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詩歌三首》《一條大河》教案
《詩歌三首》《一條大河》教案設計教學目標:
1. 了解作者,背誦這4首詩歌。
2. 再次領會長江黃河在詩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賦予的民族精神。
3. 本單元的四首詩歌以及《長江》各自表達了對祖國母親怎樣的情感。
4. 有感情的朗誦這幾首詩歌。
教學重點:反復誦讀領會作者的情感,感受長江的形象。
教學難點:同教學重點。
第一課時
一.組織教學。可以放歌進入主題,比如《長江之歌》《黃河頌》《一條大河》。
二.作者簡介:
1. 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廈門大學讀書時開始詩歌創作。1950年隨家人到中國臺灣,1952年出版第一本詩集。1958年赴美,獲藝術碩士學位。1959年返臺開始任教講學,一邊繼續詩歌創作。1997年當選為中國臺灣筆會會長。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鐘乳石》《蓮的聯想》<《白與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繆斯》《聽聽那冷雨》《日不落家》等。他的詩題材豐沛,形式靈活,風格多樣,從現代古典到民歌,從政治抒情詩新古典詩詠史詩到鄉愁詩,走出了一條富有獨創性的藝術道路。
2.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張光年,湖北光化人。20世紀30年代投身文藝運動。1935年發表抗日愛國歌詞《五月的花!罚瑥V為流傳。1939年創作著名的《黃河大合唱》歌詞,由冼星海譜曲,是有國際影響的杰作。著有詩集《五月花》《惜春時》。
三.詩歌朗誦訓練:
1.小組討論這幾首詩應采取的朗讀節奏語調,應持有的情感。
2.個人試讀,小組試讀片斷。
3.推薦小組優秀同學班級朗讀。同學評價。
4.教師示范朗讀。
四.布置作業:背誦第一首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作者介紹,進入本課。
二.齊誦《當我死時》。賞析這首詩。
1. 死亡本來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這里卻變成了一種滿足,甚至有一種幸福的美感,為什么?
條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活著的時候不能回鄉,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這種美感,是由長江黃河衍生出來的意向表現出來的。先把長江黃河之間的大陸轉化為“最寬闊的床”,死也自然轉化為“睡”。再是把黃河長江的濤聲轉化為音樂(安魂曲),這樣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
2. 為什么要對現實的軀體聽覺作如此夸張的想象?
表達了詩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徹底的擁有祖國,全身心的融入 祖國的情感。
3. 全詩表現了詩人對祖國母親怎樣的情感?
抒發了對祖國的無限思念,表達了思念之苦。
三.指定學生誦讀這首詩。
四.賞析光未然的《黃河大合唱》:
1.《黃河大合唱》內容簡介:共分八個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