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與子
馬克·漢林
【自學指導】
1. 感悟心理、語言、動作描寫對塑造人物的作用,把握人物形象。
2. 通過自讀與討論結合法,進一步感受、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
3. 理解課文中父子之間的愛和信任所產生的神奇力量。
【正音正字】找幾個陌生漢字注音,記住每個字的書寫要點!痉e累詞語】找出文章中的成語和好詞語,并認真抄寫幾遍。【朗讀課文】【課文簡析】 課文講述了美國洛衫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抱著堅定的信念,冒著危險,不顧別人的勸阻,歷經艱辛,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及其同伴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情。課文先寫在地震的混亂中,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急切地沖向兒子的學校。盡管學校已成廢墟,他還是堅定地向兒子的教室走去。接著寫他不顧別人的勸阻,也不怕別人誤解,堅持挖掘,營救自己的兒子。最后經過38小時不停的奮斗,他的兒子和另外13個同學獲救。第1、2段,寫出大地震的嚴重后果是:一傷害人數眾多;二建筑破壞嚴重。其作用是:為下文挖掘的困難和危險作鋪墊。文章中最能體現父親絕望悲傷的話是:“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陣!薄邦D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寫出父親眼看學校已經變成廢墟,一時感到悲傷與絕望。父親反復問別人“你是不是來幫助我?”表明父親渴望幫助,迫切希望別人能幫助自己,抓緊時間,盡快救出兒子。三次出現這句話,突出了父親在幫助無望的情況下,繼續孤軍奮戰,更顯出父愛的可貴。人們嘆息地搖頭走開而沒有幫助他一起挖掘的原因是:①人們認為孩子已經死了。②挖掘廢墟很危險,不必做無謂的犧牲。③人們認為這位父親因為喪子而精神失常了。 作者不直接寫挖了36小時,而要寫“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是為了突出時間的延續,突出挖掘時間長久、挖掘比較艱難,給人以緊迫感和危機感,更能體現父親堅強的信念、頑強的毅力,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執著的愛、為救兒子克服的巨大困難。 “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三次出現在課文中。三次時間不同,意義也不完全相同。第一次,父親悲傷、絕望時想起這句話,促使他下決心采取救援行動,非常堅定地要履行諾言,搶救兒子。第二次,是在救援行動有望時,兒子告訴父親:這句話成為他身處絕境時的精神支柱,幫助他勇敢面對困境和死亡,表現了兒子對父親的絕對信任,并且以此鼓勵同學。第三次,面對死亡的威脅,兒子勇敢地決定讓同學先脫離絕境,說明這句話對兒子的為人處世有深遠影響,表現了父愛的力量非常偉大!。┪恼轮信c“這位父親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我’”這句話呼應的語句和情節是面對人們多次勸阻,父親毫不動搖,“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到處是血跡!薄∈孜矁啥,在表達上有特殊作用。首段,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以及地震造成的巨大損失,為故事的展開提供了大背景,突出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末段,“巨大災難”與首段呼應,同時通過父子“緊緊擁抱在一起”再次突出文章中心:父子深情,是產生奇跡的力量源泉。 學習這篇課文,一是要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二是通過分析人物心理,語言和動作描寫,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