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告訴孩子“公平”的概念
在幼兒園里,常常發生小孩子彼此之間的打斗現象,若是處理的不當反而很容易在孩子們的心理留下陰影,甚至還會影響到寶寶以后的性格發展等等,以下就讓我們結合實例來詳細的了解下如何讓孩子懂得公平的概念吧!
在成人的世界里,如果你受到欺負,可以選擇訴諸于法律手段,在幼兒的世界里,你可以選擇向公證方,即教師或家長投訴。相對而言,幼兒世界要比成人世界的問題簡單得多。
孩子在幼兒園里打架怎么辦?
小班的琪琪這幾天有點不開心,因為老師說,在幼兒園里被打了不可以還手,要告訴老師。如果還手了,那么這個小朋友也要一起罰,跟那個打人的小朋友是一樣的。
琪琪媽媽也有點不開心,因為她不知道該如何教育琪琪,如何理解老師的意圖。
琪琪媽媽覺得這樣的教育手段會把寶寶教育成小綿羊,尤其是男寶寶,沒有血性,沒有正義感,會不會變成娘娘腔?入園指導
真正的公平
琪琪寶寶:今天中午王可倍吃飯的時候故意把飯倒在我身上,還擰我的臉,我都沒有碰過他的。后來我也擰他的臉,結果蔣老師把我們兩個人都批評了,放學的時候我和他都沒有五角星!
box:對于一個小班的寶寶而言,已經有了一定的是非觀念。琪琪覺得自己已經是被欺負的,而且是受到了無故的挑釁,可最后卻與挑釁者得到了相同的懲罰,他當然不會快樂,因為他覺得不公平。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公平是一種概念,是成人在潛移默化中灌輸給寶寶的概念。那么,既然老師已經有言有先,家長是不是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解釋寶寶眼中的公平呢?
我們可以把老師的話理解成一種法律條文,一經公布即刻生效,你可以教會寶寶去舉報別人的挑釁行為,并看到其受到相應的懲罰。你要讓寶寶明白這才是真正的公平。
合理回應
琪琪媽媽:王可倍是琪琪班里一個比較麻煩的寶寶,特別愛欺負人,有事沒事就要踢小朋友幾腳,我不明白對于這樣的寶寶,其他寶寶只能躲嗎?我理解老師的意思,是要告訴小寶寶打人總是不對的。但是,法律還有個正當防衛、防衛過度的區別呢,難道在幼兒園小寶寶要被教導受欺負了不能還手,只能找老師?
box:很多家長都非常討厭那種喜歡故意欺負人的小寶寶,對于寶寶之間有原因的糾紛或者打鬧,倒還可以容忍,可對于無事生非,家長便會覺得“是可忍孰不可忍”。
像琪琪媽媽這樣的家長還是比較好的,我們見過更有甚者教育寶寶只要有人打了你,就一定要打還,而且要打得更重。他們的理論是性格決定命運,如果寶寶從小就忍氣吞聲,那這輩子都有可能挨欺負。
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爸媽的關注焦點就是寶寶,誰不希望自己的寶寶能健康順利地成長呢?誰會希望自己的寶寶一輩子都挨打受氣呢?但我們應該明白的是,學會用合法合理的手段保障自身的權益更為重要。
寶寶間的尺度
哈哈媽媽:哈哈不會打人,別的小朋友搶他東西,他只會委屈地吶喊:“我也要開始搶東西了--!”小朋友踢他好幾腳,他眼淚在眼眶里轉。還強做勇敢狀:“我也踢你--!”然后很溫柔的踢過去一腳,結果,換回來好幾腳。我看著真是心疼啊!
box:任何一位家長都不愿意看到自己寶寶被人欺負,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心理。但你要明白,許多成人看來的欺負、挑釁行為,其實作為當事人的寶寶卻并不覺得怎么委屈。既然如此,爸媽就沒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與心疼灌輸給寶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