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六則欣賞(精選12篇)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六則欣賞 篇1
第一則講的學習,不限于書本。孔子講的學習,包括禮(包括各種儀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詩、書。詩、書是學習書本知識,禮、樂、射、御都不限于書本知識,要求實習。孔子講學習,不是學過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時間去實習。像禮、樂、射、御,不是學一下就會,要多次實習,所以需要一定時間去實習,在學習中還要有體會,有心得,所以說不也喜悅嗎?正因為學了有體會,所以感到喜悅。學習時有朋友來共同切磋,比一個人學習好,所以說有朋友來,不也快樂嗎?學習是自求長進,所以人家不了解我,也不必怨恨。孔子認為有道德的人是這樣的,所以稱“不亦君子乎?”這樣,孔子講的學習,不光講學習書本知識,還要實習各種技能,還要跟德育結合,提高品德教育。
第二則講溫習,溫習舊的知識,卻有新的體會,新的認識,可以做老師了。老師要給學生傳授知識,還要使學生得到啟發,老師要自己“溫故而知新”,自己溫習舊的知識,有新的體會,才能使學生得到啟發,所以要“溫故而知新”。舊的知識,有的在新的社會里還有借鑒作用。那需要對新的社會有所了解,知道新社會里需要什么,才能分別哪些舊知識還有借鑒作用。
第三則講學和思的辯證關系。學習而不思考,如學習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有正確的,有不正確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確的知識也接受了,這就受到欺騙,所以稱罔。正確的知識,如科學一定要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去學習。不學習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學知識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誤。只有學習與思考結合,才能學到正確的知識,不致胡思亂想,陷于迷誤。
第四則孔子講對于“文”的要求,要聰明靈活,愛好學問,不恥下問。下問有兩方面,地位高的人向地位低的人請教,有學問的人向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所謂有學問,可能指很有文化知識,但對于某一行專業知識,他還不如從事專業的人知道得多,所以有關專業知識,還得向從事專業的人請教。
第五則講學和教,學習的知識要記住,對學習要不厭倦,教人也要不厭倦。學了不記住,學過忘了,等于不學。學習了有心得,引起對學習的愛好,就不會厭倦。教人發生厭倦,就不會好好教人了。孔子說“何有于我哉?”這是孔子自信的話。《孟子·公孫丑上》:“孔子曰:‘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可見孟子稱引孔子的話,說他是“學不厭而教不倦”的。孔子對于學習不會厭倦,所以樂于學習。孔子對于教導不會厭倦,所以樂于教導。孔子在學習中有心得,在教導中和學生討論,互相啟發,所以樂于學習和教導。
第六則說孔子沒有一定的老師,隨處都可以向人學習,對于人家的長處可以學習,對于人家的短處可以引以為戒,這也是一種學習。
孔子講學習,有書本學習和技能實習的結合,像學習《詩經》《書經》是書本學習。《詩經》中的詩篇是當時外交上用的。在外交上,都要念《詩經》的句子,用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不熟讀《詩經》,不會用《詩經》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也聽不懂別人念《詩經》的話是什么意思,不能做外交工作。《書經》講歷史,不讀《書經》,不懂得歷史知識。所以要學習這兩部書。還要實習禮、樂、射、御,要學會這幾種技能。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才成為有知識又有技能的人才。
孔子講學習,又有溫故和知新結合。學習古的知識是為了今用,知古不知今,學了古的知識不會今用,不行。知今而不知古,對于前人已有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都不知道,也不行。所以一定要“溫故”與“知新”結合,做到古為今用,才符合要求。
孔子講學,又是學和思的結合,學而不思,學了知識不會分別知識的正確與否,不會從中得到啟發,不會活用,不行。思而不學,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問題是否前人已經解決,倘前人已經解決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費了?倘前人沒有解決,不知道從前人已經研究過處繼續前進,再從頭開始,是再走前人已經走過的路,也是浪費。所以一定要學與思結合才行。
孔子講學,又是學與問的結合。學的中間有不明白的,有不能深入下去的,有疑問的,都需要向人請教,都要問。所以學跟問是不能分開的。只問而不學,不是從學習中所產生的疑問來問,問的問題,一般恐不深入,問得淺。所以也不行。
孔子論學又提出學和教結合,教師對所學的東西要深入,有體會,才能教得好,這對學有幫助。教時要啟發學生,學生受到啟發,或提出疑問,或提出心得,對老師也有啟發,對老師的教有促進作用。因此教學相長,教和學都有好處。
孔子論學不限于書本學習,隨處可學,這就有善與不善的結合。“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就是善與不善的結合。
(說明:這里所講的六則,指課文中所選的第一、二、三、五、六、七則)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六則欣賞 篇2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東漢列為“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注本有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宋邢《論語正義》,朱熹《論語集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六則欣賞 篇3
津沽高中 田克君
教學目標 :1、了解孔子及《論語》
2、掌握重點詞句,理解十則語錄的意思并背誦。
3、學習正確的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初步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掌握實詞意義。
教學課時:2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以宋代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引入《論語》(語錄體散文,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和介紹孔子(配合出示孔子及“三孔”圖片。)
二、正字音,朗讀
論語 說 慍 罔 殆 誨人不倦 女 識 哉
三、理解文意(采用讀讀講講的方式,即每一則語錄讓學生掌握重點詞語,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讀背誦。然后進行集中的字詞訓練和朗讀背誦。 )
第一則:掌握 “時”(按時)“說”(通“悅”,愉快)“樂”(快樂)“知”(了解)“慍”(怨恨)“君子” (有道德修養的人)
——講學習方法與態度和個人修養,不斷學習,方能牢固,遠道而來,切磋促進,自求長進,不怨他人。
第二則:掌握 “溫故(溫習舊知識)而知(領悟)新”和“可以”(可以憑)的含義。
講學習方法:常復舊課,領悟新知。
第三則 :掌握“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疲倦而無所得)的意義;
——講學習方法:學思結合,方有所得
第四則:掌握 “誨”(教導)“女”(通“汝”,你)“知”(明白,懂得)“是”(這)的意思。
——講學習態度:要老實謙虛,不要不懂裝懂。
第五則:掌握“謂”(稱)“恥”(以為恥)“是以”(因此)
——講學習態度,要勤奮好學,謙虛好問。
四討論: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討論從中受到什么教育或啟示?
五作業 :朗讀并背誦。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背誦
二分析
第六則:掌握“識”(記)“厭”(滿足)“倦”(疲倦)
——講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默記成育,積累知識,好學不止,熱情教導。
第七則:掌握“三”(虛數,幾個)“從”(順從,學習)“善者”(好的方面,優點)
——講學習方法: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
第八則:掌握“知”(懂得)“好”(喜歡,愛好)“樂”(以之為樂)
——講學習態度:唯會尋學習樂趣,方能學大成。
第九則:掌握“川”(河流)“斯”(這)
——講學習態度:一寸光陰一寸金,要珍惜時間,勤學不輟。
第十則:掌握“嘗”(曾經)“寢”(睡覺)“以”(用來)“益”(好處)
——講學習方法:要學思結合,親身實踐勝于空想,意同第三則
三小結“而”的用法
——1、順接(表修飾、表并列、表順承);2轉接
四總結有哪些是講學習方法,哪些是講學習態度的?
——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默而識之;思無益, 不如學也.
五討論:哪則《論語》令你的受益最大?你覺得怎樣才能真正學到知識? 你還知道哪些指導我們如何學習的名言?
六小結本課成語。
——不亦樂乎,溫故知新,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善而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七練習
1見課后練習一、三,使用課件。
2寫一段話,用上下面給出的短語中的三個以上
A、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B、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C、溫故而知新 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E、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F、敏而好學 G、不恥下問 H、默而識之 I、學而不厭 J、誨人不倦
K、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L、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M、逝者如斯夫。
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八、背誦
九總結古文翻譯方法。
翻譯原則:1“信”(忠實于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
2“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3“雅”(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翻譯方法:1留(專有名詞,人名等照譯。)
2補(補出省略成分,如主語,賓語)
3刪(刪去不譯的詞語)
4換(把古詞換成現代詞)
5調(調整倒裝句句序)
6選(根據上下文,選用恰當的詞義)
7譯(譯出實詞、虛詞、活用的詞幫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譯法)
9意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譯不通,用意譯)
十、板書
論語
一、要有好的學習態度
敏而好學——好學
不恥下問——肯問,善問
學而不厭——不滿足,不驕傲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謙虛誠實勤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謙虛老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為樂
二、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按時復習
溫故而知新——總結復習,發現新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
默而識之——不斷積累
以思,無益,不如學——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三、要珍惜時間——逝者如斯夫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六則欣賞 篇4
課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望文生義,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教案
【教學目標】
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章語錄的含義,提高學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聯系自身的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涵。
背誦課文,激發學生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達三千多年,在這輝煌燦爛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論語》是就其中的一部。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部文化經典,一起研讀它的節選部分《十二章》。
2.首先,請看我們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⑴誦讀,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⑵理解各章語錄的含義,聯系自身的學習和生活,說說其中倡導的“為學之道”“修身之理”。⑶了解《論語》在歷的價值,熱愛我們的民族經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1.文體知識《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論語》內容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政治、經濟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等。
《論語》多采用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只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也有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做的回答,寫法比較靈活。還有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2.孔子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被譽為“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后世尊為“圣人”,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并稱“孔孟”。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他知識淵博,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者,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好,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論語》。注意,讀準字音。
三、初讀課文
1.讀準字音 論語(lún) 說(yuè) 慍(yùn) 三省(xǐng) 曾(zēng)子 傳(chuán)不習乎 逾(yú) 罔(wǎng)殆(dài) 一簞食(dān) 曲肱(gōng) 篤志(dǔ)
2.讀出味道
溫馨提示:(1)讀時要字正腔圓。“字正”就是字音準確,“腔圓”就是發音飽滿。(2)處理好停頓,控制節奏。(3)把握重讀和輕讀。(4)注意語速語調,做到聲韻和諧,抑揚頓挫。
3.指名讀,正音。
4.配古典音樂讀。
四、探究學習,疏通文意
1.回顧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詞,逐詞展開。
(2)根據語境,組詞猜詞。
(3)結合注釋,記詞說意。
(4)知詞順義,不要反推。
(5)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6)調整句序,添詞成句。
2.用這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結合注釋,把握重點字詞,理解前六章論語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譯。
4.提出疑問,一起來探討交流。
5.掌握和積累重點文言詞匯。
五、結合自身經歷說感受
1.這里面有關于學習方法的,有關于學習態度的,還有修身養性的,請你說說哪些是學習方法和態度?哪些是修身養性?
2.在《論語》中,孔子告訴他的弟子應該如何學習,如何修身,這是“為學之道”“修身之法”。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許多文士詩人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對于我們現代的中學生來說,同樣也有著現實的意義。請你聯系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經歷,說說哪一則論語對你有啟發?
3.放到語言環境當中,靈活運用:
⑴張明的幾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老師指出他基礎不牢固,教導他學習應該“ 。”
⑵“上合總理會”在鄭州召開。迎接各國領導人的到來時,我們想說:“ , ?”】
六、小結,背誦
同學們,《論語》不僅作為一種行為導向,更作為一種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國人的血脈,隨著時代跳動的脈搏,不息地流淌。現在,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一起來誦讀經典吧!
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
為學之道
修身之法
第二課時
一、溫故而知新
1.背誦上一課時學習的《論語》前六章。
2.指名翻譯《論語》前六章。
二、學習《論語》后六章
1.自由朗讀,注意停頓節奏,讀出文言文的古風古韻。
2.用上一課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結合注釋,把握重點字詞,理解前六章論語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譯。
4.提出疑問,一起來探討交流。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第八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譯文: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譯文: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掌握和積累重點文言詞匯。
三、分類,歸納總結
1.學習方法: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學習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四、《論語》散文的寫作特點及對后世的影響。
語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記錄孔子的只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論語》這種在對話中說理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說理文的體制。
《論語》的文學色彩在于表現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實、含蓄雋永的語言。言近旨遠、詞約義豐的說理,形象雋永的語言,使它成為先秦說理文主要的形態。
五、課堂小結
的內容圍繞著孔子的言談舉止,向我們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觀點和態度,通過學習我們能夠準確的背誦和翻譯,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識,理解了文章的深層含義和主旨。
六、課下作業
默寫全文、做相關的練習題。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六則欣賞 篇5
《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關于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這說明學無常師,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其二,關于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其三,關于學習的內容。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于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其四,關于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六則欣賞 篇6
教案示例一
重點與難點:
重點:1.認讀字詞;2.理解各則語錄;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難點:分類式學習筆記活動的實施
教學過程
第一個教學板塊: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第二個教學板塊: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 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第三個教學板塊: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①用于學習態度: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②用于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三人行必有我師
④用于思想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教案點評:
板塊式教學思路,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
第 1 2 3 頁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六則欣賞 篇7
○教學目標
①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③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①搜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資料。
②預習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板書課題。
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朗讀課文
①范讀
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課文內容
①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作業
① 背誦課文。②抄寫、識記字詞。③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后五段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理解后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①見賢思齊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 ②學習態度 ③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習體驗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 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六則欣賞 篇8
一、教學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能對照反省自己。
二、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三、課前準備
①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 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一、激起興趣,導入 學習
1、導入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特別是《論語》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板書課題。
2、介紹孔子及其《論語》: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二、誦讀感知
①范讀: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自讀:學生自讀課文,
③感知: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三、合作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1、學生放聲自由朗讀前五則。
2、齊讀。
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提示:a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b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3、小組合作解決語句并翻譯。
4、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5、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學生自主閱讀)
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么?
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上強調獨立思考和復習。
學生再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四、拓展體驗: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五、課外延伸
1、(必做題)從問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
2、(選做題)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讀書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一、課文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二、合作探究學習后五則
1、誦讀: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2、感知: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①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
學生討論交流: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這句話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5、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體驗反思
1、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2、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3、“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4、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四、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積累拓展
1、完成“研討與練習”。
2、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3、背誦課文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六則欣賞 篇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夠根據意思正確默寫課文。
3、理解詞句的意思。滲透學習要溫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為品質。對中國儒學的創始人孔子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并激發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化產生興趣,由此產生對國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詞句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故事引入: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猜猜,什么意思。
探討學習論語的步驟。提示:可以參考古詩的學習方法。
讀正確;解句意;悟含義;會默寫。
二、初讀,了解
1、自己讀一讀,要求讀正確,讀準。
2、說說句意,提出不懂問題。
多種方式檢查學生讀書。本班已經預習,有些小組已經檢查。重點落在朗讀的停頓、字音的檢查上。著重“罔”和“殆”的意思,同時記住這兩個字。
三、研讀、感悟
1、說說讀懂了什么,告訴同學你是怎樣讀懂的。
2、誰想試著說一說。
3、誰愿意再試著說一說這則論語的意思。
4、和你的小組同學再說一說。
5、背誦、默寫檢查。
四、拓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五、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六則欣賞 篇10
.《論語》十則教案 9-10
.《論語》十則教案 5-8
.《論語》十則教案 1-4
.(《論語》十則)教學實錄
.《論語》十則·綜合能力測試題
.《論語》十則·評估測試練習
語文版九年級上《論語》十則·同步檢測
.《論語》十則·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論語》十則同步練習
《論語》十則ppt課件
《論語》十則ppt課件(1)
《論語》十則flash課文朗讀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六則欣賞 篇11
本課有的談求知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有的談修身做人。語言簡練,含義深遠。學習時要熟讀,深思,牢記。
子②曰: “學而時習③之,不亦說④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⑤,不亦君子⑥乎?”(《學而》)
曾子⑦曰:“吾⑧日⑨三省⑩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⑾乎?傳⑿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⒀,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⒁,思而不學則殆⒂。”(《為政》)
子曰:“由⒃,誨女⒄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⒅。”(《為政》)子曰:“見賢思齊焉⒆,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⒇,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21)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①〔《論(lún)語》〕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②〔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前 551椙?/FONT>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Zōuyì)(現在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③〔時習〕按一定的時間復習。
④〔說(yuè)〕“悅”的古字,愉快。
⑤〔慍(yùn)〕生氣,發怒。
⑥〔君子〕這里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⑦[曾子]即曾參(前505——前436),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 春秋戰國間魯國南武城(現在山東費縣)人。孔子的學生。
⑧[吾]人稱代詞,我。
⑨[日]每天。
⑩三省(xǐng)〕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⑾〔信〕真誠,誠實。
⑿傳(chuán)〕老師傳授的知識。
⒀〔溫故而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
⒁〔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⒂〔殆〕疑惑,有害。
⒃[由]指孔子的學生仲由(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時期魯國卞(現在山東泗水)人。
⒄[女]同“汝”,人稱代詞,你。
⒅[是知也]這是聰明的。是,此、這。知,通“智”。
⒆[見賢思齊焉]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一樣。齊,相同。
⒇[弘毅]強毅。
(21) [凋]凋謝。
(22) [齊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研討與練習
一 看注釋,查工具書,把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并解釋加點詞語的意思。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溫故而知新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看法。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全班討論: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 背誦全文,并把文中成語、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六則欣賞 篇12
○教學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
○課前準備
①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 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介紹孔子和《論語》,研讀有關學習的內容。
○教學設計
導入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①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誨女(rǔ)知之乎 不知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讓學生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說出加點的詞這樣讀的理由。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c.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探究的詞句摘要:
朋 三 和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②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
a.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b.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作業
① 必作:“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② 選作:課外閱讀《論語》,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小結全文,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探究學習后五則
①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③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層含義。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
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師小結]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積累、拓展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后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作歸結并板書:死而后已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
背誦課文
作業
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