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教材解讀及相關練習
石家莊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學 溫梅開
【第一部分:背景知識及相關背景】
一、字音及詞義:
奇崛ju†:奇特突出。
枯瘠jŠ:這里形容植株干枯、瘦弱。
辟bŒ易:退避。
陸離:形容色彩繁雜。
犀x‰利:鋒利。
妙幻:巧妙奇異的變化。
忍俊不禁j‰n:忍不住笑。
豐腴y’:豐滿。
唾津:唾液。
柔媚:溫柔和順,討人喜歡;柔和可愛。
束縛:使受到約束限制;使停留在狹窄的范圍里。
爭妍斗艷:爭搶著展現自己的美麗、艷麗。
古味盎然:古雅的意味十分濃厚。
二、相關背景:
1、關于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生于四川樂山沙灣,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于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后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參加“左聯”東京支部活動。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這一時期創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歷史劇。他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詩歌等。新中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一、二、三屆主席,并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新華頌》、《東風集》、《蔡文姬》、《武則天》、《李白與杜甫》等。
2、關于石榴
石榴,又名安石榴,相傳是漢朝時從安石國傳入的,是落葉喬木或灌木,不高大,大多叢生,枝條直挺而細密,附有硬刺。樹皮有些粗糙,有毛須,所以可喻之為瘦身嶙峋,即使是幼齡小樹,也顯得有點龍鐘。但木質堅硬,整株樹上上下下盤根錯節,一節節的樹干,好像一個肌肉發達者的胳膊。葉子為披針形,葉色隨季節變化,由濃綠轉為黃綠,以至萎黃脫落。
五月,石榴開花時期,長期孕育的生機便煥發了。先是枝頭長出一個個花生狀的紅花骨朵,頂端不斷漲大,最后裂成五瓣,就像紅瑪瑙琢成的花瓶,又從開裂處吐出蕊來。石榴花有紅黃白三色,以紅者多見,花赤可愛,似一團團火苗,有紅杜鵑般鮮艷。一樹開花笑滿枝,百朵千朵綠映紅。石榴花有單葉花和千葉花之別。單葉的結實,千葉的不結實。當花凋零時,子房便不斷膨脹,猶如一個個大瘤,這就是石榴命名的由來。
石榴一般拳頭大小,未成熟時,皮呈青色,頂端仍殘留著花托。七月,漸漸轉赤,皮面依稀出現小黑斑。這時候的石榴別提有多逗人喜愛了,古詩人傅玄詩云“灼若旭天棲扶桑”,形容有致;當代大文豪郭沫若曾稱之為“夏天的心臟”,當之無愧。秋天,霜打之后石榴納金,完全成熟了。當它覺得自己確是風度非凡時,就忍俊不禁,張著嘴留笑,里面藏著滿口瑪瑙——一粒粒水晶似的種子。種子一個個緊挨著,充滿整個外種皮即果皮,晶瑩透亮,就像一粒粒藏在金窯里的珠子。那種子可食,有甜、酸、苦三味。甜者沁人心脾,連郭老也“不禁唾有津的潛溢了”。酸者可入藥,能治赤白痢腹痛、久瀉不止、小便不禁等病,農村里常用它的皮來驅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