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教案
第六單元
教學目標:
一、激發學生珍視生命、關愛動物的情感,引導學生初步思考和認識人與動物的關系,感悟動物身上所折射出來的可貴精神。
二、積累生動的詞語和優美、深刻的語句,提高對不同體裁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三、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做到觀點明確,言之有理。
四、綜合本單元學習的主題——探尋“馬的世界”,引導學生搜集資料,了解馬的有關知識、歷史作用、藝術內涵,激發學生善待動物、關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同上一、二、三
課時安排:
課 題 課節數 課題 課節數
26 貓 1 29 馬 2
27 斑羚飛渡 2 30 狼 3
28 華南虎 1 綜合性學習 2
26 貓
鄭振鐸
上板城初中 姜長存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積累詞語。
2.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同上2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貓,因為它的活潑乖巧而被許多人喜愛,和人一樣,每只貓都會有各不相同的性格,也給它的主人帶來不同的感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現代作家、學者、翻譯家鄭振鐸先生的散文《貓》。
二、展示目標:同上“學習目標”
三、先學后教:
☆自學自導(一):
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圈畫出生字詞,結合注釋,查字典加以解決,6分鐘后看誰處理得最好。
1.學生自學、交流。
2.質疑答疑(字詞方面)。
3.專項訓練:給加下劃線字注音
相 稱 娛 樂 污 澀 頸 下 吱 吱
悵 然 詛 罵 懲 戒 潛 逃 一縷
☆ 自學指導(二)
默讀課文后思考:
①從來歷、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幾個方面,第三只貓與前兩只貓有什么區別?
③為什么“我”對于第三只貓的死比前面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③第二只貓丟失后,作者寫道:“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第三只貓死后,作者又寫道:“自此,我家永不養貓。”試著聯系課文中的描寫,體會這兩句話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8分鐘后,看誰回答得好。
(1) 學生自學后,研討交流、明確。
(2) 質疑答疑:
預設:
a:本文采用第一人稱敘述事件,有什么好處?
b:文章最后一句話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3)專項訓練:文章敘述了“我”三次養貓的經歷,這些經歷給作者的感受也不同,你能從文中找出那些表示感受的抒情、議論句嗎?(3分鐘后看誰找得準)
四、課堂小結:
本文記敘的中心是(養貓),圍繞這個中心寫了(三個)故事,每個故事都以(養貓與亡失)為線索展開,這些故事又按(時間)順序排列。從全文看,重點在(第三只貓),故事的主體是(“我”),主旨在于(冤案的教訓)。作者告誡人們(僅僅根據一點可疑的跡象,就得出主觀臆斷是錯誤的,依靠自己的強勢話語權和暴力進行隨意的懲戒只會傷害無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