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第三單元教案學案
難點問題4美意美境
范例1 《濟南的冬天》的繪畫美是怎樣實現的?
分析:
生動的語言可以喚起讀者的聯想和想像,使讀者的頭腦中產生具有光、色、態的具體形象,這就是語言的啟示性。《濟南的冬天》的作者,正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了這種語言的啟示性,在讀者頭腦中喚起對光、色、態的豐富聯想和想像,形成了一幅幅生動的圖畫。
老舍先生是如何調動讀者的聯想和想像,使《濟南的冬天》具有繪畫藝術的特色呢?
這主要得力于作者善于運用色調的對比烘托形象。
老舍先生以“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引發讀者的想像,讓讀者腦海中浮現出一幅朔風怒號、天寒地栗的蕭條畫面,用這幅畫面中的“寒”色襯托濟南冬天的“暖”色;又以“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調動讀者的想像,使讀者仿佛看到了一幅倫敦灰霧慘淡的陰郁圖畫,用這幅畫面中的“暗”色襯托濟南冬天的“明”色。這還不夠,作者還讓我們看了一幅熱帶地區毒辣辣的烈日高照的可怕畫面,再用這幅畫的“熱”色襯托濟南冬天的“溫”色。正是用了色調和對照,用了繪畫藝術的“以色賦形”的烘托方法,作者將濟南冬天陽光和煦、天朗地秀的總體畫面勾勒了出來。
范例2 《觀滄海》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分析:
《觀滄海》前兩句交代立足點,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采取總分寫法。先總寫滄海全景,然后分寫,由實到虛:先寫島上的樹木和百草,次寫海面上的秋風和洪波,最后寫天空中的日月和星漢。作者借景抒情,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終反映詩人博大的胸襟。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情理結合,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
范例3 《次北固山下》哪一聯最為膾炙人口?
分析:
初看此詩就知道作者是于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潮平而無浪,風順而不猛,近看可見江水碧綠,遠望可見兩岸空闊。這顯然是一個晴朗的、處處透露著春天氣息的夜晚,孤舟揚帆,緩行江上,不覺已到殘夜。這第三聯,就是表現江上行舟,即將天亮時的情景。
這一聯歷來膾炙人口。明代胡應麟在《詩藪•內編》里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這兩句煉字煉句也極見功夫。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語的位置而加以強調,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范例4 《錢塘江春行》描寫景物的高明之處在什么地方?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