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學習主題 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
第四學習主題 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
這一學習主題的內容標準有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兩方面內容。新中國的建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實現了我國各民族的空前團結和國家的高度統一。我國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結果。進入歷史新時期后,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成為中國人民的迫切要求,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創造性構想,成功地運用于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香港和澳門終于回到祖國懷抱。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指引下,必將最終解決中國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
第1課 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各民族分布特點、民族區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及其作用
掌 握
民族團結的概念: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聯合的關系,以及各族人民齊心協力促進祖國發展和繁榮的狀態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整理知識提煉結論
通過學習“民族區域自治的實行”,培養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良好習慣,獲得正確分析問題的能力
識圖想象知識遷移
利用教材有關照片及其說明文字,結合本校西藏班網頁介紹的內容,通過漢藏“民族團結”的感性認識,聯想到全國各民族的大團結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繼承傳統樹立責任
通過了解一些少數民族文化習俗,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民族大家庭的認同感,自覺承擔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責任
學習英模積極進取
了解孔繁森的感人事跡,自覺學習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確立起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點 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和意義以及人民政府實行的各民族共同發展政策
教學難點 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1、收集有關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圖片和影像資料;
2、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1、收集有關少數民族民俗文化資料;分小組介紹民俗文化;
2、學唱民歌;
教學方法:談話法、討論法;活動法;
學生學法:學會探究式學習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大家還記得西漢有位自愿嫁給匈奴單于呼韓邪,使得漢族與匈奴族友好相處的著名美女嗎?誰說得出她的姓名?(王嬙——王昭君。)誰還能說出唐朝時,為促進唐朝與吐蕃友好相處做出卓越貢獻的兩位公主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我國秦漢以來,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并經過了多年不間斷的發展。各民族之間雖然有矛盾和戰爭,但是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聯合的關系卻是主流,各族人民齊心協力促進祖國的發展和繁榮,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新中國建立以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如何鞏固和發展呢?請大家學習新課。
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
1 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構成有什么特點?(由56個民族組成,各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離,分布格局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
2 組織學生討論:黨和政府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教師按下表啟發歸納)
歷史傳統
秦漢以來,逐漸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經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