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復習資料
2. 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體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如:觀察螞蟻搬家,把它們想像成支援前線的“大軍”;看到漫天飄舞的雪花,把它當作天女散花;自己筑小塘壩堵住水源,而后打開塘壩,把它想象成黃河決堤;自己“過家家”時,拿松針當韭菜、拿手帕當被褥、拿布娃娃當孩子、拿小盒子當房屋,手動著,嘴說著,陶醉其中,其樂無窮!
3. 生活中,你怎樣做一個有情趣的人?心胸開闊,不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開,利用想像把困難和挫折當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壞事都當成生活對自己的恩賜等。
4. 閱讀下列古詩,談談這首詩包含的情趣。 古朗月行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兒童善于觀察,對事物懷有強烈的好奇心,又有豐富的想像力。他們在玩味、想像的美好的體驗中得到心理的滿足,獲得了審美情趣。
(二)《〈論語〉十則》
一、詞語積累
(一)常規詞語[子]先生,指孔子。 [時習]時常地復習。時,時常(又:按一定時間)。習,溫習、復習、實習。 [朋]同門,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從。 [(不)知](不)了解。[慍(yùn)]生氣,發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ǐng)]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為(wèi)]替,給。 [謀]謀劃,指辦事。 [忠]盡心竭力。 [交]結交,交往。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故]指學過的知識。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 [殆(dài)]有害。 [誨(huì)]教,教導。 [知(之)]知道(它)。 [是]此,這。 [賢]賢人,有才德的人。 [齊]看齊,一齊。 [內]指內心。 [善者]指長處。善,好。 [從]跟從,這里指學習。 [士]士人,封建時代稱讀書人。這里指有抱負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剛強,勇毅。 [任]負擔,擔子。引申為責任、職責。 [重]重大。 [已]停止。 [歲寒]寒冷的冬天。歲,指時間。 [凋(diāo)]凋謝。 [行]奉行。 [其]大概。 [。╯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1. 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聰明、智慧。2. 古今字:[說]“悅”的古字,愉快。
(三)成語[不亦樂乎] 愿意是“不也很快樂嗎?”現用來表示達到極點的意思。[溫故知新] 溫習舊的知識,能夠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認識現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給別人。[任重道遠]擔子很重,路程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見賢思齊]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向他學習,和他一樣。[擇善而從]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三人行,必有我師]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形容謙虛好學。
二、文學常識1. 《論語》: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三、閱讀探究1. 第一則:(1)這一則告訴我們要有怎樣的學習方法、學習樂趣(態度)和為人態度(個人修養)?①學習方法:學后要時常復習。②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探討學問。③為人態度:對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2)學后復習本是一件艱苦的事,孔子怎么說是愉快呢?在復習中鞏固了所學,加深了理解,收獲增多,這對一個渴求知識和技能的人來說一定是愉快的。(3)“有朋自遠方來”,孔子為什么會感到快樂?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投奔自己,向自己學習,且雙方可以探究學問,這自然是十分快樂的事情。(4)從第三句來看,我們應學習孔子什么美德?胸懷寬廣,為人大度。2. 第二則:從曾子“三省”來看,古代治學之人非常重視的是什么?你怎樣看待這種做法?重視品德修養。德乃為人之本,治學之基。一個人首先應該有德,有才無德,其人會遭人鄙視,其才也不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卻會引起消極的影響。3. 第三則:(1)“溫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關系?作者強調了什么?為什么?不是。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鬃诱f:“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復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 “可以為師”。所以,關鍵是要“知新”,這就要獨立思考。(2)“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對你有怎樣的啟發?在學習中要及時溫習舊知識,通過獨立思考,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有新發現,從而將知識融會貫通,增長自己的能力。4. 第四則:(1)這一則闡述了怎樣的內容?你從中掌握了什么學習方法?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告訴我們要學思結合,二者不可偏廢。(2)為什么要將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學是基礎,只學不思,是死學;只思不學,是空想。只有將二者結合,才能真正領悟知識的精髓。5.第六則:(。┛鬃咏逃儆桑ㄗ勇罚爸疄橹恢獮椴恢,用現代漢語概括孔子的觀點。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2)為什么說謙虛是一種智慧?首先,謙虛是一種美德。其次,只有謙虛,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為求知和交往等創造良好的條件。6. 第六則、第七則:(1)這兩則講了怎樣的學習態度?要善于向一切人學習。既要學習長處,又要借鑒短處,從而反省自己。(2)用一個成語概括第七則的主要意思。取長補短。(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蹦隳苈撓氲娇鬃拥哪木湓?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 第八則:(1)孔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什么?鼓勵門人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2)曾子為什么要強調“弘毅”?“弘毅”是剛強、勇毅的意思,只有剛強、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為之奮斗。8. 第九則:怎樣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會現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險惡環境下,才能顯示出君子的操守。9. 第十則:(1)“恕”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關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對“恕”的詮釋。(2)你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觀點?這句話現在看來,有其現實意義。其中包含相互體諒的意思。遇事如果換位思考,推己及人,仁愛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改變已有的不正確做法,這樣就會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對立,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