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第三單元教案學案
朗誦好本段的關鍵在于要有豐富的想像力。
范例4 如何讀出《秋天》這首詩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
分析:
學習詩歌,朗誦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要朗誦好一首詩,就必須掌握朗誦技巧,如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有對比、有起伏、有變化,使整個朗誦猶如一曲優美的樂章。
現以詩的最后一小節為例來談這個問題。
作者在這里用最精粹的語言描繪了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滿詩情畫意。以問句出現,語言搖曳多姿。“滿流”與“香與熱”“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襯下,詩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見過“棲息在農家里”“游戲在漁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聲是否表達過、勾起過少女的情懷?這時不妨讓我們揣摩一下,也許她的眼里一定寫滿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顫著喜悅與夢想。
解答:
一至三句從野草、蟋蟀和溪水寫起,使人想見野草寥廓,溪水清洌,秋天到來卻變得清靜了,人在寂靜時大都反觀自身,傾聽心靈之聲。朗誦這三句時,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頓。第三句作為過渡,聲音可略上揚,具體表現為“何處”要強調,需加重語氣,“去”字的尾音要漸弱。為第四句話引起聽眾的思考,做好鋪墊。而第四句作為問句出現,應突出“香與熱的笛孔”,用來表現“牧羊女”喜悅與夢想。
最后一句語意凝練而含蓄,要和前三句形成鮮明對比,速度放慢,語調輕緩,注意停頓,頭部、眼神可適當轉動。給聽眾留下聯想和回味的余地。
解題方法鏈接
朗誦詩歌時,要注意節奏鮮明,并根據作品的基本節奏采取相應的速度。該輕快的要朗誦得輕快些,該沉重的要朗誦得沉穩、稍慢些。就一首詩來說,朗誦速度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要根據表現作品內容的需要來決定,并具有一定的變化。
范例5 誦讀《古代詩歌五首》應注意些什么?
分析:
初一同學誦讀古詩的通病是急于成誦,讀的速度太快,節奏感不強,這就不利于感悟與理解。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認為這須從讀詩的節奏訓練人手。下面介紹古詩節奏劃分一些常識。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四至七言句的節奏類型依次是:
/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四言句)
//x如“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如“西風/古道/瘦馬/”(六言句)
///x如“舊時/茅店/社林/邊”(七言句)
但有時需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如“海日/生/殘夜”“七八個星/天外”“稻花香里/說/豐年”。
解答:
《古代詩歌五首》中有多種詩的體式,節奏類型各不相同,用上述所說的古詩誦讀節奏劃分的方法來進行這種訓練,一方面可以使大家養成一個良好的誦詩習慣,另一方面又可使大家終生受益。為了能夠盡快地培養同學們的古詩誦讀的節奏感,我們建議大家首先要認真聽老師或者示范錄音的范讀,課后好好揣摩,玩味,一人時對著鏡子放聲朗誦,有條件的話,將它錄下來,反復播放,反復提高,相信用不了多久,同學們的誦讀水平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解題方法鏈接
掌握節奏從而理解作品,細致地去揣摩作者在這篇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情緒變化。在此基礎上應反復吟詠,熟讀成誦。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天長日久,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