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詩歌鑒賞
5、有人認為這首詩的第四句可改為“國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不合適。原詩以兩個美女象征國家的命運,諷喻當朝統(tǒng)治者不能抱有僥幸心理,真可謂以小見大,別出心裁。正是此詩藝術處理上獨特的成功之處。若改為“國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沒錯,但一點詩味也沒有了。
●三、《浣溪沙》宋 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1、名句: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2、整體賞析(課本):溪水尚可倒流,誰說人老不能煥發(fā)青春?這首詞體現(xiàn)出作者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3、主題:這首詞上闕寫景,寫清泉寺幽靜的風光和環(huán)境。下闋抒懷,表現(xiàn)了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4、“山下蘭芽短浸溪”一句中的“浸”字既寫出小溪流水清淺透明,又突出了蘭草伸出水面向上生長的勃勃生機。
5、詞中的對偶句是“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
6、“黃雞”的本意是黃雞報曉,詩中是指:時間,時光流逝。
7、賞析“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這幾句詩以溪水西流的個別現(xiàn)象,即景生感,借喻抒懷,體現(xiàn)出作者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而最后一句反用白居易“聽唱黃雞與白日”其意,更表現(xiàn)了他進一步自勉:雖然自己年老,但仍是可用之材,用不著為衰老嘆息!寫作此詞時,蘇軾正是政治上失意,生活處于逆境時,但他積極地態(tài)度、豁達的胸襟、樂觀的精神卻躍然紙上。
8、展開合理的想象,說說詞的上闋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山下溪水潺潺,岸邊的蘭草剛剛生出嫩綠的芽兒。松林間的沙路,仿佛剛洗過,一塵不染,異常潔凈。蒙蒙細雨中傳來了子規(guī)清脆的鳴叫。描寫了一幅清新自然,充滿生機的畫面。
9、 這首詞中你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體現(xiàn)出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也表現(xiàn)了作者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
●四、《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1、名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2、整體賞析(主題):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達得非常委婉動人。
3、暗寫詩人望月,點題之筆的詩句:“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請賞析。
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凈素潔之感,使人不禁聯(lián)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練,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的寂靜。“冷露無聲濕桂花”,這里的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望月,正是全篇的點題之筆,意境深遠,耐人尋味。“冷”字既寫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在異鄉(xiāng)孤寂、悵然的心境。“無聲”二字,細致的表現(xiàn)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帶給我們豐美的聯(lián)想。
4、簡要解釋“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意思,說說這兩句詩的妙處。
普天之下,有誰不望月思鄉(xiāng),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誰的一邊。詩人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境界高遠;詩人在這里并不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采用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秋思落誰家?”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xiàn)得蘊藉深沉。在煉字上,一個“落”字,新穎妥帖,不同凡響,給人以形象的動感,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向人間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