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備課助教資料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社戲》全文原有前后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后一部分,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在成人后回憶往事時,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著一種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伙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純真童心的突出表現。
雙喜是小伙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為突出: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能拿主意,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后又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說明他善于為他人著想。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采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面寫得簡潔干凈,生動傳神。作者還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化靜為動,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
二、問題研究
1.作者為什么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
民風淳樸的鄉村,對一個在封建家庭中生長、受各種規矩束縛的孩子來說,確實是快樂自由的天堂。作者作為客人,“在這里”“得到優待”,釣到蝦“照例是歸我吃”,小伙伴們對“我”無微不至地體貼照顧,“看社戲”一節這種友愛和照顧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陳腐無用的經書,而且也沒有那么多規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對于自幼就壓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這樣的自由是一種多么寶貴的享受;而且在農村可以親近大自然,“掘蚯蚓”“釣蝦”“放牛”,相對于城鎮宅院中“我”那種受束縛的生活而言,無疑是新鮮有趣極具魅力的了。
2.六一公公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六一公公是淳樸鄉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對于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并不是吝嗇的人;后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他的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讀過書”“將來一定要中狀元”之類的話,只不過像今日夸某個孩子聰明,將來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學一樣。也有觀點認為六一公公雖是個好人,但是有農民的局限。他夸“我”的話,表明他意識深處受封建禮教的影響,這在當時也是難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