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動課的內涵及其開設的必要性
1生物活動課的內涵
1生物活動課的產生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急需大量有實用技術的人才,而學科課程的缺點因此暴露無遺:以學科為中心,偏重書本,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相脫離......這種做法已為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不容。在此同時,美國掀起了自詡“進步教育"的教育改革運動。其代表人物就是杜威,活動課就是在這場運動中由杜威倡導并發展起來的。其理論主張中強調“應把兒童的興趣和動機做為他們獲取知識的基礎,課程的設置要順應和滿足兒童的自然傾向......"。即便其理論出現之初,其主張與學科課程相對立,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課程研究的深化,兩者關系也逐漸從對立趨向兼容。現代課程論認為,學科課程中的理論知識只有在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中,才能得到鞏固和強化。生物學科作為一門自然學科,更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與學科理論課程相結合。
在我國,〈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頒布,〈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自此以后,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主題。為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祖國各地把課程改革的重點轉向“活動課程"的設計。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是新課程方案的核心。其中很重要一個特點就是構建了以學科課程為主、活動類課程為輔的課程結構,由單一的學科課程改為“學科加活動"的整體優化結構。
1.2生物活動課的特點
〈九年義務教育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活動課程是在學科課程之外,由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多種活動項目和活動方式,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開設以實踐性、自主性、趣味性、創造性以及非學科性為主要特征的課程體系”。
生物活動課程以學生的各種活動(如實地考察、設計實驗、指導生產等)為中心,從學生需求和興趣出發,注重學生對各種事件的親身經歷和體驗,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為根本目的的一種新型課程。它具備以下三個特點
(1)生物活動課教學中教師的“教"是指導學生自主的活動,學生的“學"是發現式的學習。這一點與生物學科教學有著顯著的差別,學科教學中教與學是依附于教材,教學進程主要由教師掌握,教師是顯性的。而活動課的教與學是依附于教師與學生共同設計的活動方案,教學進程依附于學生自主的活動,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如果離開了學生的自主活動,活動課程便名存實亡了,可見教師的指導是隱性的。顯而易見兩類課程堅持同樣的原則――“教為主導,學為主體"。
(2)生物活動課程的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關聯,使生活成為構成課程的重要素材。在傳統的生物學科課程里,課程是服務于未來生活的,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它不僅使學習活動與學生的實際產生隔膜,也與學生的未來發展相去甚遠。要糾正傳統的生物學科課程,就應當下大力氣進行課程改革。雖然近幾年全國有部分省份(如江蘇、河南)進行了教材改革,但是教材編寫者考慮到教材使用的范圍、地區學生的特點等因素,教材中難免有其不足之處。如何將新的生物技術、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問題、社會熱點等知識讓學生掌握,這就是生物活動課程的主要內容。要上好活動課,關鍵是設計的活動方案要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例如要將生物園中的年桔上盆,需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保證成活,并在春節時多結果,可以讓學生在活動課中動腦去分析剪葉、保根、施肥等措施的學科理論依據,然后動手去操作、設計實驗步驟......。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課教學,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與積極性,引發他們獨立思考,培養了他們良好的思維習慣。
(3)生物活動課程要與學生的“活動,,相聯系,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生物學作為一門實驗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活動課開展的效果如何,考查的重點就是學生在思維、綜合能力方面是否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傳統的活動課程通常被窄化地理解為單純的行為表現,是毫無教學價值和意義的,這就嚴重地曲解了活動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活動是一種由動機(其中體現著某種需要)所激勵著和指引著的過程。換言之,在活動的相互關系后面表現著動機的相互關系。活動課程是以學生的興趣、活動能力、感性與知性相統一為基本原則;以學生各種活動為中心,從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出發,注重學生對各種事件的親身經歷和體驗。活動課成員必須是自愿參加,有著共同的愛好、共同的目標。因此,生物活動課是為那些有特殊能力的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施展才能或沒有發現自己有特長的學生提供條件和機會,促使他們的“特長"得以發揮。這樣有利于在活動中開展創造性活動,創造的志趣使他們團結一致,創造的結果將使他們歡欣鼓舞。
因此,本課題重點在于研究生物活動課程的目標、內容,以及各項活動的組織形式、特點等。科學系統地挖掘各項活動中的創造成分,結合中學生身心特點,有的放矢進行教育教學。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生物活動課作為正式課程出現,它不是“第二課堂",不是學生隨意支配的課余生活,它有更強的綜合性、活動性、創造性、廣域性、趣味性、實效性特征。其層次高于課外活動,內容更為豐富,功能更加全面。因而,無論從實踐上講還是從理論上講都是課外活動的發展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