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期末復習:每課要點整理
本冊名著導讀介紹了高爾基的《童年》和法布爾的《昆蟲記》。它們都與課堂閱讀有著有機的聯系,如:《童年》與成長單元,《昆蟲記》與動物單元,作為課內閱讀的一種延伸,它將因令學生走向一片更為遼闊的天地。
課外古詩詞背誦,選取了十首著名古詩詞。主要由學生讀讀背背,增加文化淀集。
第一單元
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1.作者對百草園的生活與三味書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明確:作者認為在百草園中有無窮的樂趣;三昧書屋的生活則是相對枯燥乏味的。文章先后寫了兩種生活。
2.提問:本段還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描寫百草園的事物?表現出了事物的什么持點?
明確:這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比喻句:“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表現出木蓮果實的形態特點;“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表現了覆盆子形狀顏色的美麗。
擬人句:“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蟋們在這里彈琴”,表現出這兩種昆蟲鳴聲的悅耳。
3.默讀課文第7段,同時找出寫捕鳥方法的動詞,分析使用這些動詞的表現力量。
明確:作者用“掃、支、撒、系、牽、看、拉”等一連串的動詞,清晰、準確地寫出捕鳥的全過程,表現了兒童好動的性格,對捕鳥的喜好。
4.朗讀第9段,三個“也許是因為……”這一段字里行間流露了一種什么感情?
明確:這一段用猜測、疑問和無可奈何的語氣,表達了童年的魯迅告別百草園時既無奈又戀戀不舍的感情。
5.三味書屋的陳設是怎樣的?字里行間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我”對三味書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明確:三味書屋的陳設單調、沉悶。其沉重、壓抑的顏色,與百草園中的“碧綠”“紫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屋里的陳設就更單調了,只有匾和畫兒,不象百草園中的生機勃勃。 “我”對三味書屋的主人——壽鏡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說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二、爸爸的花兒落了(林海音 )
1.“花”在全文結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看出“花”是作為線索貫穿小說始末的。
2.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
3.伏筆: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后,“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至于寫他進家門以后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三、丑小鴨(安徒生)
1.丑小鴨之所以能成為白天鵝,是因為心中有夢,并向著夢想飛翔,命運其實沒有軌道,關鍵在于要有對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