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
【摘要】:本教案的設計,開課運用歌曲,激情導入,既渲染氣氛、創設特定的情景,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興趣。在學文明理中,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采取學故事、講故事、榜樣感染法,正反事例對比法等形式,使學生明白我國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處的重要性,從而樹立為維護民族團結而努力的情感。結尾又讓學生在歌曲中加強對本文主旨的理解,既照應了開頭,又升華了學生的情感。
【關鍵詞】:多媒體 激情 明理 導行
教學設計理念:
依綱靠本尊重教材,體現《課程標準》的要求;運用多媒體教學激情、明理、導行,體現學科教學的特點;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體現素質教育的落實;注重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選擇,體現教材教法同步改革,從而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的。
教材對象分析:
我校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大多十一、二歲,他們大多勤奮好學,活潑可愛,求知欲強。針對我國目前少數地區仍存在著不穩定的因素,因而對學生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尤為重要。
教學內容分析:
《民族團結》是鄂教版思品十二冊第十三課。本課讓學生了解漢族和少數民族各有優勢,搜集有關民族團結故事,從而使學生懂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靠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加強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教學目標:
道德認知目標:
1、知道民族團結的故事。
2、懂得各民族之間應互相尊重,平等相等,和睦相處。
道德情感目標:
敬仰維護民族團結的人,培養熱愛少數民族的情感。
道德行為目標:
1、為增進民族團結而努力,不做有損民族團結的事。
2、收集我國各民族和睦團結的資料。
教學重點:
使學生懂得各民族之間應互相尊重,平等相等,和睦相處。
教學策略:
1、運用多媒體課件渲染氣氛,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2、運用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地理解課文內容。
3、榜樣感染法,正反事例對比法。
4、自己動手收集資料法。
教學準備:
1、播放vcd,欣賞歌曲《大中國》、《愛我中華》。
2、課件:①6位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圖片。
②中國政區圖。
③課后想和做第二題的“議一議”題目。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vcd,欣賞歌曲《大中國》。
2、師導入:大家都喜歡這首歌嗎?歌中的“兄弟姐妹”指的是什么?(生答:56個民族)那么56個兄弟姐妹生活在祖國大地上,怎樣才能使祖國繁榮富強呢?
3、生答后,師相機板書課題:民族團結。
(此環節通過播放學生熟知的音樂,從而創設情境,調動學生情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學生求知欲望,從而水到渠成地導入本課的課題)。
二、 學文明理,激情導行。
〈一〉 學習認識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