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一家親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中國革命的勝利和祖國的興旺發達離不開各民族的團結。
2.懂得在社會主義中國各民族之間應當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處。
情感:
愿意和其他民族的人們友好交往,對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論和行為感到氣憤。
行為:
1.能做到和不同民族的人們友好相處,不說不利于民族團結的話,不做有損民族團結的事。
2.在與其他民族相處時能自覺尊重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準六年級部分第五單元有關教學內容和要求設置的。對青少年進行民族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處的教育很有必要。其一,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而民族問題一直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問題。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政府非常重視民族問題,確立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聯系,并采取措施,盡一切努力,促進全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在我國憲法中也明確規定:各民族一律平等。應讓學生從小了解我國在民族問題上的基本立場。其二,不能忽視目前境內外,仍有少數友好分子利用民族問題制造事端,破壞我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特別是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進行加強民族團結的教育十分必要。其三,隨著社會的不斷開放,各民族間交昔日益頻繁,許多少數民族到內地來做生意,隨著邊境地區旅游事業的發展,漢族人也到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因而,對學生進行這一教育,也有現實意義。
本課以觀察照片,讓學生從我國各民族代表的合影照片中認識幾個民族,并談看了照片之后的感想入手導入課文,用以說明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與課文第一段相連接。
本課應講清兩點。
1.民族團結的意義。
課文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第一,通過歷史的回顧說明,祖國的興旺發達和提高離不開各民族的團結、互助;第二,在革命戰爭年代,民族團結是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第三,在社會主義建立時期,加強民族團結,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建立的順利進行。
2.各民族間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處。
課文以孔繁森的事跡和新疆地區一個回漢維族雜居的村莊村民互相幫助的事例,說明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大家庭,各民族間親如兄弟,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處。
課文最后一段簡單說明了少年兒童也要為加強民族團結而努力,在與不同民族交往中應注意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友好相處。這段話主要是指導學生的行為。
教法建議
教學建議和應注意的問題。
1.本課所講事例多數是學生熟悉的。教學中,教師應借助事例讓學生理解本課所講觀點。也可以參考后邊的參考資料再給學生介紹一些事例,說明祖國的文化是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發明的,民族團結則國家興旺、民族昌盛;民族分裂于國于民都不利。
2.本課政策性較強,在教學時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漢族地區要防止以漢族為主體來談與少數民族的聯系,防止大漢族主義傾向;少數民族地區也要防止本民族狹隘的民族主義。
3.教學中要注意結合本地區的具體情況,有側重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如在開放地區和旅游開發區,可以側重在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方面;對民族雜居地區和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有民族糾紛或分裂活動的地區,更應強調加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