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黑信》備課資料
雖然有如此的不同,但是在故事的喜劇風格上,《黑信》和《皇帝的新裝》之間又有深刻的相似之處。從故事來看,二者的情節無疑是一樣可笑的。哈謝克嘲笑的是德國統治者的愚昧,愚昧到居然把罵他是“傻瓜中的傻瓜”的信,念了五十來遍,才發現是匿名的,他并不能憑借他的獨裁特權懲治這個人物。為了這樣一件小事,他居然要召開國務會議。這個會議具有秘密的性質,只有四位樞密參贊參與。
這里有矛盾可以分析。第一,謾罵國王的這封信的內容本來是絕對保密的,可是國王自己卻一再反復地把它講了出來。第二,明明是為了維護自己專制的權威,才對發信人進行兇殘的懲處,可是卻堂而皇之地宣稱是“為江山社稷計”。國王的愚昧中包含著兇殘,包裝在堂而皇之的話語之中。
這一系列矛盾是如此之顯而易見,就構成了滑稽的感覺。
但是,這樣的滑稽感還不是文章的高潮,接著召開的議會會議使滑稽感提升了:一方面是議會主席宣讀了國王親筆書寫的呼吁臣民忠誠的詔書;可是另一方面,事出何因,議員們卻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會場陷入了一種“莫名其妙的氣氛”。而自作聰明的警察局長主動求見,而且躊躇滿志,宣稱自己一定會“一鳴驚人”,至于如何辦案卻秘而不宣。其結果卻是在懸賞捉拿的布告中,把謾罵國王是“傻瓜中的傻瓜”的話廣為傳播,弄得舉國皆知國王是“傻瓜中的傻瓜”。
警察局長因此下臺。這樣的結局顯示了三重矛盾:
第一重,在權力的極端專制和機構本身的效率低下之間;
第二重,在權力機構的兇殘和官僚的弱智之間;
第三重,國王居然事后才感到后果嚴重,把警察局長轟下了臺,說明他的政治智慧和操作上的遲鈍,確實是“傻瓜中的傻瓜”。
參考資料
哈謝克簡介
哈謝克(1883―1923),捷克作家。生于布拉格一個窮苦教員家庭,13歲時父親去世,他同母親和弟妹靠乞討過活。高中畢業后,遍游全國,廣泛了解社會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應征入伍,被奧匈帝國編入捷克兵團赴俄國作戰。十月革命爆發時,在俄國參加了革命。1918年2月,加入蘇聯紅軍,不久參加布爾什維克黨。1920年返回捷克。
哈謝克于20世紀初開始文學創作。早期發表的短篇,大多反映下層勞動者的悲慘境遇,抨擊封建統治者。他的短篇小說結構嚴謹,情節生動,語言樸實、簡練,富于幽默感。后來他寫過不少小品文和政論。哈謝克創作的最大成就是長篇小說《好兵帥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遭遇》(一譯《好兵帥克》),這是一部杰出的政治諷刺作品,作者以他在奧匈帝國軍隊中服役時所獲得的素材寫成。
練習•探究與解答
第一題
《黑信》中的警察局長不僅讓國王丟了丑,直接損害了國王的利益,而且他的做法并不是國王所希望的。《皇帝的新裝》中的大臣們雖然實際上也使皇帝丟丑,但他們的行動與皇帝是一致的,他們和皇帝都沒有懷疑布料,都如童話中說的,以為別人一定看得見這塊新布料。所以,是否迎合了最高統治者的愿望和利益,是他們遭受不同命運的根本原因。當然,如果大臣們(特別是前頭兩位大臣)說了真話,皇帝的利益是不會受損,不會丟丑的,但這就不是現在的《皇帝的新裝》而要寫成另一篇故事了。如果超出文本,在續編故事中,可以設想結局之一是大臣們尤其是頭兩位大臣受到了懲處,因為他們騙了皇帝,使皇帝以為真有這塊布料只是自己看不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