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學案
二.問答1. 作者記敘了哪幾件往事?2. 作者的讀書應給你哪些借鑒?3. 怎樣理解課文中老師“諄諄教導”這番話?三. 拓展閱讀訓練童年,說不完的故事
劉紹棠
1942年正月新春,我不滿六周歲,到鄰村小學讀書。
這個小學坐落在關帝廟的后殿,只有一位老師,教四個年級;四個年級四個班,四個班只有四十人。
老師姓田,私塾出身,后來到縣立簡易師范速成班受訓三個月,十七歲就開始了小學教師生涯。田老師執教四十年,桃李滿門,弟子不下三千,現今年已八旬,退休歸里十幾年了。田老師很有口才,文筆也好。
開學頭一天,我們叩拜大成至圣先師孔夫子的木主之后,便排隊進入教室。每個一年級小學生,配備一位三年級的學兄帶筆。田老師先給二年級和四年級學生上課,就命令三年級的學兄把握著一年級學弟的小手,描紅摹紙。
紅摹紙上,一首小詩: 一去二三里, 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田老師先把這首詩念一遍,串講一遍;然后,以這四句詩為起承轉合,編出一段故事,娓娓動聽地講起來。
我還記得,故事的大意是:
一個小孩兒,牽著媽媽的衣襟兒,去住姥姥家,一口氣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過一個小村子,只有四五戶人家,正在做午飯,家家冒炊煙;娘兒倆走累了,看見路邊有六七座亭子,就走過去歇腳;亭子外邊,花開得茂盛,小孩兒越看越喜愛,伸出指頭點數兒,嘴里念叨著:“……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來,戴在耳丫上,把自己打扮得像個迎春小喜神兒;他剛要動手,媽媽喝住他,說:“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邊歇腳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兒聽了媽媽的話,就縮回了手。后來,這八、九、十枝花,越開越多,數也數不過來了,此地就變成一座大花園……
這個故事,有思想,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
我聽得入了迷,恍如身臨其境,田老師戛然而止,我卻仍在發呆;直到三年級的大學兄捅了我一下,我才驚醒。
那時候的語文叫國文,田老師每講一課,都要編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一、二、三、四年級的課文,都是如此。我在田老師門下受業四年,聽到上千個故事,有如春雨點點入地。
從事文學創作,需要發達的形象思維,豐富的想像力。在這方面,田老師培育了我,給我開了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