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第二框題 善用法律保護自己(一課時)
第二框題 善用法律保護自己(一課時)
【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
讓學生樹立起依法維權的法律意識,懂得運用不同的法律維權方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教學難點:
讓學生樹立起敢于斗爭的意識。
【學生分析】
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了部分法律常識,但依法維權意識仍然比較缺乏,面對生活中發生的一些違法侵權行為,不能進行正確的判斷,也不能進行堅決有效的斗爭。即使斗爭了,也常常因為方法不當或盲目斗爭,而使結果適得其反,因此,讓學生知道獲得法律幫助的方式和途徑,樹立自我保護意識,掌握自我保護的本領,是非常必要的。對于初中學生當然不可能學習過多內容、講得很細,但要讓他們懂得遇到法律問題找誰,怎樣尋求幫助,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綜合設計思路】
由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被侵犯的案例導入,再利用人生ab劇的形式對一個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讓學生樹立起敢于斗爭,敢于打官司的意識:再通過對校園搶劫、敲詐事件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善于斗爭;最后通過對情景的處理,鞏固知識。
教學過程:
一、案例導入:
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被侵犯的案例。
二、出示案例:
1、用第一人稱的途述,將一則家庭暴力、孩子受到虐待的案例,呈現出來:我叫劉麗麗,今年14歲,爸媽離婚后,隨爸爸和奶奶生活,爸爸經常賭博,且經常打孩子,我告訴了奶奶,奶奶叫我不要說,因為家丑不可外揚,上法院打官司不光彩。
思考:你認為應不應該聽奶奶的話?學生辯論
繼續案例:我沒說,但爸爸更殘忍了,經常無緣無故地打我,舊傷未好又添新疤。
教師提醒:這就是家丑不可外揚的結果。從事件中可以看出,碰到這種事情,一定要敢于斗爭,軟弱和沉默只會使侵害人變本加厲。
繼續案例:他為什么這樣?我該怎么辦?
學生討論:尋找維權途徑和維權機構
途徑:協商——投訴——上訴(打官司) 機構:法律服務所、律師事務所、公證處、法律援助中心、消協、居委會、婦聯等
繼續案例:我去找媽媽,媽媽讓我給婦聯寫信,希望你們能幫幫我。
2、通過對案例的討論、歸納,得出關鍵是要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特別是是否有勇氣。
3、案例:中學中80%的學生訴說身邊存在“校園搶劫、敲詐”現象,18%的學生訴說自己曾遭遇過,但真正告訴老師、家長,尋求保護的卻很少,因為怕遭到報復,所以決定“自認倒霉”。你認為應該怎么辦?
歸納:勇于斗爭,還要善于斗爭。
四情景:初中學生小婭被一個流里流氣的男青年截住,先是要與她交朋友,后來又讓她資助點兒錢。周圍沒人,跑不掉,又敵不過他,怎么辦。
學生思考對策,要用機智擺脫。
結果:利用胡同轉悠,并最后把壞人帶來了派出所。
三、老師可以提供自我保護八要領,供學生參考。
四、設置場景:突發事件,請學生討論如何解決。
【教學中存在的疑問】
1、面對社會中有些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和現象,如何讓學生在生活中去實踐敢于斗爭。
2、人生ab劇的設計體現了懸疑性,也給教學過程一個不可預測的發展,如何應對教學中發生的意外結果,教師必須要做好應對準備。
“踐行道德 依法維權”的主題探究活動:
主題探究活動可以穿插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調查、訪問、尋找資料,了解有關未成年人成長的環境,并使之結合在課堂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