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就一定好嗎?
這個星期好幾天,小齊向小卓借圓規,小卓不肯,他向皮蛋老師抱怨說:“我找他借橡皮擦,他也沒答應我。”這是求公平,對感覺不公平而憤懣。皮蛋老說:“別想著橡皮擦的事,單獨想一想借圓規給小齊,對自己好處是什么?壞處是什么?”
“他沒給我借”,小卓不斷嘟嘟囔囔,而并不愿意思考皮蛋老師的問題。他求公平的情感完全占據了大腦的思考。
皮蛋老師感覺到這是一個問題,于是乎今天的自我科學課的第二個環節給孩子們講了一個故事來討論。通過故事的主角反復向故事其他眾多角色表明他的觀點“給別人借一次筆,一分錢損失都不到,也就是沒有損失,又何必計較其他的因素呢?” 故事最后是皆大歡迎,故事主角的處世哲學得到了證明是有益的,有益所有人的。
公平,對一個集體來說是必須的,雖然有時也一樣顯得不是最佳選擇或甚至看起來不合理,而且現實中總是難以實現。但至少主流的倫理是倡導公平和公正的,這樣給大多數人一個希望,是一個有利于共贏的規則。
然而,因為公平這樣的一個特點,許多人把公平濫用到個人身上,特別是一些小范圍,或是小到個人交往之間。小卓給小齊借圓規一分錢的損失都沒有,他就是不借,理由是不公平 -“我給他借,他不給我借”。皮蛋老師認為這種情況,不是求公平,只是一種對別人的不好的計較。
我們自己做正確的事,是因為它是正確的。給別人借圓規是正確的事,而且于已毫無損失。我們做不正確的事,也與別人做不正確的事無關,只不過是借口,是一種內心不滿的發泄,其實是一種報復,而又企圖在道德上給自己做不正確的事在良心免除內疚,這是一種虛偽的東西。
抱怨社會對自己不公平或是命運對自己不公平,或可理解。但個人之間求公平,在許多時候何嘗就是一種不寬容呢?
皮蛋老師認為,給孩子不可灌輸道理,哪些看似非常正確的東西,例如:公平。而是,一定要讓孩子們討論起來,讓他們充分了解學習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