無子房壁包被,提出問題:①花粉帶有的氣囊在傳粉時有何意義?②在雌球花內著生的胚珠是否裸露?(此問題解決,除認真觀察雌球花外,還可認真觀察成熟的球果,聯系球果內裸露的種子考慮)學生經觀察能答出:花粉具有氣囊利于風媒傳粉,通過風把花粉傳送到雌球花上。雌球花內著生的胚珠是裸露的,無子房壁包被,這樣胚珠形成的種子也裸露,無果皮包被。

  學生了解了松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后,可利用剪貼圖或掛圖,了解生殖的過程。提出問題:①松樹從傳粉、受精到種子成熟需要多長時間?②球果是由什么結構發育來的?其內的種子有何特點?為什么?③松的生殖過程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是什么?這部分內容,可充分利用剪貼圖和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在教師的啟發下,由學生歸納出生殖的過程,并回答有關問題。邊啟發、邊貼剪貼圖、邊由學生答出:春天時,雄球花內產生的花粉借助風散落到雌球花的胚珠上,并在胚珠內萌發形成花粉管,其內的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發育成種子的胚。此時,胚珠也就發育形成種子,雌球花也就發育形成球果了。從頭年春天開始傳粉到第二年秋天球果才成熟。

  球果內的種子帶有翅,可隨風飄散,在適宜的條件下,萌發長成一棵新的松樹。從松的整個生殖過程來看,受精過程已脫離了水的限制,所以比蕨類植物更適于在陸地生活。

  最后,教師小結一下松的生殖過程,強調松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是:受精過程完全擺脫了水的限制,所以它能生活在干旱的地方,比蕨類植物高等,是真正的陸生植物。

  2.其他的裸子植物:

  讓學生觀察側柏、圓柏、銀杏、水杉等裸子植物的標本或實物,了解這些裸子植物廣泛分布在我國陸地上。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讓學生與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對比歸納出:裸子植物都能產生種子,胚珠裸露無子房壁包被,因此,種子裸露無果皮包被。并與蕨類植物對比歸納出:裸子植物根、莖、葉都很發達,受精過程不需要水,所以,適于生活在干旱的地方。

  教師進一步小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4.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給學生放我國各種各樣的裸子植物及其經濟意義的錄像或投影片,使學生了解我國裸子植物資源豐富,居世界之首,是裸子植物的故鄉,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根據錄像內容及日常的生活經驗、討論歸納出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復習鞏固題:松為何比鐵線蕨更適于在陸地生活?裸子植物與綠色開花植物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板書設計 】

  一、裸子植物

  (一)松樹

  1.生活環境:干旱、貧瘠的陸地。

  2.形態結構:

  3.生殖:受精過程脫離了水的限制。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 杉、側柏

  (三)裸子植物主要特征

  1.胚珠裸露無子房壁包被;種子裸露無果實包被。

  2.根、莖、葉都很發達,受精過程不需要水。

  二、被子植物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理解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植物分類的單位和方法,并掌握雙子葉植物綱和單子葉植物綱的主要區別;了解被子植物幾個科的主要特征,及常見種類和經濟價值。

  2.初步學會采集植物與制作臘葉標本及觀察和解剖花、果實的基本方法,繼續培養觀察和實驗能力。

  3.通過對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的比較,及對幾個科的主要特征的歸納和識別等,繼續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4.通過了解常見幾科被子植物的經濟價值,繼續樹立生物科學的價值觀。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決定了它們能適應各種復雜的陸生環境,成為自然界中分布最廣、最高等的一類植物。因此,對這一特征的理解,能使學生更好了解被子植物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所以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應作為本課重點。

  (2)單子葉植物綱和雙子葉植物綱的主要知識,不僅有助于比較系統地復習綠色開花植物中單、雙子葉植物幾種器官的主要區別,鞏固前邊所學知識。而且有助于理解,分類單位越大,植物具有的相同特征就越少,區別就越大,“綱”是較大的分類單位,所以不同綱的植物就有較大的差別。另外,通過對兩綱主要區別的歸納,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通過以上分析看出:兩綱主要區別也應是本課重點。

  (3)“科”是分類中的一個重要單位,是識別被子植物時首先要考慮的單位。而識別科的主要依據是花和果實,不同科的花和果實等特征是不同的,所以分科的主要依據及科的主要特征同樣也是本課重點。

  (4)植物標本在科研和教學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花和果實是分科的主要依據,對花和果實正確的觀察和解剖的方法,有助于學生了解科的主要特征,而標本制作和花、果實的觀察解剖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所以這兩方面的內容也應是不能忽視的重點。

  2.難點分析:

  ①對被子植物是怎樣按等級法分門別類的,特別是對分類單位越小,所包括的植物共同特征越多,分類單位越大,所包括的植物共同特征越少,學生會感到難以理解,所以被子植物分類方法應用為難點。

  ②植物花的結構比較復雜,加之有些花又比較小,這樣解剖和觀察花都有較大難度,所以解剖和觀察花的方法也應作為難點。

  教學過程 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4課時。

  二、第一課時:被子植物的特征和分類

  1.播放一些被子植物的錄像或投影片,使學生了解被子植物廣泛分布在陸地上,與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這與它們的形態結構、生殖特點有密切關系。

  2.前邊學生已經了解了綠色開花植物,而且上節課他們還分別觀察了松的球果和桃的果實,在此基礎上可讓學生歸納出綠色開花植物即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為做到有的放矢,可給學生出幾道復習題:①被子植物與其他各類植物相比較有幾種器官?②與裸子植物相比較,被子植物的胚珠及種子是否裸露?(可回想觀察過的松的球果和桃的果實)③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和方式與其它各類植物相比較有何特點?④被子植物一般通過何種組織輸導水分?學生經思考后能答出:被子植物具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種器官,胚珠外面有子房壁包被,種子的外面有果皮包被,它的受精過程不需要水,受精方式是雙受精,這是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現象(這部分知識學生若答不出來,可用投影片或剪貼圖再復習一下)。被子植物輸導水分一般通過導管。

  3.在學生歸納出被子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礎上,讓學生繼續分析討論;這些特征是被子植物與陸生環境相適應的特點嗎?為什么?學生思考討論后能答出:面對復雜的陸生環境、被子植物的胚珠有子房壁包被,種子有果皮包被,胚珠和種子都受到了很好的保護;各種各樣的果實又很利于種子的散布;受精過程離開了水,使它不會像蕨類植物那樣,只適于生活在陰濕的陸地,有導管這樣發達的輸導組織,使它運輸水分的效率大為提高,這些特點都反映出被子植物對復雜的陸生環境的很好適應。

  4.教師簡要小結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使學生明確被子植物的適應性決定了它們能廣泛分布在陸地上,成為地球上種類最多的一個類群,而且與人類的關系也最為密切,為了更好地研究、利用和保護它們,我們首先要認識它們,這樣就需要對它們進行分類,由此引出下一個課題:植物的分類單位和分類方法。

  5.關于植物的分類單位和方法,先給學生講清從大到小分類單位依次是:門、綱、目、科、屬、種,其中“種”是分類的基本單位,分類單位越小,所包括植物的共同特征越多,分類單位越大,所包括植物的共同特征越少。學生對這點會覺得難以理解。可以通過具體實例加以解決。此時,演示玉米、水稻、大豆三種植物的投影片,讓學生分析,哪兩種植物共同特征多些?哪兩種共同特征少些?(可從根系、葉脈、莖的結構、種子結構等方面比較)。通過比較學生知道,玉米和水稻的共同特征多些,而它們與大豆的共同特征少些,這樣,即可確定它們的分類地位(見課本115頁)。從中讓學生學習了植物的分類方法。

  6.關于分類單位中的“綱”:

  先讓學生觀察大豆和玉米的植物標本投影片,并聯系前邊學過的綠色開花植物里的單、雙子葉植物的知識,由學生歸納出單、雙子葉植物綱在根、莖、葉、花、種子方面的區別。可邊觀察、邊歸納、邊填寫在兩綱區別的表格內(見課本116頁)。最后使學生了解兩綱的器官在形態結構方面有較大的差異,這樣在分類上屬于不同綱的植物差別當然就比較大。

  7.關于分類單位中的“科”:

  讓學生回憶在植物園或公園內所見的植物,有些已掛上了標牌(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給學生放在公園內掛了標牌的植物錄像),還記得標牌上的內容嗎?有的同學能答出:上邊寫著植物的名稱、它屬于哪個科、分布和用途等。老師要特別強調一下:每個標牌上通常都要寫上該種植物屬于哪個科的,從而使學生明確,在被子植物分類單位中,科是一個很重要的單位,識別某種被子植物,首先要知道它屬于哪個科。被子植物有300多個科,如何鑒定一種植物屬于哪個科呢?每一科的植物都有一些共同的形態結構特征,在各個器官的特征中,花和果實的特征不易受到外界條件變化的影響,比較穩定,所以,花和果實是分科的主要依據。一種植物也就要從它的花和果實特點來區分屬于哪個科的。當然了解常見科的主要特征對識別植物是很重要的。由此引出下一個課題:被子植物的分科舉例

  三、第一和第三課時:被子植物的分科舉例

  這部分內容可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單、雙子葉植物綱內各選1~2個科來學習。

  第二課時了解雙子葉植物綱中的兩個科。

  第三課時了解單子葉植物綱中的兩個科。

  (一)雙子葉植物綱

  在雙子葉植物綱中我們重點了解十字花科和豆科。

  1.關于十字花科的教學:

  (1)首先讓學生觀察新鮮的白菜和蘿卜植株(帶花和果實的,油菜植株也可以),由于給學生展示的是第二年生的植物體,有些同學不認識,可以讓認識的同學或老師指出這兩種分別是什么植物,并告訴學生這是它們第二年處在抽薹、開花、結果的時期。它們第一年長得什么樣呢?學生很容易聯想到所吃的大白菜和蘿卜了。這時再讓學生分別觀察第一年和第二年生的白菜和蘿卜的投影片或掛圖,使學生了解白菜、蘿卜都是兩年生的植物,這兩種我們特別熟悉的蔬菜屬于哪個科呢?

  (2)組織學生分組觀察和解剖白菜、蘿卜(或油菜、二月蘭)的花和果實、填寫觀察記錄表,教師巡視并指導學生實驗,討論兩者的共同點。

  ①觀察白菜和蘿卜花:花的顏色、花冠的形態、萼片和花瓣的數目。雄蕊和雌蕊的位置,數目、形態特征。

  ②解剖白菜和蘿卜花:用鑷子將萼片和花瓣輕輕取下,分別按原來的形態貼在觀察記錄表上,把雄戀和雌蕊分開,也貼在記錄表內。

  ③觀察、解剖白菜和蘿卜的果實。觀察果實的外形,將果實縱向剖開,露出中間的隔膜,用放大鏡觀察隔膜的位置、形態及種子在隔膜上著生位置。

  ④完成下面的觀察記錄表格。

  ⑤組織學生討論兩者的共同點:由學生歸納出它們的萼片、花瓣都是四片,花冠呈十字形,雄蕊6枚,4長2短,雌蕊1枚,兩片果皮之間都有一個隔膜,隔膜的邊緣生有種子。教師可對學生的歸納進行簡要小結,指出白菜、蘿卜的花冠都是由4個花瓣構成,而且呈十字形,叫十字形花冠,所以白菜、蘿卜都屬于十字花科。它們的雄蕊都是6枚,4長2短,叫四強雄蕊;果實成熟沿兩條縫線開裂或不開裂,但中間都有隔膜,其上生有種子,這樣的果實叫角果。

  (3)在前邊學習的基礎上,由學生歸納出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十字形花冠,四強雄蕊,果實為角果。

  (4)最后讓學生觀察其他的十字花科植物:油菜、二月蘭、薺菜等,鞏固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并使學生了解,我們吃的蔬菜很多都屬于這個科。

  2.關于豆科的教學:

  (1)首先給學生準備好大豆植株和槐樹枝條讓他們觀察:大豆和槐樹是草本植物還是木本植物?葉是單葉還是復葉?有無托葉?可以告訴學生這兩種植物都屬于豆科,學生通過初步觀察能了解豆科的植物有草本的(如:大豆),有木本的(如:槐樹),這兩種植物葉都是復葉而且是互生、有托葉,讓學生了解豆科植物葉多數是互生的復葉,有托葉。

  (2)組織學生觀察、解剖大豆、槐樹的花和果實(注意花的各部分的數目、形態、著生位置,果實與十字花科的角果有何不同);填寫觀察記錄表;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實驗;學生匯報觀察結果,討論兩者在花和果實上的相同點。

  (3)填寫觀察記錄表(把解剖下來的花的各部分及果實粘貼在表格內):

  (4)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兩者花萼基部連合,上部有5個裂片;花瓣5枚,大小形態不一,最大的1枚叫旗瓣;兩側的2枚叫翼瓣;下部的2枚像雞的龍骨叫龍骨瓣;花冠像蝴蝶,叫蝶形花冠;雄蕊10枚,9枚花絲合生,1枝分離,叫二體雄蕊;雌蕊1枚;果實成熟時沿兩側縫線裂開(大豆)或不裂開(槐樹)中間無隔膜、種子直接著生在果皮上,這樣的果實叫莢果。

  (5)教師簡要小結兩者的相同點,與十字花科對比,強調花冠、雄蕊、果實的形態。

  (6)學生歸納豆科的主要特征:多數為蝶形花冠;多數是二體雄蕊;莢果。

  (7)給學生展示常見的豆科植物,如:花生、含羞草、刺槐等,以鞏固科的主要特征,同時了解這個科包括許多重要的經濟植物。

  (二)單子葉植物綱

  在此綱中重點了解禾本科和百合科

  1.禾本科:

  (1)首先讓學生觀察:小麥、水稻、高梁、玉米、谷子等植物標本或投影片,使學生了解這些植物是草木還是木本?葉是單葉還是復葉?葉的形態如何?通過觀察學生能清楚,這些植物都是草本,葉都是單葉且互生、葉片狹長形,并讓學生知道以上觀察的植物都是禾本科的,此科的植物大都是草本植物、多數是一年生的,葉的形態及在莖上的著生情況同上邊觀察的植物。很多重要的糧食作物都屬于此科。

  (2)以水稻和小麥為例,了解禾本科的主要特征。

  ①觀察、解剖小麥和水稻的花和果實(參照P126頁圖I-100),正確辨認花的各部分、數目及著生位置,注意兩者花的相同及不同之處。

  ②填寫觀察記錄表

  ③組織學生討論兩者的異同,學生通過比較能歸納出:組成兩者花的外稃、內稃都是各一片,漿片都是兩個、雌蕊都是一枚,只有雄蕊的數目不同(小麥是3枚,水稻是6枚);果實都是穎果。

  ④教師簡要小結后,由學生歸納出科的主要特征:花有外稃、內稃各一片;雄蕊3枚或6枚,雌蕊1枚,果實是穎果。

  ⑤觀察禾本科常見種類的植物標本,如:蘆葦、稗、大麥等,鞏固科的主要特征,了解本科的常見種類。

  2.百合科:

  (1)先讓學生觀察蔥和韭的植物,使他們了解這兩種植物都屬于百合科,此科的植物多數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單葉互生或基部叢生,葉片多為狹長形。

  (2)觀察、解剖蔥和韭的花和果實(參照書上P128圖1-104、圖1-105),可用放大鏡或解剖鏡觀察,了解花的各部分的形態、數目、排列狀況及果實的基本結構。

  (3)填寫觀察記錄表:

  (4)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兩者花被都是6枚,排成兩輪;雄蕊都是6枚;雌蕊1枚,果皮內有多個室,其內有種子,果實成熟時,果皮開裂、這樣的果實叫蒴果。

  (5)教師小結學生觀察的情況,并著重講解一下花被和蒴果。然后由學生歸納出百合科的主要特征:花被6枚,排成兩輪;雄蕊6枚,雌蕊一枚,果實多數為蒴果。

  (6)最后讓學生觀察本科的一些植物標本,如:郁金香、黃花菜、玉簪、貝母等,使學生進一步鞏固科的主要特征,并了解這科植物除了蔬菜外還有很多名花和良藥。

  四、第4課時:采集和制作植物標本(略)

  【板書設計 】

  二、被子植物

  (一)被子植物的特征和分類

  1.特征

  (1)具六種器官,胚珠外有子房壁包被;種子外有果皮包被。

  (2)受精過程不需水,雙受精。

  (3)多數具導管。

  2.分類

  (1)單位:門、綱、目、科、屬、種

  (2)方法:依據植物的差異程度來劃分在不同單位下,分類單位越小,在此單位下植物共同特征就越多。

  (3)“綱”——兩綱的主要區別,P116

  (4)“科”——識別被子植物的重要單位

  (二)被子植物的分科舉例

  雙子葉植物綱

  1.十字花科

  (1)代表植物——白菜、蘿卜

  (2)科的主要特征:

  ①十字形花冠

  ②四強雄蕊

  ③果實為角果

  2.豆科

  (1)代表植物——大豆、槐樹

  (2)科的主要特征:

  ①多數蝶形花冠

  ②多數二體雄蕊

  ③果實為莢果

  單子葉植物綱

  3.禾本科

  (1)代表植物——小麥、水稻

  (2)科的主要特征:

  ①外稃、內稃各一片

  ②雄蕊3枚或6枚,雌蕊1枚

  ③果實為穎果

  4.百合科

  (1)代表植物——蔥、韭

  (2)科的主要特征:①花被6枚,排成兩輪②雄蕊6枚,雌蕊1枚。③果實多數為蒴果。

  小資料

  原色浸制標本的制作

  這種經固定液和保存液處理后保存在瓶內的標本,保持植物原色,色澤鮮艷,立體感強,形態逼真,便于觀察植物的形態特征,而且識別植物不受季節限制。

  一、實驗材料的準備:

  一般應采集符合需要的具有典型特征、新鮮無病的植株、枝條或花、果實。浸制植株或枝條時,力求枝葉、花、果實齊全。

  二、固定液和保存液的選擇和配制:

  1.綠色植株和果實的浸制:以5%硫酸酮液為固定液,將綠色植株或果實浸泡10~20天,使綠色變黃再轉綠,穩定后,取出用蒸餾水沖洗干凈,用3%亞硫酸保存液長期浸制保存。

  2.黃綠色果實的浸制:固定液是20%酒精,保存液是2%~3%亞硫酸加2%甘油的混合液。

  先用20%酒精將黃綠色果實浸泡4~5天,果實表面出現斑點后,再加15%亞硫酸浸泡1天。然后取出用蒸餾水洗凈,再浸入20%酒精中硬化、漂白,直到斑點消滅后,再浸入2%~3%亞硫酸加2%甘油的混合液中長期保存。

  3.黃色花序和黃色(橙色)果實的浸制:用3%~4%的亞硫酸加少許甘油配成固定保存液,直接浸泡,長期保存。

  4.紅(黃)綠交錯的植株或果實的浸制:以5%硫酸銅溶液為固定液,將標本浸泡其中,直至紅色→褐色,綠色→黃色→綠色時,洗去硫酸銅后,浸入1%~2%亞硫酸保存液中,長期保存。

  5.紫色果實的浸制:

  (1)紫色荸薺可以用2%福爾馬林與1%亞硫酸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2)紫色茄子可以用6%福爾馬林、11%食鹽水、0.3%明礬制成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3)紫黑色葡萄可以用福爾馬林20毫升、飽和食鹽水(約15%~17%)30毫升、蒸餾水175毫升,配成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6.白綠交錯的花枝、果枝的浸制:

  可用5%硫酸銅溶液固定后,用2%~3%亞硫酸漂白一天,再浸入1%~2%亞硫酸液中長期保存。

  7.紅色漿果或其果枝浸制:

  可用5%硫酸銅溶液固定一周后,洗去硫酸銅,用3%亞硫酸、0.2%硼酸、(0.5%福爾馬林)混合液保存。

  三、保色溶液浸制標本的制作:

  1.清洗和消毒所用器皿、儀器:制作標本用的各種玻璃器皿,都要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并用清水反復沖凈;標本瓶內與瓶蓋還應用95%酒精消毒;所用的玻璃棒、解剖器等也應用70%酒精消毒。這些器皿和儀器在制作標本過程中,都要保持清潔,不可污染。

  2.固定標本顏色:首先,根據標本的顏色選擇適宜的固定液配方。根據需要按照配方計算用量,用蒸餾水配制固定液,備用。

  清洗,消毒標本,具體做法是:將采來的標本除去雜質,枯枝殘葉,修整后,用清水洗凈,然后用70%~75%酒精將標本消毒,根據標本情況可用酒精沖(擦、涮)洗一遍。并迅速將消毒好的標本放入已消過毒的標本瓶中,然后把已配好的固定液沿瓶壁緩緩倒入標本瓶中,至淹沒標本。為防止標本漂起,可用消毒的玻璃條將標本壓住或捆住。

  3.整形、保存:按配方要求固定顏色后,要將標本進行整形,再放入標本瓶中。然后將保存液沿瓶壁緩緩倒入標本瓶。保存液的液量應以浸沒標本為準,不可過滿,最后,將瓶蓋蓋嚴。

  4.封口、貼標簽:剛制成的浸制標本,由于植物體內可能有色素或雜質析出,而使保存液混濁。7~15天后再更換保存液,待顏色穩定后再封口。

  封口方法一——石蠟法:將瓶口擦凈,蓋嚴,把石蠟切碎,放入燒杯中隔水加熱,熔化成液態,趁熱用毛筆蘸取涂在瓶口和瓶蓋間的縫隙處即可。但石蠟固化后較脆易脫落。

  封口方法二——蜂蠟、石蠟、松香混合法:將石蠟(1份)、蜂蠟(4份)、松香(1份)混合(也可不用松香),隔水加熱熔化,趁熱用毛筆蘸取涂在瓶口和瓶蓋間的縫隙處。此混合物固化后,軟硬適度,不易脫落。

  封口后,在標本瓶的適當位置貼上標簽,放在陰涼避光處保存,最好每年更換一次保存液。

  (北京八十中學 江建敏)

種子植物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特點,進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實的比較,從而歸納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情感目標

  1、通過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殖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通過對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了解,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價值觀,并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教學建議

  一、本節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本節中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生活習性的特點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等內容為本節的重點。通過學習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和生活習性的特點,有助于使學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這部分知識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為什么裸子植物適于陸地生活,進而認識到裸子植物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

  本節課要觀察的內容較多,要讓學生觀察球果,并與綠色開花植物的果實進行對比;還要觀察松的根、莖、葉等形態特征,要組織學生觀察好這些內容也就成為了本節組織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很容易把松樹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別看作是綠色開花植物的花和果實,而且學生平時對松樹的生殖過程了解很少,這樣對了解兩類植物的區別、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難。

  松的生殖過程比較復雜,其受精過程與綠色開花植物不同,學生對松從傳粉到受精,從雌球花經過受精后發育形成球果都會感到難以理解,加之整個生殖過程比較長又不易觀察到,所以這一部分的內容只作為選學內容,不必讓學生了解的過于詳細。

  三、教法建議

  1、教師準備一些常見種子植物的實物,裸子植物要帶有球果,被子植物最好有果實。組織學生觀察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特征,即它們都是用種子繁殖后代,這樣它們都隸屬于種子植物。然后找出它們最突出的區別,即裸子植物的種子是裸露的,而被子植物的種子有果皮包被,由此引入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學習。

  2、關于常見的裸子植物的觀察,應該將注意力放在形態特點和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征上。要組織學生思考為什么裸子植物大多數能夠生活在干旱的環境中,植物體上有哪些結構適應干旱環境。關于裸子植物的生殖過程以及裸露的種子,教師要通過實物、示意圖或掛圖等進行說明。

  3、關于我國是"裸子植物的故鄉",這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材料。教師可以根據當地條件,組織學生了解當地裸子植物的種類,并收集我國特有的裸子植物的標本或圖片資料,舉辦專題科學壁報。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松的形態結構對干旱陸生環境的適應。

  難點:松的形態結構與干旱陸生環境的適應。

  設計思想:

  學生對于裸子植物的生活環境還是比較了解的,所以可以由此入手,分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由于上一節學習了被子植物,所以也可以采用比較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對于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的這方面內容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的資料。

  手段:以學生觀察、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導入  :

  1、出示松子和杏仁,提出問題:帶硬殼的松子是松樹的什么器官?杏仁又是什么器官?

  2、學生回答出二者都是種子后,出示松樹帶種子的雌球果(已裂開)和杏的果實(可用刀剖開),引導學生觀察松子和杏仁分別長在松和杏的什么結構上?種子是否裸露?

  3、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并總結:

  (1)松的雌球果并不是松的果實。

  (2)杏的種子長在果實內,種子是不裸露的,屬于被子植物。松的種子長在雌球果上,種子是裸露在外的。這一類種子植物稱為裸子植物。

  二、講授新課:

  (一)松的生活環境:

  組織學生根據自己平時在自然界,在電影電視中所見到的松樹的情況,說出松樹的生活環境,使學生了解松樹不僅廣泛生活在陸地上,而且還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貧瘠的地方,甚至是巖石的縫隙中。

  (二)松的形態結構:

  1、出示有關松的圖片,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松的根、莖、葉等結構的形態特征,分析松為什么能適應干旱的陸生環境。

  2、組織學生討論、匯報

  3、總結、補充:松樹的根系十分發達;莖桿高大、粗壯;葉呈針狀。

  4、出示錄像或掛圖:簡單介紹松的生殖過程。

  注意:由于學生沒有較多有關傳粉、受精等概念,所以介紹的內容一定要很簡單。

  重點強調一點:受精后第二年,才形成種子,且種子是裸露的,帶有翅。

  (三)其他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錄像:介紹我國的裸子植物。

  2、組織學生觀看錄像,并總結裸子植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3、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糾正和補充。

  (四)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和經濟意義:

  1、請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分析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2、出示有關介紹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錄像。

  3、總結、補充。

  三、作業 :

  請學生列表總結被子植物與裸子植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裸子植物

  一、松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特點:

  1、生長環境:干旱的陸地

  2、形態結構:高大喬木,根系發達,葉針狀,種子有翅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

  杉、側柏、銀杏等

  三、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根、莖、葉都很發達。

  2、種子是裸露的,沒有果皮包被

  四、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及其經濟意義:

  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綠化環境、凈化空氣、

  減輕噪聲、提供木材、醫用等

  探究活動

  校園植物的調查

  實驗目的:

  調查、識別校園內樹木和花卉的種類,并向學校有關領導提出綠化、美化校園的合理建議。

  實驗類型:學生課外實驗

  材料用品:

  枝剪、小鏟、小刀、放大鏡、標本夾、吸水紙、容器(如采集箱、瓶、塑料袋)、標簽、筆記本、米尺。

  實驗準備:先把校園劃成若干塊,每塊選舉一位同學做調查組長,準備好必要的工具。

  方法步驟:

  1、采集。根據先喬木,次灌木,再草本,最后是地被植物層的次序采集植物。

  (1)采集木本植物應盡量用枝剪剪取帶花或果實的枝條,無論是否當場識別,都要在枝條上掛好載有采集地點和編號的標簽。測量出灌木和喬木的覆蓋面積。想想為什么要剪取帶花或果實的枝條?為什么要當場掛好標簽?

  (2)連根挖起草本植物(最好帶有花和果實),拍去泥土,掛上標簽,放入采集箱。如草本植物已成片,要測量其面積。

  (3)采集苔蘚類的地被植物層應帶孢蒴,放入采集箱,成片的也應測量其面積。請說說為什么要測量植物覆蓋的面積?

  此類采集工作記錄時,遍地可見的記錄為“極多”,50%以上為“很多”,25%以上為“較多”,5~25%為“常見”,1~5%為“較少”,1%以下為“極少”,個別出現并難以計數的為“偶見”,很難發現的為“罕見”。

  2、分類。迅速壓制、認真整理和鑒定采集到的標本。可根據植物的莖、葉、花的形態特征(必要時可挖根)識別植物,再根據植物體的其它特征如顏色、氣味、毛、刺、液體、腺點等,在教師的幫助下,先分出大的門類,然后再分科,根據科內特征,查科屬檢索表鑒定科名。詳細記錄原始材料。

  實驗結果:

  給所有植物掛上學名表,然后再填好下面調查結果表。

  種名

  科名

  生長地點

  生長環境

  株數或多度

  備注      

  把所有植物分類統計匯總,并向學校領導提出你認為正確的建議。

  舉例:

  類別

  科名

  種名

  生長地點

  株數或多度

  備注

  裸子植物

  蘇鐵科

  鐵樹

  暖房

  4 

  柏科

  柏科

  校園南側

  5 

  羅漢松科

  羅漢松

  教學樓旁

  3 

  松科

  雪松

  樓前草坪

  2 

  被子植物

  雙子葉植物

  金縷梅科

  楓香

  體操房旁

  2 

  楊柳科

  柳樹

  小河邊

  10 

  樟科

  樟樹

  走廊道旁

  8 

  榆科

  白榆

  后操楊

  25 

  菊科

  蒲公英

  1號樓路邊

  常見 

  單子葉植物

  禾本科

  狗尾草

  草地

  極多 

  禾本科

  馬唐

  草地

  較多 

  石蒜科

  蔥蘭

  金魚池周圍

  較多 

  百合科

  沿階草

  2號樓邊

  較少 

  人們主要根據花、果實和種子分類,因此必須剪取帶花或果實的枝條。調查時掛好標簽,以避免遺忘。測量植物覆蓋面積為的是統計植物的密度。

種子植物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特點,進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實的比較,從而歸納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情感目標

  1、通過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殖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通過對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了解,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價值觀,并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教學建議

  一、本節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本節中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生活習性的特點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等內容為本節的重點。通過學習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和生活習性的特點,有助于使學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這部分知識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為什么裸子植物適于陸地生活,進而認識到裸子植物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

  本節課要觀察的內容較多,要讓學生觀察球果,并與綠色開花植物的果實進行對比;還要觀察松的根、莖、葉等形態特征,要組織學生觀察好這些內容也就成為了本節組織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很容易把松樹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別看作是綠色開花植物的花和果實,而且學生平時對松樹的生殖過程了解很少,這樣對了解兩類植物的區別、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難。

  松的生殖過程比較復雜,其受精過程與綠色開花植物不同,學生對松從傳粉到受精,從雌球花經過受精后發育形成球果都會感到難以理解,加之整個生殖過程比較長又不易觀察到,所以這一部分的內容只作為選學內容,不必讓學生了解的過于詳細。

  三、教法建議

  1、教師準備一些常見種子植物的實物,裸子植物要帶有球果,被子植物最好有果實。組織學生觀察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特征,即它們都是用種子繁殖后代,這樣它們都隸屬于種子植物。然后找出它們最突出的區別,即裸子植物的種子是裸露的,而被子植物的種子有果皮包被,由此引入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學習。

  2、關于常見的裸子植物的觀察,應該將注意力放在形態特點和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征上。要組織學生思考為什么裸子植物大多數能夠生活在干旱的環境中,植物體上有哪些結構適應干旱環境。關于裸子植物的生殖過程以及裸露的種子,教師要通過實物、示意圖或掛圖等進行說明。

  3、關于我國是"裸子植物的故鄉",這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材料。教師可以根據當地條件,組織學生了解當地裸子植物的種類,并收集我國特有的裸子植物的標本或圖片資料,舉辦專題科學壁報。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松的形態結構對干旱陸生環境的適應。

  難點:松的形態結構與干旱陸生環境的適應。

  設計思想:

  學生對于裸子植物的生活環境還是比較了解的,所以可以由此入手,分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由于上一節學習了被子植物,所以也可以采用比較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對于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的這方面內容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的資料。

  手段:以學生觀察、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導入  :

  1、出示松子和杏仁,提出問題:帶硬殼的松子是松樹的什么器官?杏仁又是什么器官?

  2、學生回答出二者都是種子后,出示松樹帶種子的雌球果(已裂開)和杏的果實(可用刀剖開),引導學生觀察松子和杏仁分別長在松和杏的什么結構上?種子是否裸露?

  3、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并總結:

  (1)松的雌球果并不是松的果實。

  (2)杏的種子長在果實內,種子是不裸露的,屬于被子植物。松的種子長在雌球果上,種子是裸露在外的。這一類種子植物稱為裸子植物。

  二、講授新課:

  (一)松的生活環境:

  組織學生根據自己平時在自然界,在電影電視中所見到的松樹的情況,說出松樹的生活環境,使學生了解松樹不僅廣泛生活在陸地上,而且還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貧瘠的地方,甚至是巖石的縫隙中。

  (二)松的形態結構:

  1、出示有關松的圖片,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松的根、莖、葉等結構的形態特征,分析松為什么能適應干旱的陸生環境。

  2、組織學生討論、匯報

  3、總結、補充:松樹的根系十分發達;莖桿高大、粗壯;葉呈針狀。

  4、出示錄像或掛圖:簡單介紹松的生殖過程。

  注意:由于學生沒有較多有關傳粉、受精等概念,所以介紹的內容一定要很簡單。

  重點強調一點:受精后第二年,才形成種子,且種子是裸露的,帶有翅。

  (三)其他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錄像:介紹我國的裸子植物。

  2、組織學生觀看錄像,并總結裸子植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3、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糾正和補充。

  (四)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和經濟意義:

  1、請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分析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2、出示有關介紹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錄像。

  3、總結、補充。

  三、作業 :

  請學生列表總結被子植物與裸子植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裸子植物

  一、松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特點:

  1、生長環境:干旱的陸地

  2、形態結構:高大喬木,根系發達,葉針狀,種子有翅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

  杉、側柏、銀杏等

  三、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根、莖、葉都很發達。

  2、種子是裸露的,沒有果皮包被

  四、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及其經濟意義:

  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綠化環境、凈化空氣、

  減輕噪聲、提供木材、醫用等

  探究活動

  校園植物的調查

  實驗目的:

  調查、識別校園內樹木和花卉的種類,并向學校有關領導提出綠化、美化校園的合理建議。

  實驗類型:學生課外實驗

  材料用品:

  枝剪、小鏟、小刀、放大鏡、標本夾、吸水紙、容器(如采集箱、瓶、塑料袋)、標簽、筆記本、米尺。

  實驗準備:先把校園劃成若干塊,每塊選舉一位同學做調查組長,準備好必要的工具。

  方法步驟:

  1、采集。根據先喬木,次灌木,再草本,最后是地被植物層的次序采集植物。

  (1)采集木本植物應盡量用枝剪剪取帶花或果實的枝條,無論是否當場識別,都要在枝條上掛好載有采集地點和編號的標簽。測量出灌木和喬木的覆蓋面積。想想為什么要剪取帶花或果實的枝條?為什么要當場掛好標簽?

  (2)連根挖起草本植物(最好帶有花和果實),拍去泥土,掛上標簽,放入采集箱。如草本植物已成片,要測量其面積。

  (3)采集苔蘚類的地被植物層應帶孢蒴,放入采集箱,成片的也應測量其面積。請說說為什么要測量植物覆蓋的面積?

  此類采集工作記錄時,遍地可見的記錄為“極多”,50%以上為“很多”,25%以上為“較多”,5~25%為“常見”,1~5%為“較少”,1%以下為“極少”,個別出現并難以計數的為“偶見”,很難發現的為“罕見”。

  2、分類。迅速壓制、認真整理和鑒定采集到的標本。可根據植物的莖、葉、花的形態特征(必要時可挖根)識別植物,再根據植物體的其它特征如顏色、氣味、毛、刺、液體、腺點等,在教師的幫助下,先分出大的門類,然后再分科,根據科內特征,查科屬檢索表鑒定科名。詳細記錄原始材料。

  實驗結果:

  給所有植物掛上學名表,然后再填好下面調查結果表。

  種名

  科名

  生長地點

  生長環境

  株數或多度

  備注      

  把所有植物分類統計匯總,并向學校領導提出你認為正確的建議。

  舉例:

  類別

  科名

  種名

  生長地點

  株數或多度

  備注

  裸子植物

  蘇鐵科

  鐵樹

  暖房

  4 

  柏科

  柏科

  校園南側

  5 

  羅漢松科

  羅漢松

  教學樓旁

  3 

  松科

  雪松

  樓前草坪

  2 

  被子植物

  雙子葉植物

  金縷梅科

  楓香

  體操房旁

  2 

  楊柳科

  柳樹

  小河邊

  10 

  樟科

  樟樹

  走廊道旁

  8 

  榆科

  白榆

  后操楊

  25 

  菊科

  蒲公英

  1號樓路邊

  常見 

  單子葉植物

  禾本科

  狗尾草

  草地

  極多 

  禾本科

  馬唐

  草地

  較多 

  石蒜科

  蔥蘭

  金魚池周圍

  較多 

  百合科

  沿階草

  2號樓邊

  較少 

  人們主要根據花、果實和種子分類,因此必須剪取帶花或果實的枝條。調查時掛好標簽,以避免遺忘。測量植物覆蓋面積為的是統計植物的密度。

種子植物 篇9

  一、教學目標①認知方面,認識并能說出種子的主要結構,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②能力技能方面,通過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學會觀察的一般方法,并能應用于今的學習和研究之中;③情感方面,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與創新意識。

  二、重點和難點

  1.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2.識別當地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三、 課前準備

  教師:觀察種子的結構所需的各種材料用具: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常見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圖片;藻類、苔蘚、蕨類、種子四類植物的cai課件(掃描或下載);常見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的cai課件(掃描或下載);動態展示桃的果實和種子的cai課件[動畫:桃的果實(完整)縱向剖開(展示種子)]

  學生:不同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如花生、蘋果、桃、梨的果實,松的球果、種子等。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引言:

  藻類、苔蘚、蕨類三類植物都不結種子,而我們常見的花草樹木、瓜果蔬菜、糧食,絕大多數都結種子,故統稱為種子植物。這樣溫故而知新,自然而然導入新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可以說,我們都是靠種子植物養活的。不同植物的種子其大小、形狀各異,如:海椰子的種子,大到重達1 500 g左右,而斑葉蘭的種子,小到1億粒的重量才有50 g。那么,不同植物的種子其結構是否也迥異呢?以此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第一部分:觀察種子

  在實驗“觀察種子的結構”之前,老師要使學生了解觀察生物體的基本步驟(由表及里、先形態后結構、先宏觀后微觀等),然后學生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案,4人小組合作實驗,結合老師出示的菜豆種子結構掛圖,自制的玉米種子結構剪貼掛圖,通過觀察和討論、比較,能夠說出菜豆種子、玉米種子的結構,并且能夠描述這兩種種子結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注:玉米種子結構的觀察是教學中的難點,為了指導學生觀察清楚,可自制一張剪貼掛圖來講解它們的位置關系。剪貼圖的制法是:照著現成的玉米種子結構的掛圖,繪制一個與掛圖上的胚同等大小的胚的結構圖,剪下來,并把子葉與胚根、胚芽之間的連線剪開,僅讓子葉與胚軸相連。再將這張圖貼在原掛圖的胚部,使子葉、胚芽、胚根的邊緣游離,教學時用手掀開即可。)

  第二部分:產生種子的主要意義

  實驗結束后,教師對實驗結果作一概括性小結:種子的基本結構相同,表面有一層種皮,里面是胚。胚實際上就是幼小的生命體。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學生觀察藻類、苔蘚、蕨類三類植物(突出放大其生殖細胞——孢子)的cai課件,再觀察種子植物(突出放大其果實、種子的cai課件,就老師給的討論提綱實驗小組討論交流。)

  討論提綱如下:

  1.孢子和種子哪一個生命力更強?為什么?

  2.種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成為陸生植物中占絕對優勢的類群,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什么?

  在各實驗小組代表積極發言的基礎上,教師予以肯定并加以完善:孢子于是個生殖細胞,而種子是種器官,種子的生命力比孢子強得多,種子植物之所以更適應陸地環境,成為陸生植物中占絕對優勢的類群,能產生種子是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部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學生將課下收集的蘋果、桃、梨等果實切開,觀察其種子的著生位置。再觀察松的種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師以“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相同點是“子”,不同點是“裸”、“被”為啟發點的點撥下思考、討論,顧名思義得出答案: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二者相同點是都能產生種子,不同點是裸子植物的種子裸露,無果皮包被;而被子植物的種子不裸露,外有果皮包被。

  學生觀察常見的裸子植物、被于植物的cai課件,認識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學生觀察“當地幾種被子植物的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的cai課件,小組就老師出示的討論提綱展開討論。

  討論提綱如下:

  1.在種子發育過程中,果皮起什么作用?

  2.在種子成熟后,果皮起什么作用?

  3.種子的傳播與環境相適應,主要分借風力傳播、借動物傳播、借水力傳播三種,請同學聯系實際舉例說明。

  在各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老師概括完善:在種子發育過程中,果皮包在種子外面,起保護作用;在種子成熟后,果皮則有助于種子的廣泛傳播,從而擴大了后代生活的范圍,促進了該物種的繁榮。舉例說明(略),所以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生活,分布更廣、種類更多。

  第四部分:課堂小結

  教師用親切的語言通過層層設問與同學進行交流:

  1.你知道種子植物與生物圈中其他三類植物最大的區別是什么嗎?

  2.你能說出種子的主要結構嗎?

  3.你能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嗎?

  4.你能識別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嗎?

  5.你認同了“種子的傳播是與其周圍生存環境相適應的”這一觀點了嗎?在溫馨的氛圍中,讓學生提綱挈領,理清思路,培養他們的歸納能力。

  第五部分:達標檢測

  通過填空題、選擇題,填表題等練習,讓每位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適時進行鼓勵性評價,既達到了鞏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提高。

  第六部分:課后實踐

  課后認識校園里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體驗綠色植物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

種子植物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特點,進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實的比較,從而歸納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情感目標

  1、通過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殖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通過對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了解,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價值觀,并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教學建議

  一、本節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本節中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生活習性的特點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等內容為本節的重點。通過學習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和生活習性的特點,有助于使學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這部分知識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為什么裸子植物適于陸地生活,進而認識到裸子植物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

  本節課要觀察的內容較多,要讓學生觀察球果,并與綠色開花植物的果實進行對比;還要觀察松的根、莖、葉等形態特征,要組織學生觀察好這些內容也就成為了本節組織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很容易把松樹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別看作是綠色開花植物的花和果實,而且學生平時對松樹的生殖過程了解很少,這樣對了解兩類植物的區別、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難。

  松的生殖過程比較復雜,其受精過程與綠色開花植物不同,學生對松從傳粉到受精,從雌球花經過受精后發育形成球果都會感到難以理解,加之整個生殖過程比較長又不易觀察到,所以這一部分的內容只作為選學內容,不必讓學生了解的過于詳細。

  三、教法建議

  1、教師準備一些常見種子植物的實物,裸子植物要帶有球果,被子植物最好有果實。組織學生觀察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特征,即它們都是用種子繁殖后代,這樣它們都隸屬于種子植物。然后找出它們最突出的區別,即裸子植物的種子是裸露的,而被子植物的種子有果皮包被,由此引入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學習。

  2、關于常見的裸子植物的觀察,應該將注意力放在形態特點和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征上。要組織學生思考為什么裸子植物大多數能夠生活在干旱的環境中,植物體上有哪些結構適應干旱環境。關于裸子植物的生殖過程以及裸露的種子,教師要通過實物、示意圖或掛圖等進行說明。

  3、關于我國是"裸子植物的故鄉",這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材料。教師可以根據當地條件,組織學生了解當地裸子植物的種類,并收集我國特有的裸子植物的標本或圖片資料,舉辦專題科學壁報。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松的形態結構對干旱陸生環境的適應。

  難點:松的形態結構與干旱陸生環境的適應。

  設計思想:

  學生對于裸子植物的生活環境還是比較了解的,所以可以由此入手,分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由于上一節學習了被子植物,所以也可以采用比較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對于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的這方面內容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的資料。

  手段:以學生觀察、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導入  :

  1、出示松子和杏仁,提出問題:帶硬殼的松子是松樹的什么器官?杏仁又是什么器官?

  2、學生回答出二者都是種子后,出示松樹帶種子的雌球果(已裂開)和杏的果實(可用刀剖開),引導學生觀察松子和杏仁分別長在松和杏的什么結構上?種子是否裸露?

  3、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并總結:

  (1)松的雌球果并不是松的果實。

  (2)杏的種子長在果實內,種子是不裸露的,屬于被子植物。松的種子長在雌球果上,種子是裸露在外的。這一類種子植物稱為裸子植物。

  二、講授新課:

  (一)松的生活環境:

  組織學生根據自己平時在自然界,在電影電視中所見到的松樹的情況,說出松樹的生活環境,使學生了解松樹不僅廣泛生活在陸地上,而且還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貧瘠的地方,甚至是巖石的縫隙中。

  (二)松的形態結構:

  1、出示有關松的圖片,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松的根、莖、葉等結構的形態特征,分析松為什么能適應干旱的陸生環境。

  2、組織學生討論、匯報

  3、總結、補充:松樹的根系十分發達;莖桿高大、粗壯;葉呈針狀。

  4、出示錄像或掛圖:簡單介紹松的生殖過程。

  注意:由于學生沒有較多有關傳粉、受精等概念,所以介紹的內容一定要很簡單。

  重點強調一點:受精后第二年,才形成種子,且種子是裸露的,帶有翅。

  (三)其他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錄像:介紹我國的裸子植物。

  2、組織學生觀看錄像,并總結裸子植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3、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糾正和補充。

  (四)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和經濟意義:

  1、請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分析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2、出示有關介紹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錄像。

  3、總結、補充。

  三、作業 :

  請學生列表總結被子植物與裸子植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裸子植物

  一、松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特點:

  1、生長環境:干旱的陸地

  2、形態結構:高大喬木,根系發達,葉針狀,種子有翅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

  杉、側柏、銀杏等

  三、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根、莖、葉都很發達。

  2、種子是裸露的,沒有果皮包被

  四、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及其經濟意義:

  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綠化環境、凈化空氣、

  減輕噪聲、提供木材、醫用等

  探究活動

  校園植物的調查

  實驗目的:

  調查、識別校園內樹木和花卉的種類,并向學校有關領導提出綠化、美化校園的合理建議。

  實驗類型:學生課外實驗

  材料用品:

  枝剪、小鏟、小刀、放大鏡、標本夾、吸水紙、容器(如采集箱、瓶、塑料袋)、標簽、筆記本、米尺。

  實驗準備:先把校園劃成若干塊,每塊選舉一位同學做調查組長,準備好必要的工具。

  方法步驟:

  1、采集。根據先喬木,次灌木,再草本,最后是地被植物層的次序采集植物。

  (1)采集木本植物應盡量用枝剪剪取帶花或果實的枝條,無論是否當場識別,都要在枝條上掛好載有采集地點和編號的標簽。測量出灌木和喬木的覆蓋面積。想想為什么要剪取帶花或果實的枝條?為什么要當場掛好標簽?

  (2)連根挖起草本植物(最好帶有花和果實),拍去泥土,掛上標簽,放入采集箱。如草本植物已成片,要測量其面積。

  (3)采集苔蘚類的地被植物層應帶孢蒴,放入采集箱,成片的也應測量其面積。請說說為什么要測量植物覆蓋的面積?

  此類采集工作記錄時,遍地可見的記錄為“極多”,50%以上為“很多”,25%以上為“較多”,5~25%為“常見”,1~5%為“較少”,1%以下為“極少”,個別出現并難以計數的為“偶見”,很難發現的為“罕見”。

  2、分類。迅速壓制、認真整理和鑒定采集到的標本。可根據植物的莖、葉、花的形態特征(必要時可挖根)識別植物,再根據植物體的其它特征如顏色、氣味、毛、刺、液體、腺點等,在教師的幫助下,先分出大的門類,然后再分科,根據科內特征,查科屬檢索表鑒定科名。詳細記錄原始材料。

  實驗結果:

  給所有植物掛上學名表,然后再填好下面調查結果表。

  種名

  科名

  生長地點

  生長環境

  株數或多度

  備注      

  把所有植物分類統計匯總,并向學校領導提出你認為正確的建議。

  舉例:

  類別

  科名

  種名

  生長地點

  株數或多度

  備注

  裸子植物

  蘇鐵科

  鐵樹

  暖房

  4 

  柏科

  柏科

  校園南側

  5 

  羅漢松科

  羅漢松

  教學樓旁

  3 

  松科

  雪松

  樓前草坪

  2 

  被子植物

  雙子葉植物

  金縷梅科

  楓香

  體操房旁

  2 

  楊柳科

  柳樹

  小河邊

  10 

  樟科

  樟樹

  走廊道旁

  8 

  榆科

  白榆

  后操楊

  25 

  菊科

  蒲公英

  1號樓路邊

  常見 

  單子葉植物

  禾本科

  狗尾草

  草地

  極多 

  禾本科

  馬唐

  草地

  較多 

  石蒜科

  蔥蘭

  金魚池周圍

  較多 

  百合科

  沿階草

  2號樓邊

  較少 

  人們主要根據花、果實和種子分類,因此必須剪取帶花或果實的枝條。調查時掛好標簽,以避免遺忘。測量植物覆蓋面積為的是統計植物的密度。

種子植物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能舉例說出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采集植物和制作臘葉標本。

  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采集植物與制作臘葉標本,繼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

  2、通過對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參加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使學生逐漸養成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一、本節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決定了它們能適應各種復雜的陸生環境,成為自然界中分布最廣、最高等的一類植物。因此,對這一特征的理解,能使學生更好的了解被子植物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所以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應做為本課重點。在講述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時,通過實物、標本或錄像讓學生進行觀察多種被子植物,經過討論、分析,進而總結出被子植物的特征。教師要突出強調的內容:由于被子植物具有完善的結構,因此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從而在植物界中占有優勢。

  采集和制作植物標本的實驗在科研和教學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標本的制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所以這方面的內容也應是不能忽視的重點。如果實驗課課時充足,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野外采集和標本制作,如課時較緊,則可通過教師的講述和演示,讓學生初步學會采集和制作臘葉標本的基本方法。至于讓學生實際動手練習采集和制作臘葉標本,教師只能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或者結合郊游活動來進行。

  在學生采集植物標本時,一定要讓他們注意人身安全。另外,城市中學的教師還要向學生強調,不要到公園中去采集植物標本,要愛護園林中的花木和城市里的行道樹,尤其要愛護公園中的珍貴樹種。

  三、教法建議

  本節除了要學習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外,還有采集和制作臘葉標本的方法介紹。在學習之前,可組織學生從校園中采集7~8種植物,讓學生進行描述、比較、歸類,由此活動引入所學的知識。

  學生到野外觀察和采集植物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實踐活動,通過這種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因此,教師要在進行活動時,注意以下幾點:

  (1)在野外觀察和采集活動中,以小組為單位(可以是實驗小組,也可以是自由組合),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限定活動區域和時間;提倡團結合作,互相學習;也提倡相互競爭,為小組爭取榮譽。

  (2)教師要事先安排好觀察目標,要求認真觀察,如實地做好記錄,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野外植物標本的采集是教學的需要,也是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師組織學生到野外采集標本要做到合法、合理和適度,即限制采集數量,對珍稀植物更不要亂采和多采、浪費植物資源等。

  (3)通過學生學習標本的制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制作標本時,一方面要求學生按課本的操作程序認真去做,一方面提倡學生的創新精神,把標本做得美觀、實用又不失科學性。通過標本制作和必要的展覽與應用,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本節學習結束后,建議根據學生的愛好,開展一些小的課外活動,以幫助學生認識植物界的多樣性和保護植物的緊迫性。可開展的活動如:(1)收集有關植物的郵票,并說明這些植物為什么能用來做郵票的圖案;(2)收集有關植物與人類關系的資料或有關瀕危植物的資料,在班內或年級舉辦一個植物展覽;(3)根據學生的興趣,每個學生認真調查了解一種植物,以第一人稱為該植物寫一篇短文以介紹這種植物。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植物蠟葉標本的制作。

  難點:采集植物、蠟葉標本的制作

  設計思想:

  被子植物的特征可以通過學生從實際生活的經驗中分析得出,而植物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的內容是學生比較陌生的,可以先由教師進行講解,再帶領學生進行操作。

  手段:演示與學生實驗相結合,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教學過程 :(本課參考課時為2課時)

  第一課時: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采集植物的方法

  一、導入  :

  1、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種子植物或其某一器官讓學生辯認,說出這些植物的名稱。并提出問題: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個器官來進行繁殖的?

  2、引導學生回答問題。

  3、講解:這些植物都通過種子來繁殖后代,所以稱為種子植物。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類植物。

  二、講授新課:

  (一)被子植物的概況:

  1、出示桃和杏等,讓學生辯認它們分別是植物體的什么器官?

  2、組織學生觀察、發言。

  3、講解:這些都是植物體的果實,繁殖后代的種子就在果實的里面。也就是說,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著。所以這一類種子植物稱為被子植物。

  (二)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錄像:介紹多種被子植物。

  2、組織學生觀看錄像,并聯系生活實際,總結被子植物的特征。

  3、總結學生的討論結果,并給予糾正和補充。

  (三)植物標本的采集及壓制:(利用實物投影邊講解,邊示范)

  組織學生先觀看有關的錄像,然后在示范、講解時重點強調以下幾點:

  1、采集標本前要明確采集植物標本的目的及工具的用途。

  2、要清楚采集不同植物的方法:高大的喬木、灌木需采集有花或果實的帶葉枝條;小的草本植物需采集帶花或果實的植株,連根掘起,并清除泥土和雜質。

  3、在放入采集箱內之前,不要忘記掛號牌。

  4、采集標本時,要注意安全及資源保護。

  5、整理采集到的植物時,要展平枝葉(少數葉、花的背面朝上),平鋪在吸水紙上。

  6、壓制標本時,要勤換紙,放在通風處陰干。

  三、作業 :

  請每一位同學按照采集植物的要求,采集一種被子植物,并完成標本的整理和壓制。

  第二課時:蠟葉標本的制作

  一、導入  :

  上節課學習了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同時給同學們介紹了有關植物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的方法,并且讓同學們在課下進行了植物標本的采集和壓制,這節課我們就來檢查采集的標本是否合格,能否做出漂亮的臘葉標本。

  二、講授新課:

  (一)檢查采集的標本是否合格:

  1、提出問題:采集植物和進行壓制時要注意的事項是什么?

  2、組織學生回答,再次強調注意事項:

  (1)采集的植物標本必須是完整的。

  (2)采集植物標本時要注意安全。

  (3)采集植物標本時要注意植物資源的保護。

  (4)壓制標本時要勤換紙,避免植物腐爛。

  3、每小組認真按要求選出最合適做臘葉標本的植物。

  (二)完成臘葉標本的制作:

  1、分組觀察示范標本:將制作規范的植物臘葉標本分發給各實驗小組,讓學生仔細觀察標本在臺紙上的放置位置、固定標本的方法、標簽的位置及內容。

  2、講述制作植物標本的方法:(利用實物投影邊講解,邊示范)

  (1)把選好的標本平鋪在臺紙中間。

  (2)對標本進行固定:

  A、對于比較細的部分,可直接用膠水固定,但一定不能太多;

  B、對于比較粗大的部分,可用刀片沿標本較粗的部位在臺紙上切出一對對的小縱口,分別將小紙條從臺紙的正面切口處穿入,將標本縛緊,并在臺紙的背面將紙條兩頭粘緊。

  (3)按照每份標本的號牌寫好標簽(標本名稱、采集日期、采集地點、采集人)。

  如植物名稱不能確定,可先空著,等查明后補上。

  (4)貼標簽、蓋蓋紙。

  3、組織學生制作臘葉標本,注意及時糾正出現的錯誤。

  三、反饋:

  由每個小組出示制作的臘葉標本,并進行講解。其他小組可以根據觀察進行評價。

  板書設計 :

  第一節 被子植物

  一、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種器官。

  2、種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

  二、采集植物和制作臘葉標本:

  1、植物標本的采集:采集標本→掛號牌→放入采集箱(或大塑料袋內)

  2、臘葉標本的制作:整理標本→壓制標本(陰干、換紙)→上臺紙→貼標簽→貼蓋紙

  探究活動

  臘葉標本展覽會

  把學生制作的植物臘葉標本,進行展出,供全校學生參觀學習。

  原色浸制標本的制作

  這種經固定液和保存液處理后保存在瓶內的標本,保持植物原色,色澤鮮艷,立體感強,形態逼真,便于觀察植物的形態特征,而且識別植物不受季節限制。

  1.實驗材料的準備

  一般應采集符合需要的具有典型特征、新鮮無病的植株、枝條或花、果實。浸制植株或枝條時,力求枝葉、花、果實齊全。

  2.固定液和保存液的選擇和配制

  (1)綠色植株和果實的浸制:以5%硫酸銅液為固定液,將綠色植株或果實浸泡10~20天,使綠色變黃再轉綠,穩定后,取出用蒸餾水沖洗干凈,用3%亞硫酸保存液長期浸制保存。

  (2)黃綠色果實的浸制:固定液是20%酒精,保存液是2%~3%亞硫酸加2%甘油的混合液。

  先用20%酒精將黃綠色果實浸泡4~5天,果實表面出現斑點后,再加15%亞硫酸浸泡1天。然后取出用蒸餾水洗凈,再浸入20%酒精中硬化、漂白,直到斑點消滅后,再浸入2%~3%亞硫酸加2%甘油的混合液中長期保存。

  (3)黃色花序和黃色(橙色)果實的浸制:用3%~4%的亞硫酸加少許甘油配成固定保存液,直接浸泡,長期保存。

  (4)紅(黃)綠交錯的植株或果實的浸制:以5%硫酸銅溶液為固定液,將標本浸泡其中,直至紅色→褐色,綠色→黃色→綠色時,洗去硫酸銅后,浸入1%~2%亞硫酸保存液中,長期保存。

  (5)紫色果實的浸制:

  ①紫色荸薺可以用2%福爾馬林與1%亞硫酸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②紫色茄子可以用6%福爾馬林、11%食鹽水、0.3%明礬制成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③紫黑色葡萄可以用福爾馬林20毫升、飽和食鹽水(約15%~17%)30毫升、蒸餾水175毫升,配成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6)白綠交錯的花枝、果枝的浸制:

  可用5%硫酸銅溶液固定后,用2%~3%亞硫酸漂白一天,再浸入l%~2%亞硫酸液中長期保存。

  (7)紅色漿果或其果枝浸制:

  可用5%硫酸銅溶液固定一周后,洗去硫酸銅,用3%亞硫酸、0.2%硼酸、(0.5%福爾馬林)混合液保存。

  3.保色溶液浸制標本的制作

  (1)清洗和消毒所用器皿、儀器:制作標本用的各種玻璃器皿,都要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并用清水反復沖凈;標本瓶內與瓶蓋還應用95%酒精消毒;所用的玻璃棒、解剖器等也應用70%酒精消毒。這些器皿和儀器在制作標本過程中,都要保持清潔,不可污染。

  (2)固定標本顏色:首先,根據標本的顏色選擇適宜的固定液配方。根據需要按照配方計算用量,用蒸餾水配制固定液,備用。

  清洗,消毒標本,具體做法是:將采來的標本除去雜質、枯枝殘葉,修整后,用清水洗凈,然后用70%~75%酒精將標本消毒,根據標本情況可用酒精沖(擦、涮)洗一遍。并迅速將消毒好的標本放入已消過毒的標本瓶中,然后把已配好的固定波沿瓶壁緩緩倒入標本瓶中,至淹沒標本。為防止標本漂起,可用消毒的玻璃條將標本壓住或捆住。

  (3)整形、保存:接配方要求固定顏色后,要將標本進行整形,再放入標本瓶中。然后將保存液沿瓶壁緩緩倒入標本瓶。保存液的液量應以浸沒標本為準,不可過滿,最后,將瓶蓋蓋嚴。

  (4)封口、貼標簽:剛制成的浸制標本,由于植物體內可能有色素或雜質析出,而使保存液混濁。7~15天后再更換保存液,待顏色穩定后再封口。

  封口方法一 —石蠟法:將瓶口擦凈,蓋嚴,把石蠟切碎,放入燒杯中隔水加熱,熔化成液態,趁熱用毛筆蘸取涂在瓶口和瓶蓋間的縫隙處即可。但石蠟固化后較脆易脫落。

  封口方法二 —蜂蠟、石蠟、松香混合法:將石蠟(l份)、蜂蠟(4份)、松香(1份)混合(也可不用松香),隔水加熱熔化,趁熱用毛筆蘸取涂在瓶口和瓶蓋間的縫隙處。此混合物固化后,軟硬適度,不易脫落。

  封口后,在標本瓶的適當位置貼上標簽,放在陰涼避光處保存,最好每年更換一次保存液。

種子植物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能舉例說出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采集植物和制作臘葉標本。

  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采集植物與制作臘葉標本,繼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

  2、通過對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參加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使學生逐漸養成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一、本節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決定了它們能適應各種復雜的陸生環境,成為自然界中分布最廣、最高等的一類植物。因此,對這一特征的理解,能使學生更好的了解被子植物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所以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應做為本課重點。在講述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時,通過實物、標本或錄像讓學生進行觀察多種被子植物,經過討論、分析,進而總結出被子植物的特征。教師要突出強調的內容:由于被子植物具有完善的結構,因此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從而在植物界中占有優勢。

  采集和制作植物標本的實驗在科研和教學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標本的制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所以這方面的內容也應是不能忽視的重點。如果實驗課課時充足,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野外采集和標本制作,如課時較緊,則可通過教師的講述和演示,讓學生初步學會采集和制作臘葉標本的基本方法。至于讓學生實際動手練習采集和制作臘葉標本,教師只能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或者結合郊游活動來進行。

  在學生采集植物標本時,一定要讓他們注意人身安全。另外,城市中學的教師還要向學生強調,不要到公園中去采集植物標本,要愛護園林中的花木和城市里的行道樹,尤其要愛護公園中的珍貴樹種。

  三、教法建議

  本節除了要學習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外,還有采集和制作臘葉標本的方法介紹。在學習之前,可組織學生從校園中采集7~8種植物,讓學生進行描述、比較、歸類,由此活動引入所學的知識。

  學生到野外觀察和采集植物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實踐活動,通過這種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因此,教師要在進行活動時,注意以下幾點:

  (1)在野外觀察和采集活動中,以小組為單位(可以是實驗小組,也可以是自由組合),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限定活動區域和時間;提倡團結合作,互相學習;也提倡相互競爭,為小組爭取榮譽。

  (2)教師要事先安排好觀察目標,要求認真觀察,如實地做好記錄,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野外植物標本的采集是教學的需要,也是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師組織學生到野外采集標本要做到合法、合理和適度,即限制采集數量,對珍稀植物更不要亂采和多采、浪費植物資源等。

  (3)通過學生學習標本的制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制作標本時,一方面要求學生按課本的操作程序認真去做,一方面提倡學生的創新精神,把標本做得美觀、實用又不失科學性。通過標本制作和必要的展覽與應用,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本節學習結束后,建議根據學生的愛好,開展一些小的課外活動,以幫助學生認識植物界的多樣性和保護植物的緊迫性。可開展的活動如:(1)收集有關植物的郵票,并說明這些植物為什么能用來做郵票的圖案;(2)收集有關植物與人類關系的資料或有關瀕危植物的資料,在班內或年級舉辦一個植物展覽;(3)根據學生的興趣,每個學生認真調查了解一種植物,以第一人稱為該植物寫一篇短文以介紹這種植物。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植物蠟葉標本的制作。

  難點:采集植物、蠟葉標本的制作

  設計思想:

  被子植物的特征可以通過學生從實際生活的經驗中分析得出,而植物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的內容是學生比較陌生的,可以先由教師進行講解,再帶領學生進行操作。

  手段:演示與學生實驗相結合,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教學過程 :(本課參考課時為2課時)

  第一課時: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采集植物的方法

  一、導入  :

  1、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種子植物或其某一器官讓學生辯認,說出這些植物的名稱。并提出問題: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個器官來進行繁殖的?

  2、引導學生回答問題。

  3、講解:這些植物都通過種子來繁殖后代,所以稱為種子植物。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類植物。

  二、講授新課:

  (一)被子植物的概況:

  1、出示桃和杏等,讓學生辯認它們分別是植物體的什么器官?

  2、組織學生觀察、發言。

  3、講解:這些都是植物體的果實,繁殖后代的種子就在果實的里面。也就是說,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著。所以這一類種子植物稱為被子植物。

  (二)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錄像:介紹多種被子植物。

  2、組織學生觀看錄像,并聯系生活實際,總結被子植物的特征。

  3、總結學生的討論結果,并給予糾正和補充。

  (三)植物標本的采集及壓制:(利用實物投影邊講解,邊示范)

  組織學生先觀看有關的錄像,然后在示范、講解時重點強調以下幾點:

  1、采集標本前要明確采集植物標本的目的及工具的用途。

  2、要清楚采集不同植物的方法:高大的喬木、灌木需采集有花或果實的帶葉枝條;小的草本植物需采集帶花或果實的植株,連根掘起,并清除泥土和雜質。

  3、在放入采集箱內之前,不要忘記掛號牌。

  4、采集標本時,要注意安全及資源保護。

  5、整理采集到的植物時,要展平枝葉(少數葉、花的背面朝上),平鋪在吸水紙上。

  6、壓制標本時,要勤換紙,放在通風處陰干。

  三、作業 :

  請每一位同學按照采集植物的要求,采集一種被子植物,并完成標本的整理和壓制。

  第二課時:蠟葉標本的制作

  一、導入  :

  上節課學習了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同時給同學們介紹了有關植物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的方法,并且讓同學們在課下進行了植物標本的采集和壓制,這節課我們就來檢查采集的標本是否合格,能否做出漂亮的臘葉標本。

  二、講授新課:

  (一)檢查采集的標本是否合格:

  1、提出問題:采集植物和進行壓制時要注意的事項是什么?

  2、組織學生回答,再次強調注意事項:

  (1)采集的植物標本必須是完整的。

  (2)采集植物標本時要注意安全。

  (3)采集植物標本時要注意植物資源的保護。

  (4)壓制標本時要勤換紙,避免植物腐爛。

  3、每小組認真按要求選出最合適做臘葉標本的植物。

  (二)完成臘葉標本的制作:

  1、分組觀察示范標本:將制作規范的植物臘葉標本分發給各實驗小組,讓學生仔細觀察標本在臺紙上的放置位置、固定標本的方法、標簽的位置及內容。

  2、講述制作植物標本的方法:(利用實物投影邊講解,邊示范)

  (1)把選好的標本平鋪在臺紙中間。

  (2)對標本進行固定:

  A、對于比較細的部分,可直接用膠水固定,但一定不能太多;

  B、對于比較粗大的部分,可用刀片沿標本較粗的部位在臺紙上切出一對對的小縱口,分別將小紙條從臺紙的正面切口處穿入,將標本縛緊,并在臺紙的背面將紙條兩頭粘緊。

  (3)按照每份標本的號牌寫好標簽(標本名稱、采集日期、采集地點、采集人)。

  如植物名稱不能確定,可先空著,等查明后補上。

  (4)貼標簽、蓋蓋紙。

  3、組織學生制作臘葉標本,注意及時糾正出現的錯誤。

  三、反饋:

  由每個小組出示制作的臘葉標本,并進行講解。其他小組可以根據觀察進行評價。

  板書設計 :

  第一節 被子植物

  一、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種器官。

  2、種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

  二、采集植物和制作臘葉標本:

  1、植物標本的采集:采集標本→掛號牌→放入采集箱(或大塑料袋內)

  2、臘葉標本的制作:整理標本→壓制標本(陰干、換紙)→上臺紙→貼標簽→貼蓋紙

  探究活動

  臘葉標本展覽會

  把學生制作的植物臘葉標本,進行展出,供全校學生參觀學習。

  原色浸制標本的制作

  這種經固定液和保存液處理后保存在瓶內的標本,保持植物原色,色澤鮮艷,立體感強,形態逼真,便于觀察植物的形態特征,而且識別植物不受季節限制。

  1.實驗材料的準備

  一般應采集符合需要的具有典型特征、新鮮無病的植株、枝條或花、果實。浸制植株或枝條時,力求枝葉、花、果實齊全。

  2.固定液和保存液的選擇和配制

  (1)綠色植株和果實的浸制:以5%硫酸銅液為固定液,將綠色植株或果實浸泡10~20天,使綠色變黃再轉綠,穩定后,取出用蒸餾水沖洗干凈,用3%亞硫酸保存液長期浸制保存。

  (2)黃綠色果實的浸制:固定液是20%酒精,保存液是2%~3%亞硫酸加2%甘油的混合液。

  先用20%酒精將黃綠色果實浸泡4~5天,果實表面出現斑點后,再加15%亞硫酸浸泡1天。然后取出用蒸餾水洗凈,再浸入20%酒精中硬化、漂白,直到斑點消滅后,再浸入2%~3%亞硫酸加2%甘油的混合液中長期保存。

  (3)黃色花序和黃色(橙色)果實的浸制:用3%~4%的亞硫酸加少許甘油配成固定保存液,直接浸泡,長期保存。

  (4)紅(黃)綠交錯的植株或果實的浸制:以5%硫酸銅溶液為固定液,將標本浸泡其中,直至紅色→褐色,綠色→黃色→綠色時,洗去硫酸銅后,浸入1%~2%亞硫酸保存液中,長期保存。

  (5)紫色果實的浸制:

  ①紫色荸薺可以用2%福爾馬林與1%亞硫酸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②紫色茄子可以用6%福爾馬林、11%食鹽水、0.3%明礬制成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③紫黑色葡萄可以用福爾馬林20毫升、飽和食鹽水(約15%~17%)30毫升、蒸餾水175毫升,配成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6)白綠交錯的花枝、果枝的浸制:

  可用5%硫酸銅溶液固定后,用2%~3%亞硫酸漂白一天,再浸入l%~2%亞硫酸液中長期保存。

  (7)紅色漿果或其果枝浸制:

  可用5%硫酸銅溶液固定一周后,洗去硫酸銅,用3%亞硫酸、0.2%硼酸、(0.5%福爾馬林)混合液保存。

  3.保色溶液浸制標本的制作

  (1)清洗和消毒所用器皿、儀器:制作標本用的各種玻璃器皿,都要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并用清水反復沖凈;標本瓶內與瓶蓋還應用95%酒精消毒;所用的玻璃棒、解剖器等也應用70%酒精消毒。這些器皿和儀器在制作標本過程中,都要保持清潔,不可污染。

  (2)固定標本顏色:首先,根據標本的顏色選擇適宜的固定液配方。根據需要按照配方計算用量,用蒸餾水配制固定液,備用。

  清洗,消毒標本,具體做法是:將采來的標本除去雜質、枯枝殘葉,修整后,用清水洗凈,然后用70%~75%酒精將標本消毒,根據標本情況可用酒精沖(擦、涮)洗一遍。并迅速將消毒好的標本放入已消過毒的標本瓶中,然后把已配好的固定波沿瓶壁緩緩倒入標本瓶中,至淹沒標本。為防止標本漂起,可用消毒的玻璃條將標本壓住或捆住。

  (3)整形、保存:接配方要求固定顏色后,要將標本進行整形,再放入標本瓶中。然后將保存液沿瓶壁緩緩倒入標本瓶。保存液的液量應以浸沒標本為準,不可過滿,最后,將瓶蓋蓋嚴。

  (4)封口、貼標簽:剛制成的浸制標本,由于植物體內可能有色素或雜質析出,而使保存液混濁。7~15天后再更換保存液,待顏色穩定后再封口。

  封口方法一 —石蠟法:將瓶口擦凈,蓋嚴,把石蠟切碎,放入燒杯中隔水加熱,熔化成液態,趁熱用毛筆蘸取涂在瓶口和瓶蓋間的縫隙處即可。但石蠟固化后較脆易脫落。

  封口方法二 —蜂蠟、石蠟、松香混合法:將石蠟(l份)、蜂蠟(4份)、松香(1份)混合(也可不用松香),隔水加熱熔化,趁熱用毛筆蘸取涂在瓶口和瓶蓋間的縫隙處。此混合物固化后,軟硬適度,不易脫落。

  封口后,在標本瓶的適當位置貼上標簽,放在陰涼避光處保存,最好每年更換一次保存液。

種子植物 篇13

  一、裸子植物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形態結構、生殖和生活習性的特點,進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了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2.通過對松樹雌、雄球花;球果及葉片橫切等的觀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3.在引導學生對松樹的球花、球果與桃樹的花、果實的比較和對松樹與鐵線蕨的比較,從而歸納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4.通過裸子植物與蕨類植物的比較,使學生逐步樹立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通過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通過對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了解,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價值觀,并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和生活習性的特點,有助于使學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這兩部分知識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裸子植物比蕨類植物高等,更適于在陸地生活,由此認識到裸子植物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所以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生活習性的特點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應確定為本節的重點。

  前邊學過的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在生殖過程中孢子顯著,且脫離母體發育,稱為孢子植物;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生殖過程中都能產生種子,稱為種子植物。孢子和種子都脫離母體發育,但孢子只是單細胞的生殖細胞,而種子則屬于生殖器官,其結構遠比孢子要復雜得多,加之種子有種皮保護,所以使它抗旱能力比孢子要強得多,這樣就決定了種子植物比泡子植物更適于陸地生活。因此,種子植物與孢子植物的概念也應作為本節的重點。

  2.難點分析:

  學生很容易把松樹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別看作是綠色開花植物的花和果實,而且學生平時對松樹的雌、雄球花和球果觀察很少,這樣對了解兩類植物的區別,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難,所以松樹的球花及球果的結構應作為本節難點。

  松的生殖過程比較復雜,其受精過程與蕨類植物不同,與綠色開花植物也不同,學生對松從傳粉到受精,從雌球花經過受精后發育形成球果都會感到難以理解,加之整個生殖過程比較長又不易觀察到,這樣就決定了松的生殖過程也應作為本節的難點。

  本節課要觀察的內容較多,不僅要讓學生觀察到雌、雄球花的著生位置,了解兩者主要的不同,觀察到球花和球果的不同,而且觀察球花、球果要與綠色開花植物的花、果實進行對比;還要觀察較為復雜的松葉結構,要組織學生觀察好這些內容也就成為了本節組織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

  (一)引言的教學

  出示松樹、桃樹、槭樹等種子植物標本,請學生指出它們的名稱,并提出問題: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種器官來進行繁殖的?

  當學生答出種子時,可讓學生明確這些通過種子繁殖的植物叫種子植物。而前邊學過的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在生殖過程中都不產生種子(這點也可以作為一個問題,讓學生回答),但是產生孢子,孢子顯著。而且脫離母體發育,所以這三類植物叫孢子植物。在學生了解了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的概念后,還要讓學生知道種子的結構比孢子要復雜得多,而且其外有種皮保護,所以種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適于在陸地生活,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類植物。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本質區別

  先提出問題,我們平時買來的帶硬殼的松子是松樹的何種器官?買來的杏仁是何種器官?當學生答出:都是種子時。可讓學生觀察,松樹的帶種子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實,提出觀察思考題:松子和杏仁分別長在松和杏的什么結構上?種子是否裸露?(雌球果選擇鱗片裂開的,這樣的雌球果俗稱松塔;觀察杏的種子,可先把杏縱剖開,再把內果皮砸開)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明確松的種子長在雌球果上,種子是裸露在外的;杏的種子長在果實內,種子不裸露。松樹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實,其相同點是:都有種子。不同點是:松樹的種子外邊沒有果皮包被,種子裸露;杏的種子外邊有果皮包被,種子不裸露。因此他們雖然同屬于種子植物但屬于不同的類群,前者種子裸露屬于裸子植物,后者種子有果皮包被屬于被子植物。由此引出裸子植物的課題。

  (三)關于裸子植物的教學

  1.松樹:

  (1)生活習性:

  讓學生根據自己平時在自然界中,在電影電視中所見到的松樹的情況,說出松樹的生活環境,然后展示松樹的生境圖(生活在高山巖石上的松樹),使學生了解松樹不僅廣泛生活在陸地上,還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貧瘠的地方,甚至巖石的縫隙中。

  (2)形態結構:

  事先給學生準備好油松和白皮松的枝條,讓學生從葉的形態上找出適應干旱陸地生活的特征,并思考為什么?當學生觀察到針形的葉,并答出,針形的葉可以防止體內的水分過多地散失出去時,可告訴學生針葉常常成束生長,讓他們繼續觀察以上兩種松都是幾針一束的,學生觀察后能答出,其中一種是兩針一束,另一種是三針一束。此時,告訴學生兩針一束的是油松,三針一束的是白皮松,使學生了解松葉幾針一束,是區分各種松樹的一個重要依據。

  下面請學生結合生活在巖石上松樹的掛圖,找出根和莖在形態上的適應特點,并思考為什么?若答不出來,可啟發學生,松樹是高大的喬木(講清喬木與灌木的概念),它的根系會怎樣,為何土壤干旱貧瘠時,還能郁郁蔥蔥。學生能答出:它的根系十分發達,可以吸收土壤深處的水分和無機鹽,它的莖很粗壯,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較快地向上運輸。并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抵抗惡劣的陸地環境。

  接下去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松葉橫切面的切片,提出觀察思考題:①松葉有哪些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結構特點?②這些特點對它的蒸騰作用會產生什么影響?觀察時可要求學生對照課本上松葉橫切面圖,按照由外向內的順序,并注意與蠶豆葉對比進行觀察。強調觀察的重點:表皮細胞的大小、細胞壁厚薄、排列狀況、有無角質層、氣孔特點。學生經觀察、思考、討論后能答出:松葉與生活習性相適的結構特點有:它的表皮細胞很小、細胞壁厚、排列緊密,有角質層,氣孔深陷在表皮下面,這樣的結構特點,使針形的松葉能進一步減少蒸騰作用。

  最后,由教師簡要小結一下,松樹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點。

  (3)生殖:

  事先準備好帶有雌、雄球花和成熟球果(珠鱗開裂,內有種子)的松樹枝條,充分利用標本和松生殖過程的剪貼圖(或掛圖),加強直觀性,以利于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了解。

  首先讓學生對照掛圖觀察松枝上雌、雄球花的著生位置,然后用放大鏡觀察雌、雄球花的內部結構,提出觀察思考題:①雌、雄球花分別著生在松枝的什么位置上?②它是雌雄同株還是異株植物?③雌、雄球花內部各有什么主要結構?學生在觀察思考后回答:雄球花著生在新枝的基部,雌球花著生在頂部,所以,松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春天,在雄球花里能產生大量花粉,在雌球花內,生有胚珠,其內有卵細胞。學生回答后,可讓他們在顯微鏡下觀察花粉,并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胚珠外有無子房壁包被,提出問題:①花粉帶有的氣囊在傳粉時有何意義?②在雌球花內著生的胚珠是否裸露?(此問題解決,除認真觀察雌球花外,還可認真觀察成熟的球果,聯系球果內裸露的種子考慮)學生經觀察能答出:花粉具有氣囊利于風媒傳粉,通過風把花粉傳送到雌球花上。雌球花內著生的胚珠是裸露的,無子房壁包被,這樣胚珠形成的種子也裸露,無果皮包被。

  學生了解了松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后,可利用剪貼圖或掛圖,了解生殖的過程。提出問題:①松樹從傳粉、受精到種子成熟需要多長時間?②球果是由什么結構發育來的?其內的種子有何特點?為什么?③松的生殖過程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是什么?這部分內容,可充分利用剪貼圖和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在教師的啟發下,由學生歸納出生殖的過程,并回答有關問題。邊啟發、邊貼剪貼圖、邊由學生答出:春天時,雄球花內產生的花粉借助風散落到雌球花的胚珠上,并在胚珠內萌發形成花粉管,其內的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發育成種子的胚。此時,胚珠也就發育形成種子,雌球花也就發育形成球果了。從頭年春天開始傳粉到第二年秋天球果才成熟。

  球果內的種子帶有翅,可隨風飄散,在適宜的條件下,萌發長成一棵新的松樹。從松的整個生殖過程來看,受精過程已脫離了水的限制,所以比蕨類植物更適于在陸地生活。

  最后,教師小結一下松的生殖過程,強調松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是:受精過程完全擺脫了水的限制,所以它能生活在干旱的地方,比蕨類植物高等,是真正的陸生植物。

  2.其他的裸子植物:

  讓學生觀察側柏、圓柏、銀杏、水杉等裸子植物的標本或實物,了解這些裸子植物廣泛分布在我國陸地上。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讓學生與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對比歸納出:裸子植物都能產生種子,胚珠裸露無子房壁包被,因此,種子裸露無果皮包被。并與蕨類植物對比歸納出:裸子植物根、莖、葉都很發達,受精過程不需要水,所以,適于生活在干旱的地方。

  教師進一步小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4.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給學生放我國各種各樣的裸子植物及其經濟意義的錄像或投影片,使學生了解我國裸子植物資源豐富,居世界之首,是裸子植物的故鄉,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根據錄像內容及日常的生活經驗、討論歸納出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復習鞏固題:松為何比鐵線蕨更適于在陸地生活?裸子植物與綠色開花植物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板書設計 】

  一、裸子植物

  (一)松樹

  1.生活環境:干旱、貧瘠的陸地。

  2.形態結構:

  3.生殖:受精過程脫離了水的限制。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 杉、側柏

  (三)裸子植物主要特征

  1.胚珠裸露無子房壁包被;種子裸露無果實包被。

  2.根、莖、葉都很發達,受精過程不需要水。

  二、被子植物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理解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植物分類的單位和方法,并掌握雙子葉植物綱和單子葉植物綱的主要區別;了解被子植物幾個科的主要特征,及常見種類和經濟價值。

  2.初步學會采集植物與制作臘葉標本及觀察和解剖花、果實的基本方法,繼續培養觀察和實驗能力。

  3.通過對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的比較,及對幾個科的主要特征的歸納和識別等,繼續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4.通過了解常見幾科被子植物的經濟價值,繼續樹立生物科學的價值觀。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決定了它們能適應各種復雜的陸生環境,成為自然界中分布最廣、最高等的一類植物。因此,對這一特征的理解,能使學生更好了解被子植物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所以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應作為本課重點。

  (2)單子葉植物綱和雙子葉植物綱的主要知識,不僅有助于比較系統地復習綠色開花植物中單、雙子葉植物幾種器官的主要區別,鞏固前邊所學知識。而且有助于理解,分類單位越大,植物具有的相同特征就越少,區別就越大,“綱”是較大的分類單位,所以不同綱的植物就有較大的差別。另外,通過對兩綱主要區別的歸納,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通過以上分析看出:兩綱主要區別也應是本課重點。

  (3)“科”是分類中的一個重要單位,是識別被子植物時首先要考慮的單位。而識別科的主要依據是花和果實,不同科的花和果實等特征是不同的,所以分科的主要依據及科的主要特征同樣也是本課重點。

  (4)植物標本在科研和教學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花和果實是分科的主要依據,對花和果實正確的觀察和解剖的方法,有助于學生了解科的主要特征,而標本制作和花、果實的觀察解剖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所以這兩方面的內容也應是不能忽視的重點。

  2.難點分析:

  ①對被子植物是怎樣按等級法分門別類的,特別是對分類單位越小,所包括的植物共同特征越多,分類單位越大,所包括的植物共同特征越少,學生會感到難以理解,所以被子植物分類方法應用為難點。

  ②植物花的結構比較復雜,加之有些花又比較小,這樣解剖和觀察花都有較大難度,所以解剖和觀察花的方法也應作為難點。

  教學過程 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4課時。

  二、第一課時:被子植物的特征和分類

  1.播放一些被子植物的錄像或投影片,使學生了解被子植物廣泛分布在陸地上,與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這與它們的形態結構、生殖特點有密切關系。

  2.前邊學生已經了解了綠色開花植物,而且上節課他們還分別觀察了松的球果和桃的果實,在此基礎上可讓學生歸納出綠色開花植物即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為做到有的放矢,可給學生出幾道復習題:①被子植物與其他各類植物相比較有幾種器官?②與裸子植物相比較,被子植物的胚珠及種子是否裸露?(可回想觀察過的松的球果和桃的果實)③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和方式與其它各類植物相比較有何特點?④被子植物一般通過何種組織輸導水分?學生經思考后能答出:被子植物具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種器官,胚珠外面有子房壁包被,種子的外面有果皮包被,它的受精過程不需要水,受精方式是雙受精,這是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現象(這部分知識學生若答不出來,可用投影片或剪貼圖再復習一下)。被子植物輸導水分一般通過導管。

  3.在學生歸納出被子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礎上,讓學生繼續分析討論;這些特征是被子植物與陸生環境相適應的特點嗎?為什么?學生思考討論后能答出:面對復雜的陸生環境、被子植物的胚珠有子房壁包被,種子有果皮包被,胚珠和種子都受到了很好的保護;各種各樣的果實又很利于種子的散布;受精過程離開了水,使它不會像蕨類植物那樣,只適于生活在陰濕的陸地,有導管這樣發達的輸導組織,使它運輸水分的效率大為提高,這些特點都反映出被子植物對復雜的陸生環境的很好適應。

  4.教師簡要小結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使學生明確被子植物的適應性決定了它們能廣泛分布在陸地上,成為地球上種類最多的一個類群,而且與人類的關系也最為密切,為了更好地研究、利用和保護它們,我們首先要認識它們,這樣就需要對它們進行分類,由此引出下一個課題:植物的分類單位和分類方法。

  5.關于植物的分類單位和方法,先給學生講清從大到小分類單位依次是:門、綱、目、科、屬、種,其中“種”是分類的基本單位,分類單位越小,所包括植物的共同特征越多,分類單位越大,所包括植物的共同特征越少。學生對這點會覺得難以理解。可以通過具體實例加以解決。此時,演示玉米、水稻、大豆三種植物的投影片,讓學生分析,哪兩種植物共同特征多些?哪兩種共同特征少些?(可從根系、葉脈、莖的結構、種子結構等方面比較)。通過比較學生知道,玉米和水稻的共同特征多些,而它們與大豆的共同特征少些,這樣,即可確定它們的分類地位(見課本115頁)。從中讓學生學習了植物的分類方法。

  6.關于分類單位中的“綱”:

  先讓學生觀察大豆和玉米的植物標本投影片,并聯系前邊學過的綠色開花植物里的單、雙子葉植物的知識,由學生歸納出單、雙子葉植物綱在根、莖、葉、花、種子方面的區別。可邊觀察、邊歸納、邊填寫在兩綱區別的表格內(見課本116頁)。最后使學生了解兩綱的器官在形態結構方面有較大的差異,這樣在分類上屬于不同綱的植物差別當然就比較大。

  7.關于分類單位中的“科”:

  讓學生回憶在植物園或公園內所見的植物,有些已掛上了標牌(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給學生放在公園內掛了標牌的植物錄像),還記得標牌上的內容嗎?有的同學能答出:上邊寫著植物的名稱、它屬于哪個科、分布和用途等。老師要特別強調一下:每個標牌上通常都要寫上該種植物屬于哪個科的,從而使學生明確,在被子植物分類單位中,科是一個很重要的單位,識別某種被子植物,首先要知道它屬于哪個科。被子植物有300多個科,如何鑒定一種植物屬于哪個科呢?每一科的植物都有一些共同的形態結構特征,在各個器官的特征中,花和果實的特征不易受到外界條件變化的影響,比較穩定,所以,花和果實是分科的主要依據。一種植物也就要從它的花和果實特點來區分屬于哪個科的。當然了解常見科的主要特征對識別植物是很重要的。由此引出下一個課題:被子植物的分科舉例

  三、第一和第三課時:被子植物的分科舉例

  這部分內容可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單、雙子葉植物綱內各選1~2個科來學習。

  第二課時了解雙子葉植物綱中的兩個科。

  第三課時了解單子葉植物綱中的兩個科。

  (一)雙子葉植物綱

  在雙子葉植物綱中我們重點了解十字花科和豆科。

  1.關于十字花科的教學:

  (1)首先讓學生觀察新鮮的白菜和蘿卜植株(帶花和果實的,油菜植株也可以),由于給學生展示的是第二年生的植物體,有些同學不認識,可以讓認識的同學或老師指出這兩種分別是什么植物,并告訴學生這是它們第二年處在抽薹、開花、結果的時期。它們第一年長得什么樣呢?學生很容易聯想到所吃的大白菜和蘿卜了。這時再讓學生分別觀察第一年和第二年生的白菜和蘿卜的投影片或掛圖,使學生了解白菜、蘿卜都是兩年生的植物,這兩種我們特別熟悉的蔬菜屬于哪個科呢?

  (2)組織學生分組觀察和解剖白菜、蘿卜(或油菜、二月蘭)的花和果實、填寫觀察記錄表,教師巡視并指導學生實驗,討論兩者的共同點。

  ①觀察白菜和蘿卜花:花的顏色、花冠的形態、萼片和花瓣的數目。雄蕊和雌蕊的位置,數目、形態特征。

  ②解剖白菜和蘿卜花:用鑷子將萼片和花瓣輕輕取下,分別按原來的形態貼在觀察記錄表上,把雄戀和雌蕊分開,也貼在記錄表內。

  ③觀察、解剖白菜和蘿卜的果實。觀察果實的外形,將果實縱向剖開,露出中間的隔膜,用放大鏡觀察隔膜的位置、形態及種子在隔膜上著生位置。

  ④完成下面的觀察記錄表格。

  ⑤組織學生討論兩者的共同點:由學生歸納出它們的萼片、花瓣都是四片,花冠呈十字形,雄蕊6枚,4長2短,雌蕊1枚,兩片果皮之間都有一個隔膜,隔膜的邊緣生有種子。教師可對學生的歸納進行簡要小結,指出白菜、蘿卜的花冠都是由4個花瓣構成,而且呈十字形,叫十字形花冠,所以白菜、蘿卜都屬于十字花科。它們的雄蕊都是6枚,4長2短,叫四強雄蕊;果實成熟沿兩條縫線開裂或不開裂,但中間都有隔膜,其上生有種子,這樣的果實叫角果。

  (3)在前邊學習的基礎上,由學生歸納出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十字形花冠,四強雄蕊,果實為角果。

  (4)最后讓學生觀察其他的十字花科植物:油菜、二月蘭、薺菜等,鞏固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并使學生了解,我們吃的蔬菜很多都屬于這個科。

  2.關于豆科的教學:

  (1)首先給學生準備好大豆植株和槐樹枝條讓他們觀察:大豆和槐樹是草本植物還是木本植物?葉是單葉還是復葉?有無托葉?可以告訴學生這兩種植物都屬于豆科,學生通過初步觀察能了解豆科的植物有草本的(如:大豆),有木本的(如:槐樹),這兩種植物葉都是復葉而且是互生、有托葉,讓學生了解豆科植物葉多數是互生的復葉,有托葉。

  (2)組織學生觀察、解剖大豆、槐樹的花和果實(注意花的各部分的數目、形態、著生位置,果實與十字花科的角果有何不同);填寫觀察記錄表;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實驗;學生匯報觀察結果,討論兩者在花和果實上的相同點。

  (3)填寫觀察記錄表(把解剖下來的花的各部分及果實粘貼在表格內):

  (4)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兩者花萼基部連合,上部有5個裂片;花瓣5枚,大小形態不一,最大的1枚叫旗瓣;兩側的2枚叫翼瓣;下部的2枚像雞的龍骨叫龍骨瓣;花冠像蝴蝶,叫蝶形花冠;雄蕊10枚,9枚花絲合生,1枝分離,叫二體雄蕊;雌蕊1枚;果實成熟時沿兩側縫線裂開(大豆)或不裂開(槐樹)中間無隔膜、種子直接著生在果皮上,這樣的果實叫莢果。

  (5)教師簡要小結兩者的相同點,與十字花科對比,強調花冠、雄蕊、果實的形態。

  (6)學生歸納豆科的主要特征:多數為蝶形花冠;多數是二體雄蕊;莢果。

  (7)給學生展示常見的豆科植物,如:花生、含羞草、刺槐等,以鞏固科的主要特征,同時了解這個科包括許多重要的經濟植物。

  (二)單子葉植物綱

  在此綱中重點了解禾本科和百合科

  1.禾本科:

  (1)首先讓學生觀察:小麥、水稻、高梁、玉米、谷子等植物標本或投影片,使學生了解這些植物是草木還是木本?葉是單葉還是復葉?葉的形態如何?通過觀察學生能清楚,這些植物都是草本,葉都是單葉且互生、葉片狹長形,并讓學生知道以上觀察的植物都是禾本科的,此科的植物大都是草本植物、多數是一年生的,葉的形態及在莖上的著生情況同上邊觀察的植物。很多重要的糧食作物都屬于此科。

  (2)以水稻和小麥為例,了解禾本科的主要特征。

  ①觀察、解剖小麥和水稻的花和果實(參照P126頁圖I-100),正確辨認花的各部分、數目及著生位置,注意兩者花的相同及不同之處。

  ②填寫觀察記錄表

  ③組織學生討論兩者的異同,學生通過比較能歸納出:組成兩者花的外稃、內稃都是各一片,漿片都是兩個、雌蕊都是一枚,只有雄蕊的數目不同(小麥是3枚,水稻是6枚);果實都是穎果。

  ④教師簡要小結后,由學生歸納出科的主要特征:花有外稃、內稃各一片;雄蕊3枚或6枚,雌蕊1枚,果實是穎果。

  ⑤觀察禾本科常見種類的植物標本,如:蘆葦、稗、大麥等,鞏固科的主要特征,了解本科的常見種類。

  2.百合科:

  (1)先讓學生觀察蔥和韭的植物,使他們了解這兩種植物都屬于百合科,此科的植物多數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單葉互生或基部叢生,葉片多為狹長形。

  (2)觀察、解剖蔥和韭的花和果實(參照書上P128圖1-104、圖1-105),可用放大鏡或解剖鏡觀察,了解花的各部分的形態、數目、排列狀況及果實的基本結構。

  (3)填寫觀察記錄表:

  (4)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兩者花被都是6枚,排成兩輪;雄蕊都是6枚;雌蕊1枚,果皮內有多個室,其內有種子,果實成熟時,果皮開裂、這樣的果實叫蒴果。

  (5)教師小結學生觀察的情況,并著重講解一下花被和蒴果。然后由學生歸納出百合科的主要特征:花被6枚,排成兩輪;雄蕊6枚,雌蕊一枚,果實多數為蒴果。

  (6)最后讓學生觀察本科的一些植物標本,如:郁金香、黃花菜、玉簪、貝母等,使學生進一步鞏固科的主要特征,并了解這科植物除了蔬菜外還有很多名花和良藥。

  四、第4課時:采集和制作植物標本(略)

  【板書設計 】

  二、被子植物

  (一)被子植物的特征和分類

  1.特征

  (1)具六種器官,胚珠外有子房壁包被;種子外有果皮包被。

  (2)受精過程不需水,雙受精。

  (3)多數具導管。

  2.分類

  (1)單位:門、綱、目、科、屬、種

  (2)方法:依據植物的差異程度來劃分在不同單位下,分類單位越小,在此單位下植物共同特征就越多。

  (3)“綱”——兩綱的主要區別,P116

  (4)“科”——識別被子植物的重要單位

  (二)被子植物的分科舉例

  雙子葉植物綱

  1.十字花科

  (1)代表植物——白菜、蘿卜

  (2)科的主要特征:

  ①十字形花冠

  ②四強雄蕊

  ③果實為角果

  2.豆科

  (1)代表植物——大豆、槐樹

  (2)科的主要特征:

  ①多數蝶形花冠

  ②多數二體雄蕊

  ③果實為莢果

  單子葉植物綱

  3.禾本科

  (1)代表植物——小麥、水稻

  (2)科的主要特征:

  ①外稃、內稃各一片

  ②雄蕊3枚或6枚,雌蕊1枚

  ③果實為穎果

  4.百合科

  (1)代表植物——蔥、韭

  (2)科的主要特征:①花被6枚,排成兩輪②雄蕊6枚,雌蕊1枚。③果實多數為蒴果。

  小資料

  原色浸制標本的制作

  這種經固定液和保存液處理后保存在瓶內的標本,保持植物原色,色澤鮮艷,立體感強,形態逼真,便于觀察植物的形態特征,而且識別植物不受季節限制。

  一、實驗材料的準備:

  一般應采集符合需要的具有典型特征、新鮮無病的植株、枝條或花、果實。浸制植株或枝條時,力求枝葉、花、果實齊全。

  二、固定液和保存液的選擇和配制:

  1.綠色植株和果實的浸制:以5%硫酸酮液為固定液,將綠色植株或果實浸泡10~20天,使綠色變黃再轉綠,穩定后,取出用蒸餾水沖洗干凈,用3%亞硫酸保存液長期浸制保存。

  2.黃綠色果實的浸制:固定液是20%酒精,保存液是2%~3%亞硫酸加2%甘油的混合液。

  先用20%酒精將黃綠色果實浸泡4~5天,果實表面出現斑點后,再加15%亞硫酸浸泡1天。然后取出用蒸餾水洗凈,再浸入20%酒精中硬化、漂白,直到斑點消滅后,再浸入2%~3%亞硫酸加2%甘油的混合液中長期保存。

  3.黃色花序和黃色(橙色)果實的浸制:用3%~4%的亞硫酸加少許甘油配成固定保存液,直接浸泡,長期保存。

  4.紅(黃)綠交錯的植株或果實的浸制:以5%硫酸銅溶液為固定液,將標本浸泡其中,直至紅色→褐色,綠色→黃色→綠色時,洗去硫酸銅后,浸入1%~2%亞硫酸保存液中,長期保存。

  5.紫色果實的浸制:

  (1)紫色荸薺可以用2%福爾馬林與1%亞硫酸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2)紫色茄子可以用6%福爾馬林、11%食鹽水、0.3%明礬制成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3)紫黑色葡萄可以用福爾馬林20毫升、飽和食鹽水(約15%~17%)30毫升、蒸餾水175毫升,配成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6.白綠交錯的花枝、果枝的浸制:

  可用5%硫酸銅溶液固定后,用2%~3%亞硫酸漂白一天,再浸入1%~2%亞硫酸液中長期保存。

  7.紅色漿果或其果枝浸制:

  可用5%硫酸銅溶液固定一周后,洗去硫酸銅,用3%亞硫酸、0.2%硼酸、(0.5%福爾馬林)混合液保存。

  三、保色溶液浸制標本的制作:

  1.清洗和消毒所用器皿、儀器:制作標本用的各種玻璃器皿,都要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并用清水反復沖凈;標本瓶內與瓶蓋還應用95%酒精消毒;所用的玻璃棒、解剖器等也應用70%酒精消毒。這些器皿和儀器在制作標本過程中,都要保持清潔,不可污染。

  2.固定標本顏色:首先,根據標本的顏色選擇適宜的固定液配方。根據需要按照配方計算用量,用蒸餾水配制固定液,備用。

  清洗,消毒標本,具體做法是:將采來的標本除去雜質,枯枝殘葉,修整后,用清水洗凈,然后用70%~75%酒精將標本消毒,根據標本情況可用酒精沖(擦、涮)洗一遍。并迅速將消毒好的標本放入已消過毒的標本瓶中,然后把已配好的固定液沿瓶壁緩緩倒入標本瓶中,至淹沒標本。為防止標本漂起,可用消毒的玻璃條將標本壓住或捆住。

  3.整形、保存:按配方要求固定顏色后,要將標本進行整形,再放入標本瓶中。然后將保存液沿瓶壁緩緩倒入標本瓶。保存液的液量應以浸沒標本為準,不可過滿,最后,將瓶蓋蓋嚴。

  4.封口、貼標簽:剛制成的浸制標本,由于植物體內可能有色素或雜質析出,而使保存液混濁。7~15天后再更換保存液,待顏色穩定后再封口。

  封口方法一——石蠟法:將瓶口擦凈,蓋嚴,把石蠟切碎,放入燒杯中隔水加熱,熔化成液態,趁熱用毛筆蘸取涂在瓶口和瓶蓋間的縫隙處即可。但石蠟固化后較脆易脫落。

  封口方法二——蜂蠟、石蠟、松香混合法:將石蠟(1份)、蜂蠟(4份)、松香(1份)混合(也可不用松香),隔水加熱熔化,趁熱用毛筆蘸取涂在瓶口和瓶蓋間的縫隙處。此混合物固化后,軟硬適度,不易脫落。

  封口后,在標本瓶的適當位置貼上標簽,放在陰涼避光處保存,最好每年更換一次保存液。

  (北京八十中學 江建敏)

種子植物 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特點,進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實的比較,從而歸納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情感目標

  1、通過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殖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通過對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了解,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價值觀,并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教學建議

  一、本節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本節中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生活習性的特點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等內容為本節的重點。通過學習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和生活習性的特點,有助于使學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這部分知識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為什么裸子植物適于陸地生活,進而認識到裸子植物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

  本節課要觀察的內容較多,要讓學生觀察球果,并與綠色開花植物的果實進行對比;還要觀察松的根、莖、葉等形態特征,要組織學生觀察好這些內容也就成為了本節組織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很容易把松樹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別看作是綠色開花植物的花和果實,而且學生平時對松樹的生殖過程了解很少,這樣對了解兩類植物的區別、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難。

  松的生殖過程比較復雜,其受精過程與綠色開花植物不同,學生對松從傳粉到受精,從雌球花經過受精后發育形成球果都會感到難以理解,加之整個生殖過程比較長又不易觀察到,所以這一部分的內容只作為選學內容,不必讓學生了解的過于詳細。

  三、教法建議

  1、教師準備一些常見種子植物的實物,裸子植物要帶有球果,被子植物最好有果實。組織學生觀察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特征,即它們都是用種子繁殖后代,這樣它們都隸屬于種子植物。然后找出它們最突出的區別,即裸子植物的種子是裸露的,而被子植物的種子有果皮包被,由此引入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學習。

  2、關于常見的裸子植物的觀察,應該將注意力放在形態特點和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征上。要組織學生思考為什么裸子植物大多數能夠生活在干旱的環境中,植物體上有哪些結構適應干旱環境。關于裸子植物的生殖過程以及裸露的種子,教師要通過實物、示意圖或掛圖等進行說明。

  3、關于我國是"裸子植物的故鄉",這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材料。教師可以根據當地條件,組織學生了解當地裸子植物的種類,并收集我國特有的裸子植物的標本或圖片資料,舉辦專題科學壁報。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松的形態結構對干旱陸生環境的適應。

  難點:松的形態結構與干旱陸生環境的適應。

  設計思想:

  學生對于裸子植物的生活環境還是比較了解的,所以可以由此入手,分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由于上一節學習了被子植物,所以也可以采用比較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對于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的這方面內容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的資料。

  手段:以學生觀察、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導入  :

  1、出示松子和杏仁,提出問題:帶硬殼的松子是松樹的什么器官?杏仁又是什么器官?

  2、學生回答出二者都是種子后,出示松樹帶種子的雌球果(已裂開)和杏的果實(可用刀剖開),引導學生觀察松子和杏仁分別長在松和杏的什么結構上?種子是否裸露?

  3、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并總結:

  (1)松的雌球果并不是松的果實。

  (2)杏的種子長在果實內,種子是不裸露的,屬于被子植物。松的種子長在雌球果上,種子是裸露在外的。這一類種子植物稱為裸子植物。

  二、講授新課:

  (一)松的生活環境:

  組織學生根據自己平時在自然界,在電影電視中所見到的松樹的情況,說出松樹的生活環境,使學生了解松樹不僅廣泛生活在陸地上,而且還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貧瘠的地方,甚至是巖石的縫隙中。

  (二)松的形態結構:

  1、出示有關松的圖片,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松的根、莖、葉等結構的形態特征,分析松為什么能適應干旱的陸生環境。

  2、組織學生討論、匯報

  3、總結、補充:松樹的根系十分發達;莖桿高大、粗壯;葉呈針狀。

  4、出示錄像或掛圖:簡單介紹松的生殖過程。

  注意:由于學生沒有較多有關傳粉、受精等概念,所以介紹的內容一定要很簡單。

  重點強調一點:受精后第二年,才形成種子,且種子是裸露的,帶有翅。

  (三)其他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錄像:介紹我國的裸子植物。

  2、組織學生觀看錄像,并總結裸子植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3、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糾正和補充。

  (四)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和經濟意義:

  1、請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分析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2、出示有關介紹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錄像。

  3、總結、補充。

  三、作業 :

  請學生列表總結被子植物與裸子植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裸子植物

  一、松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特點:

  1、生長環境:干旱的陸地

  2、形態結構:高大喬木,根系發達,葉針狀,種子有翅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

  杉、側柏、銀杏等

  三、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根、莖、葉都很發達。

  2、種子是裸露的,沒有果皮包被

  四、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及其經濟意義:

  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綠化環境、凈化空氣、

  減輕噪聲、提供木材、醫用等

  探究活動

  校園植物的調查

  實驗目的:

  調查、識別校園內樹木和花卉的種類,并向學校有關領導提出綠化、美化校園的合理建議。

  實驗類型:學生課外實驗

  材料用品:

  枝剪、小鏟、小刀、放大鏡、標本夾、吸水紙、容器(如采集箱、瓶、塑料袋)、標簽、筆記本、米尺。

  實驗準備:先把校園劃成若干塊,每塊選舉一位同學做調查組長,準備好必要的工具。

  方法步驟:

  1、采集。根據先喬木,次灌木,再草本,最后是地被植物層的次序采集植物。

  (1)采集木本植物應盡量用枝剪剪取帶花或果實的枝條,無論是否當場識別,都要在枝條上掛好載有采集地點和編號的標簽。測量出灌木和喬木的覆蓋面積。想想為什么要剪取帶花或果實的枝條?為什么要當場掛好標簽?

  (2)連根挖起草本植物(最好帶有花和果實),拍去泥土,掛上標簽,放入采集箱。如草本植物已成片,要測量其面積。

  (3)采集苔蘚類的地被植物層應帶孢蒴,放入采集箱,成片的也應測量其面積。請說說為什么要測量植物覆蓋的面積?

  此類采集工作記錄時,遍地可見的記錄為“極多”,50%以上為“很多”,25%以上為“較多”,5~25%為“常見”,1~5%為“較少”,1%以下為“極少”,個別出現并難以計數的為“偶見”,很難發現的為“罕見”。

  2、分類。迅速壓制、認真整理和鑒定采集到的標本。可根據植物的莖、葉、花的形態特征(必要時可挖根)識別植物,再根據植物體的其它特征如顏色、氣味、毛、刺、液體、腺點等,在教師的幫助下,先分出大的門類,然后再分科,根據科內特征,查科屬檢索表鑒定科名。詳細記錄原始材料。

  實驗結果:

  給所有植物掛上學名表,然后再填好下面調查結果表。

  種名

  科名

  生長地點

  生長環境

  株數或多度

  備注      

  把所有植物分類統計匯總,并向學校領導提出你認為正確的建議。

  舉例:

  類別

  科名

  種名

  生長地點

  株數或多度

  備注

  裸子植物

  蘇鐵科

  鐵樹

  暖房

  4 

  柏科

  柏科

  校園南側

  5 

  羅漢松科

  羅漢松

  教學樓旁

  3 

  松科

  雪松

  樓前草坪

  2 

  被子植物

  雙子葉植物

  金縷梅科

  楓香

  體操房旁

  2 

  楊柳科

  柳樹

  小河邊

  10 

  樟科

  樟樹

  走廊道旁

  8 

  榆科

  白榆

  后操楊

  25 

  菊科

  蒲公英

  1號樓路邊

  常見 

  單子葉植物

  禾本科

  狗尾草

  草地

  極多 

  禾本科

  馬唐

  草地

  較多 

  石蒜科

  蔥蘭

  金魚池周圍

  較多 

  百合科

  沿階草

  2號樓邊

  較少 

  人們主要根據花、果實和種子分類,因此必須剪取帶花或果實的枝條。調查時掛好標簽,以避免遺忘。測量植物覆蓋面積為的是統計植物的密度。

種子植物 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能舉例說出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采集植物和制作臘葉標本。

  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采集植物與制作臘葉標本,繼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

  2、通過對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參加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使學生逐漸養成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一、本節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決定了它們能適應各種復雜的陸生環境,成為自然界中分布最廣、最高等的一類植物。因此,對這一特征的理解,能使學生更好的了解被子植物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所以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應做為本課重點。在講述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時,通過實物、標本或錄像讓學生進行觀察多種被子植物,經過討論、分析,進而總結出被子植物的特征。教師要突出強調的內容:由于被子植物具有完善的結構,因此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從而在植物界中占有優勢。

  采集和制作植物標本的實驗在科研和教學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標本的制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所以這方面的內容也應是不能忽視的重點。如果實驗課課時充足,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野外采集和標本制作,如課時較緊,則可通過教師的講述和演示,讓學生初步學會采集和制作臘葉標本的基本方法。至于讓學生實際動手練習采集和制作臘葉標本,教師只能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或者結合郊游活動來進行。

  在學生采集植物標本時,一定要讓他們注意人身安全。另外,城市中學的教師還要向學生強調,不要到公園中去采集植物標本,要愛護園林中的花木和城市里的行道樹,尤其要愛護公園中的珍貴樹種。

  三、教法建議

  本節除了要學習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外,還有采集和制作臘葉標本的方法介紹。在學習之前,可組織學生從校園中采集7~8種植物,讓學生進行描述、比較、歸類,由此活動引入所學的知識。

  學生到野外觀察和采集植物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實踐活動,通過這種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因此,教師要在進行活動時,注意以下幾點:

  (1)在野外觀察和采集活動中,以小組為單位(可以是實驗小組,也可以是自由組合),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限定活動區域和時間;提倡團結合作,互相學習;也提倡相互競爭,為小組爭取榮譽。

  (2)教師要事先安排好觀察目標,要求認真觀察,如實地做好記錄,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野外植物標本的采集是教學的需要,也是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師組織學生到野外采集標本要做到合法、合理和適度,即限制采集數量,對珍稀植物更不要亂采和多采、浪費植物資源等。

  (3)通過學生學習標本的制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制作標本時,一方面要求學生按課本的操作程序認真去做,一方面提倡學生的創新精神,把標本做得美觀、實用又不失科學性。通過標本制作和必要的展覽與應用,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本節學習結束后,建議根據學生的愛好,開展一些小的課外活動,以幫助學生認識植物界的多樣性和保護植物的緊迫性。可開展的活動如:(1)收集有關植物的郵票,并說明這些植物為什么能用來做郵票的圖案;(2)收集有關植物與人類關系的資料或有關瀕危植物的資料,在班內或年級舉辦一個植物展覽;(3)根據學生的興趣,每個學生認真調查了解一種植物,以第一人稱為該植物寫一篇短文以介紹這種植物。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植物蠟葉標本的制作。

  難點:采集植物、蠟葉標本的制作

  設計思想:

  被子植物的特征可以通過學生從實際生活的經驗中分析得出,而植物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的內容是學生比較陌生的,可以先由教師進行講解,再帶領學生進行操作。

  手段:演示與學生實驗相結合,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教學過程 :(本課參考課時為2課時)

  第一課時: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采集植物的方法

  一、導入  :

  1、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種子植物或其某一器官讓學生辯認,說出這些植物的名稱。并提出問題: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個器官來進行繁殖的?

  2、引導學生回答問題。

  3、講解:這些植物都通過種子來繁殖后代,所以稱為種子植物。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類植物。

  二、講授新課:

  (一)被子植物的概況:

  1、出示桃和杏等,讓學生辯認它們分別是植物體的什么器官?

  2、組織學生觀察、發言。

  3、講解:這些都是植物體的果實,繁殖后代的種子就在果實的里面。也就是說,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著。所以這一類種子植物稱為被子植物。

  (二)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錄像:介紹多種被子植物。

  2、組織學生觀看錄像,并聯系生活實際,總結被子植物的特征。

  3、總結學生的討論結果,并給予糾正和補充。

  (三)植物標本的采集及壓制:(利用實物投影邊講解,邊示范)

  組織學生先觀看有關的錄像,然后在示范、講解時重點強調以下幾點:

  1、采集標本前要明確采集植物標本的目的及工具的用途。

  2、要清楚采集不同植物的方法:高大的喬木、灌木需采集有花或果實的帶葉枝條;小的草本植物需采集帶花或果實的植株,連根掘起,并清除泥土和雜質。

  3、在放入采集箱內之前,不要忘記掛號牌。

  4、采集標本時,要注意安全及資源保護。

  5、整理采集到的植物時,要展平枝葉(少數葉、花的背面朝上),平鋪在吸水紙上。

  6、壓制標本時,要勤換紙,放在通風處陰干。

  三、作業 :

  請每一位同學按照采集植物的要求,采集一種被子植物,并完成標本的整理和壓制。

  第二課時:蠟葉標本的制作

  一、導入  :

  上節課學習了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同時給同學們介紹了有關植物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的方法,并且讓同學們在課下進行了植物標本的采集和壓制,這節課我們就來檢查采集的標本是否合格,能否做出漂亮的臘葉標本。

  二、講授新課:

  (一)檢查采集的標本是否合格:

  1、提出問題:采集植物和進行壓制時要注意的事項是什么?

  2、組織學生回答,再次強調注意事項:

  (1)采集的植物標本必須是完整的。

  (2)采集植物標本時要注意安全。

  (3)采集植物標本時要注意植物資源的保護。

  (4)壓制標本時要勤換紙,避免植物腐爛。

  3、每小組認真按要求選出最合適做臘葉標本的植物。

  (二)完成臘葉標本的制作:

  1、分組觀察示范標本:將制作規范的植物臘葉標本分發給各實驗小組,讓學生仔細觀察標本在臺紙上的放置位置、固定標本的方法、標簽的位置及內容。

  2、講述制作植物標本的方法:(利用實物投影邊講解,邊示范)

  (1)把選好的標本平鋪在臺紙中間。

  (2)對標本進行固定:

  A、對于比較細的部分,可直接用膠水固定,但一定不能太多;

  B、對于比較粗大的部分,可用刀片沿標本較粗的部位在臺紙上切出一對對的小縱口,分別將小紙條從臺紙的正面切口處穿入,將標本縛緊,并在臺紙的背面將紙條兩頭粘緊。

  (3)按照每份標本的號牌寫好標簽(標本名稱、采集日期、采集地點、采集人)。

  如植物名稱不能確定,可先空著,等查明后補上。

  (4)貼標簽、蓋蓋紙。

  3、組織學生制作臘葉標本,注意及時糾正出現的錯誤。

  三、反饋:

  由每個小組出示制作的臘葉標本,并進行講解。其他小組可以根據觀察進行評價。

  板書設計 :

  第一節 被子植物

  一、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種器官。

  2、種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

  二、采集植物和制作臘葉標本:

  1、植物標本的采集:采集標本→掛號牌→放入采集箱(或大塑料袋內)

  2、臘葉標本的制作:整理標本→壓制標本(陰干、換紙)→上臺紙→貼標簽→貼蓋紙

  探究活動

  臘葉標本展覽會

  把學生制作的植物臘葉標本,進行展出,供全校學生參觀學習。

  原色浸制標本的制作

  這種經固定液和保存液處理后保存在瓶內的標本,保持植物原色,色澤鮮艷,立體感強,形態逼真,便于觀察植物的形態特征,而且識別植物不受季節限制。

  1.實驗材料的準備

  一般應采集符合需要的具有典型特征、新鮮無病的植株、枝條或花、果實。浸制植株或枝條時,力求枝葉、花、果實齊全。

  2.固定液和保存液的選擇和配制

  (1)綠色植株和果實的浸制:以5%硫酸銅液為固定液,將綠色植株或果實浸泡10~20天,使綠色變黃再轉綠,穩定后,取出用蒸餾水沖洗干凈,用3%亞硫酸保存液長期浸制保存。

  (2)黃綠色果實的浸制:固定液是20%酒精,保存液是2%~3%亞硫酸加2%甘油的混合液。

  先用20%酒精將黃綠色果實浸泡4~5天,果實表面出現斑點后,再加15%亞硫酸浸泡1天。然后取出用蒸餾水洗凈,再浸入20%酒精中硬化、漂白,直到斑點消滅后,再浸入2%~3%亞硫酸加2%甘油的混合液中長期保存。

  (3)黃色花序和黃色(橙色)果實的浸制:用3%~4%的亞硫酸加少許甘油配成固定保存液,直接浸泡,長期保存。

  (4)紅(黃)綠交錯的植株或果實的浸制:以5%硫酸銅溶液為固定液,將標本浸泡其中,直至紅色→褐色,綠色→黃色→綠色時,洗去硫酸銅后,浸入1%~2%亞硫酸保存液中,長期保存。

  (5)紫色果實的浸制:

  ①紫色荸薺可以用2%福爾馬林與1%亞硫酸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②紫色茄子可以用6%福爾馬林、11%食鹽水、0.3%明礬制成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③紫黑色葡萄可以用福爾馬林20毫升、飽和食鹽水(約15%~17%)30毫升、蒸餾水175毫升,配成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6)白綠交錯的花枝、果枝的浸制:

  可用5%硫酸銅溶液固定后,用2%~3%亞硫酸漂白一天,再浸入l%~2%亞硫酸液中長期保存。

  (7)紅色漿果或其果枝浸制:

  可用5%硫酸銅溶液固定一周后,洗去硫酸銅,用3%亞硫酸、0.2%硼酸、(0.5%福爾馬林)混合液保存。

  3.保色溶液浸制標本的制作

  (1)清洗和消毒所用器皿、儀器:制作標本用的各種玻璃器皿,都要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并用清水反復沖凈;標本瓶內與瓶蓋還應用95%酒精消毒;所用的玻璃棒、解剖器等也應用70%酒精消毒。這些器皿和儀器在制作標本過程中,都要保持清潔,不可污染。

  (2)固定標本顏色:首先,根據標本的顏色選擇適宜的固定液配方。根據需要按照配方計算用量,用蒸餾水配制固定液,備用。

  清洗,消毒標本,具體做法是:將采來的標本除去雜質、枯枝殘葉,修整后,用清水洗凈,然后用70%~75%酒精將標本消毒,根據標本情況可用酒精沖(擦、涮)洗一遍。并迅速將消毒好的標本放入已消過毒的標本瓶中,然后把已配好的固定波沿瓶壁緩緩倒入標本瓶中,至淹沒標本。為防止標本漂起,可用消毒的玻璃條將標本壓住或捆住。

  (3)整形、保存:接配方要求固定顏色后,要將標本進行整形,再放入標本瓶中。然后將保存液沿瓶壁緩緩倒入標本瓶。保存液的液量應以浸沒標本為準,不可過滿,最后,將瓶蓋蓋嚴。

  (4)封口、貼標簽:剛制成的浸制標本,由于植物體內可能有色素或雜質析出,而使保存液混濁。7~15天后再更換保存液,待顏色穩定后再封口。

  封口方法一 —石蠟法:將瓶口擦凈,蓋嚴,把石蠟切碎,放入燒杯中隔水加熱,熔化成液態,趁熱用毛筆蘸取涂在瓶口和瓶蓋間的縫隙處即可。但石蠟固化后較脆易脫落。

  封口方法二 —蜂蠟、石蠟、松香混合法:將石蠟(l份)、蜂蠟(4份)、松香(1份)混合(也可不用松香),隔水加熱熔化,趁熱用毛筆蘸取涂在瓶口和瓶蓋間的縫隙處。此混合物固化后,軟硬適度,不易脫落。

  封口后,在標本瓶的適當位置貼上標簽,放在陰涼避光處保存,最好每年更換一次保存液。

種子植物(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種子植物--被子植物(精選4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通過本課的學習,能舉例說出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2、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采集植物和制作臘葉標本。能力目標1、初步學會采集植物與制作臘葉標本,繼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

  • 第二節  種子植物

    教學目標1.說出種子的主要結構,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2.識別當地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3.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4.參與收集種子和果實的活動,體驗與會交流和合作。...

  • 第二節 種子植物

    一、教學目標①認知方面,認識并能說出種子的主要結構,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②能力技能方面,通過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學會觀察的一般方法,并能應用于今的學習和研究之中;③情感方面,培養學生團結互助...

  • 種子植物教學設計

    種子植物與前一節的藻類、苔蘚和蕨類一起,構成了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并為后面學習的“種子植物的一生”打下基礎,由于這一節的教學內容包含了許多學生未曾接觸的結構名詞,學習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將本節內容分為兩個課時,第一...

  • 第四節 種子植物

    一、裸子植物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形態結構、生殖和生活習性的特點,進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了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2.通過對松樹雌、雄球花;球果及葉片橫切等的觀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 種子植物--裸子植物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特點,進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實的比較,從而歸納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在此過程中,進一步...

  • 種子植物--被子植物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能舉例說出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采集植物和制作臘葉標本。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采集植物與制作臘葉標本,繼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

  • 種子植物--被子植物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能舉例說出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采集植物和制作臘葉標本。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采集植物與制作臘葉標本,繼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

  • 種子植物--裸子植物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特點,進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實的比較,從而歸納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在此過程中,進一步...

  • 種子植物--被子植物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能舉例說出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采集植物和制作臘葉標本。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采集植物與制作臘葉標本,繼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

  • 種子植物--裸子植物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特點,進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實的比較,從而歸納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在此過程中,進一步...

  • 第四節 種子植物

    一、裸子植物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形態結構、生殖和生活習性的特點,進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了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2.通過對松樹雌、雄球花;球果及葉片橫切等的觀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 種子植物--裸子植物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特點,進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實的比較,從而歸納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在此過程中,進一步...

  • 種子植物--被子植物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能舉例說出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采集植物和制作臘葉標本。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采集植物與制作臘葉標本,繼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

  • 教案設計《種子的夢》(通用14篇)

    一、聯系實際、激情導入 1、孩子們你們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課件是種子圖)2、種子子也是有生命的,不僅如此它還有美麗的夢想呢。(板書課題)3、老師 配樂朗讀4、你聽到了什么?5、讓我們一起來感受種子的夢。...

  • 七年級生物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区二区网址 | 精品97国产免费人成视频 | 日韩中文字幕欧美 | 免费国产视频 | 日韩欧美看国产 | 中文字幕导航 | 免费a级毛片永久免费 | 四虎精品一区 | 毛片内射久久久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 精品毛片免费看 | 国产∨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 精彩视频一区 | 国产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 国产aⅴ无码片毛片一级网站 | 国产AV无码精品国产精品 | 久久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亚洲免费区 | 黄色影视频| 免费A级毛片18禁 | 日本在线二区 | 91网站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毛片软件 | 亚洲午夜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 欧美性色a | 天堂а在线地址8最新版 | 欧美亚洲日韩国产网站 | 亚洲首页一区任你躁XXXXX |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在线 | v片免费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欧美自拍 | 久久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 色99在线观看 | 又色又爽又黄又免费看的视频 | 欧美大色视频 | 中文字幕成人在线 | 成人a毛片视频免费看 | 最新国产亚洲亚洲精品a | 麻豆嫩芽忘忧草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