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動課的內涵及其開設的必要性
2生物活動課開設的必要性
2.1現狀分析
前已述及,當歷史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教育實踐也像國內經濟實踐一樣呈現出鮮活的時代氣息。神州大地把課程改革的重點轉向“活動課程“的設計,一時間“活動課程"如火如荼,蔚成風氣,生物學科活動課程更不例外。
但當他們冷靜地觀察時,發現在實踐中存在著諸多問題。比較普遍的現象就是不少學校(特別是農村中學)教育者仍然固守著傳統的教育思想,不敢開設活動課。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影響下,學校課程開設以升學為唯一的價值取向,課程結構比較單一。學校僅開設有限的幾門學科,生物作為小學科往往被嚴重忽視。我們曾對我校的高三、高二年級的學生做過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有42.1%學生在初中學校就沒有開設生物課,生物活動課更是無人問津。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缺乏個性和特長,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別人會的我也會,別人不會的我也不會"。
直至目前為止,不少地方出現的“活動課程",盡管反映了現實需要。但不否認它是一種“應時之舉",它缺乏理論支撐,缺乏明確的內涵。這種名義上的“活動課程",實際上也是變相的“學科課程,,或是變相的“課外活動"。這不僅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多層次多類別的需要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更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對貫徹因材施教的這一原則也是不利的,不利于我國培養生物學科方面的人才,更談不上與國際競爭。這些道理應當是人人皆知的,并且絕大多數人是贊同的。
2.2生物活動課的意義
生物活動課是依據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多項活動項目和活動方式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和最新信息以及實踐能力的課程。它對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提高各種能力,具有獨特的功能,對素質教育的貫徹和落實有極大的帶頭和示范作用。以下就生物活動課開設的意義略作一番探討:
(1)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更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由于生物活動課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比較符合中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因而活動的開展能夠滿足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夠有效地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并逐步形成特長,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目的。而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又是推動人進行創造思維的內部動力,是創造能力培養的前提和關鍵。例如在學習“植物向光性實驗,’、“抨插校條生根實驗,’。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引發其獨立思考、去努力探究實驗的真諦。
(2)能夠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充分發展學生綜合能力。生物活動課的教學能夠突破學科教學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在各類實踐活動中,如發現性、探索性、批判性等問題研究中,能夠讓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得到開發、訓練。在活動中通過各種易于接受方式讓學生去接觸新事物,傳遞新信息,獲得直接經驗。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課堂上所學知識,提高多種能力,受到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的訓練。讓學生從小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發展創造思維,形成創造品格,增長創造才干。如組織學生制作動植物標本,參觀考察生態園;再如針對“葉綠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步驟多、難度大的特點,可以組織學生從不同角度設計改進實驗......。通過各種活動的訓練,培養學生獨立進行科學實驗的能力,也培養了他們勇于戰勝困難的科學精神。
(3)利于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活動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學生主動參與活動課題提出、方案設計、實施操作總結討論、撰寫論文等全部過程。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掌握、運用知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活動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主觀能動作用,進行自我組織和評價,培養自己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斷探求新知的精神。親身體驗到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認識生物體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生物與環境的科學統一;不斷確立生態學觀點、進化論觀點,促進科學世界觀的形成,增強德育效應。
此外,生物活動課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勞動技能;利于培養學生優良意志品質;利于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教育;利于對學生進行美育、人口、情感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