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宇宙的未來教學設計
3.三讀,探究內涵。
要求比上一次讀得更深入,能對某些語句的內涵進行分析,也能對作者的某個觀點進行評析,或者對作者的整個科學思想進行闡述分析。
4.交流討論。
交流討論可以在前三步之后綜合進行,也可以在每一步(初讀、再讀、三讀)之后分別進行。對總體感知的情況、提煉要點的情況、探究內涵的情況依次進行交流討論。可以先在小組(前后桌為一組)內進行,然后每個小組選一人參與全班交流。
(解說:本自讀程序力圖體現學生的自讀、自得、互動。讓學生自主發展,自我提高。)
【自讀點撥】
本文是史蒂芬?霍金1991年1月在劍橋大學的一次演講錄。
這篇演講,從古代巫師的預言,談到近代宗教的預言,然后過渡到自己對宇宙未來的預言,結構嚴謹,重點突出。作者運用天體物理學理論,對宇宙未來作出了兩種預測,一是繼續膨脹下去;二是收縮以至坍縮成一個點。是膨脹還是收縮,取決于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它比臨界值小,宇宙就將永遠膨脹。但是如果它比臨界值大,宇宙就會坍縮,而時間就會在大擠壓處終結。”可“現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縮和無限膨脹區分開來的臨界密度”,所以兩種結果都有可能。
本文專業性強,歐化語言明顯,閱讀起來非常吃力,難讀、難懂。高考試卷上的科技說明文、科技論文只有三四段,考生讀起來已經非常吃力,而這里卻有整整26段,是前者的六七倍。所以教學本文時一方面要讓學生充分閱讀,自主探究,但同時也要積極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將學生由淺入深地引導下去。
在引導過程中,可以將以下問題靈活地插入上面的“自讀程序”中。(特別是發現學生在“探究內涵”不夠深入時。)
1.作者在第8段中為什么說“即使知道了制約宇宙的有關定律,我們仍然不能利用它們去預言遙遠的未來”?為什么第10段又說“盡管我們知道制約人類行為的方程,但在實際上我們不能預言它”?
明確:“因為物理方程的解會呈現出一種稱作混沌的性質”,“方程可能是不穩定的”;同樣,“制約大腦的方程幾乎肯定具有混沌行為,初始態的非常小的改變會導致非常不同的結果”。
2.為什么科學“不能預言人類社會的未來”,卻“可以預言宇宙遙遠的未來”?
明確:因為前者是混沌的,不確定的;而“宇宙的行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簡單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們可以預言宇宙遙遠的未來”。
3.作者對宇宙的未來的預言與巫師、宗教預言家對人類社會未來的預言有何不同?
明確:前者是有科學根據的,是運用天體物理學理論進行的科學推測,科學預言;而后者是沒有科學根據可言的。——其實,從上面的題目就可知道,人類社會的未來根本就是無法預言的,因為方程是混沌的,所以巫師、宗教預言家對人類社會的預言注定就是荒唐的。
4.對宇宙未來的預言,關鍵是要弄清宇宙的什么問題?
明確:“對宇宙未來的預言,其關鍵問題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