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詩歌鑒賞
5、作者是如何表達別離之情、思聚之念的?
作者運用形象化的語言,描繪特定的環境氣氛,營造出一種月圓人缺、寂靜思憶的意境,把要表達的別離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6、有人認為“桂花”一詞,有點題之妙,你同意嗎?作簡要說明。
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樹,又可指傳說中的月亮上的桂樹,這就暗寫了詩人在望月,從而表現了更豐富的美的聯想。因而“桂花”有點題之妙。
7、《全唐詩》在收錄這首詩時將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認為哪一個更有表現力?
“落”字更有表現力,“落”字,新穎妥帖,不同凡響,給人以形象的動感,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向人間似的。而“在”就沒有這樣的藝術效果。
8、這首詩前兩句寫景,你能看出當時詩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樣的?
當時詩人孤獨無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涼。
●五、《水調歌頭》 宋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整體賞析(主題):這首詞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積極的處世態度終于戰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3、這首詩上闕寫詩人飲酒問天,萌生了乘風歸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轉向對人間的喜愛,下闕寫詞人問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為對離人的祝愿。
4、“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陽圓缺,此事古難全” 賞析:包涵著人生哲理。人月無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歡離合同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
5、試對“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嬋娟”解釋并對這兩句進行賞析。“嬋娟”,這里指月亮。只希望人人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表達了作者對離人的美好祝愿。
6、“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賞析:這是詞人悵恨久別,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的發問,但詞人很快領悟到離別是人生無法解決的永恒主題,因而自解自嘆了。
●六、《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1、名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2、整體賞析:詩人如畫家設色作畫,描摹早春特有的景致:細雨蒙蒙,春草乍生,遠看有草色,近看卻沒有。象征大地回春的淡遠草色,遠勝過晚春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人們怎能不珍惜早春這一最美好的時光?
3、這首詩用“草色遙看近卻無”來描寫早春,給人以無窮的美感和趣味。請把該句所呈現的景象描繪出來。
細雨蒙蒙,春草乍生,遠遠望去,大地呈現出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走近細看,卻又看不清有什么顏色。以此景描寫早春再恰當不過。
4、“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歷來受到人們的贊賞。你怎樣理解這句詩?
寫早春之景,用“如酥”為喻,突出春雨的可貴,草因雨而綠,小雨中的草色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綠,而是若隱若現,似有似無,富有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