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二則(梵天寺木塔,以蟲治蟲)》教案2
植 土⑶龕 巖⑷,亦此類⑸耳。今成皋、陜西⑹大 澗 中, 立 土
直立的土層底部凹陷的巖石 這一類 大的山溝中間 直立土
動⑺及百尺,迥然⑻聳立, 亦雁蕩具體而微者⑼, 但此
壁往往達 高高地 著 也可算是形體具備而規模較小的雁蕩山 這里是
動:動不動,往往 定語后置句,“而”標志
土 彼 石⑽耳。 既非⑾挺 出 地 上,則為深谷林莽⑿所蔽,故古
土質那里是石質 (雁蕩山) 不是挺拔高出地面 卻被 密林 遮蔽
為……所……:被動句式
人未見,靈運所不至, 理 不足 怪也。
發現 沒有到過這里 道理是不值得奇怪的
第二段: 推究雁蕩山諸峰形成的原因,說明它長期不為人知,是它的特殊地形造成的。
1.(“予觀雁蕩諸峰”至“谷中則森然干霄”)
描述作者實地考察所見雁蕩諸峰的地形。
2.(“原其理”至“但此土彼石耳”)
先說明根據實地考察的推理判斷: “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所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然后就近從當地提出事實來作佐證:
“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接著進一步說明雁蕩諸峰的現象不是個別的,“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緊接著又就別處提出事實來作佐證:
“今成皋、陜西大澗中……”
3.(“既非挺出地上”至“理不足怪也”)
結論。呼應第一段,說明“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的原因。
寫作特點:
前后呼應,聯系緊密,結構緊湊:
第一段側重敘述情況,引用傳說,處處為讀者留下疑問: 雁蕩山既為“天下奇秀”,何以“自古圖牒未嘗言”,長期不為人所知呢?
這就為第二段推究原因提供了基礎和條件。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側重在分析論述,舉出例證,闡述道理。最后水到渠成此得出結論,解決了第一段中留下的問題,使讀者疑難冰釋。前后一氣呵成,有引人入勝之妙。
作業:
[思考和練習]第二題、第三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