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從何處來》教案2
四、課后練習
解釋下列詞語在文章句中的含義:
參天:(樹木等)高聳在天空中。
貯藏:儲藏,保藏。
秸稈:農作物脫粒后剩下的莖。
糠麩:谷類、小麥等農作物籽實的皮。
赫赫有名:名聲盛大顯著。
第二課時
五、理清思路,研究探討
討論:
1.如果將課文的內容分為兩部分,應該分到哪里?
提示:1、2自然段寫生物對于食物的依賴,食物對于生物的重要作用,由此引出食物的來源,是文章內容的第一部分;第3自然段到文章結束寫生物的來源,為第二部分。
2.課文在說明食物來源時,為什么先說“自養”,后說“異養”?這樣安排寫作順序有什么好處?
提示:因為“自養”是“異養”的前提,沒有“自養”長成的植物,也就不會有*“異養”獲得食物的動物。課文是根據事理自身的邏輯來安排順序的,這樣安排寫作順序有助于將事物的道理說明白。
3.課文的第一部分如果不要,文章從第二部分寫起,開篇就提出問題“一切生物都離不開食物。如何獲得食物?”,這樣寫行不行?為什么?
提示:不行。如果這樣寫,從結構上來看是可以成立的,但從內容上來看,則不完整。作者要說明的除了食物的來源,還涉及食物的歸宿,課文的第8自然段明顯是與1、2自然段相照應的。前面提出“有機物質從哪里來?能量從哪里來?”后面則回答“植物合成了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來組成軀體和貯藏在種子或塊根、塊莖中,小部分經呼吸作用又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時,放出能量,供給生命活動之用。”另外,1、2自然段從生物對于食物的依賴,食物對于生物的重要作用寫起,突出了食物的重要,也說明了研究這一問題的實際意義。由此可見,文章的結構是為內容服務的。
4.課文先介紹了植物、動物獲得食物的途徑,再說明人類的取食方法。作者為什么突出寫人類?
提示:人類也是大自然自勺產物,在取食方法上有著動物的共性,也是屬于異養型。但人與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人不是被動的順應自然,而是能夠積極主動地掌握自然的規律,用各種方式改造自然。如辦“綠色加工廠”、食物加工廠、飼養廠等,與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突出與人類有利于激發我們的責任感,喚起人們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決心。
5.由本文的寫作思路和內容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思維方式有哪些特點?
提示:看待事物不是用孤立的眼光,而是用聯系的眼光,不僅看事物的現象,而且揭示事物的本質
六、揣摩語言,品味學習
1.“一粒種子能長成參天的大樹,一顆魚卵能變成千斤的大魚”,文章——開頭為什么從這兩樁自然現象寫起?
提示:使讀者從習以為常的生活現象引起思考,把讀者吸引到文章所要說明的內容上來。
2.課文在說明植物的光合作用時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把它們找出來,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提示:根毛——原料采集站
莖——運輸干線
葉子——食品加工廠
葉綠體——合成車間
形象生動地說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過程,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化繁為簡,把事理說得通俗易懂,另外,用“原料采集站”和“運輸干線”,“食品加工廠”和“合成車間”準確而生動地說明了“根毛”與“莖”,“葉子”與“葉綠體”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