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侵犯,保護自己》教學設計
【教學任務分析】
本課從 “身邊的侵害與保護”談起,青少年可能面臨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侵害,因而要學會自我保護。,教材提出了學生應提高警惕、學會用法律和智慧來保護自己。通過教學,讓學生能正確面對可能受到的意外傷害和不法侵害,敢于并善于保護自己,使自己健康成長,也體現課程標準與內容。
本課主要落實了課程標準中的以下內容:
“成長中的我”的第三部分“學法用法”中“知道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了解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的基本內容;學習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護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獲得法律幫助的方式和途徑,樹立自我保護意識,能夠運用法律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本課是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重要內容,也是將心理品質教育與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有機結合的重要內容。
【學生情況分析】
本課時授課對象為七年級的學生,對于十三四歲的青少年來說,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以及他們有限的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常常會受到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和社會不良行為的侵害。因此,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護意識,教給他們必要的保護自己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使他們更冷靜地面對侵害,保護自己,為自己創造一個安全地學習和生活空間。我們可以圍繞學生的生活實例,通過學生自己的活動,去領悟,去覺醒,使學生樹立自我保護意識,掌握一些自我保護的有效辦法,使教學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并對學生的生活帶去積極的影響作用,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學習 目 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追求安全而充實的初中生活;樹立自我保護的意識、勇氣和信心,
學會依靠家庭、學校和社會保護自己,學會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2)能力目標:
要求學會認識和判斷面臨的不法侵害,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學會運用有效方法,逐步形成自我保護的能力;初步形成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
(3)知識目標:
知道身邊存在青少年受侵害的現象;知道我國法律為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有特殊保護;知道青少年自我保護的方法和技巧。
【教學過程安排】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
活動一(導入)
生活體驗——人生ab劇
以情景模擬、參與體驗的活動方式使學生知道身邊可能遇到的種種侵害
活動二
生活觀察——還有哪些侵害
依托現實的活動情景,幫助學生獲得防止侵害,避免危險的方法
活動三
生活小結——分析造成侵害的原因、防范侵害的對策
幫助學生識別判斷各種受侵害的原因,從中提煉防范侵害方法
活動四
生活探究——編寫《自我防護手冊》
通過資料收集活動,增強學生的分辨能力和自護能力,培養中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責任意識
小 結
問:你覺得上完今天這節課后,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歸納,認識到學習與生活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學檢測設計】編寫《自我防護手冊》
【 點 評 】
本課教學設計的突破點是構建課堂的生活意義。
“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建構的基礎”。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教育的本質就是一種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啟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構人的生活方式,實現人的生命價值的活動。我們的教學應有生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