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啟動學生積極學習數學的動力
(二)挖掘數學內在魅力,樹立學習數學志趣
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當教師把學生對數學本身的興趣喚起之后,學生的興趣可能轉化為學習數學的志趣,從而在學習活動中就能夠克服困難而不感到辛苦,勤奮學習而不感到疲倦。學生被數學本身的魅力所吸引,是形成穩定志趣的基礎。
1.抽象的神力。
高度的抽象和概括是數學學科特點之一。為了使學生很好地理解數學概念、性質、法則、公式等,教學中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和概括的法則具體化,以及把具體、形象的知識適時抽象、概括,從而完成認識上的兩次飛躍,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忽略對抽象、概括的特點本身的認識,會給學生帶來認識上的困難,感到數學知識抽象,看不到它的優越性,導致對數學學科缺少喜歡的情感。我在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滲透學科特點及其優越性。例如,教數字1,我先指導學生看圖說出許多數量是1的物體,抽象出數字1;然后又讓學生列舉數量是1的物體。學生說了許多,這時我帶著激情說:數字1真了不起,凡數量是1的物體都能用1來表示,說也說不完。這時學生感到驚奇,感受到抽象的“數”的神力。另外,學習加法交換律、乘法分配律時把語言敘述與a+b=b+a、ac+bc=(a+b)c的表現形式相對照,發現字母公式簡明、易記,而且它既適用于整數計算,也適用于小數、分數計算。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抽象、概括性給我們學習、記憶和運用等許多方面帶來了方便,從而努力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2.微妙的聯系
在教學中,通過具體事物形成抽象概念,揭示數量間的聯系,引導學生探求科學的秘密,更能啟迪學生的智慧,產生對數學本身的興趣。例如,在教學正比例時,我問:不許登高,你們能量出教學樓有多高嗎?你能知道旗桿有多高嗎?看一看桿高、影長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從而把學生的興趣集中引向了研究、探討和尋找結論的途徑上來。
學生的學習志趣,是在不斷解決矛盾沖突中形成和發展的。教師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數學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激發學生研究、探討精神。例如,學習商不變的性質以后,我出了一組題:390÷5、1700÷25、21000÷125,要求學生運用商不變的性質進行計算。學生感到問題新奇,開始認真研究起來。有的學生不僅能夠完成像390÷5=(390×2)÷(5×2)=780÷10=78,還能將此題轉化成乘法:(390×2)÷(5×2)=390×2÷10=390÷10×2得出390÷5=39×2。不少學生繼續推導出其它幾題的簡算,并發現了這種特殊題用“乘代除”的方法算起來快,而且簡便,激起了愛學數學、愛研究數學的熱情和志趣。有的同學甚至對數學著了迷。
3.有趣的規律。
數學知識中具有規律性的內容許許多多,有的明顯,有的隱蔽,教學中如能注意加以引導,使學生發現那些有益于學習的規律,對提高他們的能力,培養努力學習數學的志趣十分有益。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后,我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引導學生觀察加數有什么特點?和與加數有什么關系?學生發現:兩個分母互質、分子都是1的分數相加,用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分母相加的和作分子。再根據這一加法規律,推出相應的分數減法規律,提高了計算速度及正確率。有的規律是在學習新知時充分展示的。例如,學習正、反比例,啟發學生觀察、比較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引起另一種量變化規律和特點,而后建立了新的概念。有的規律蘊藏在學習內容之中,待學生去發現(不到時機,教師不強加給學生)。例如,低年級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對比練習解答比多少的應用題時,有的同學發現:已知條件中的比“多”、比“少”不是確定加、減法的依據,而所求的數的“大”、“小”卻能決定解題的方法。求“較大數”用加法計算,求“較小數”和“相差多少”用減法計算。這些問題解決后,老師又啟發學生用算理講明原因,進一步加深了學生的認識,既明了算理,又掌握了算法,引起他們對掌握數學規律的濃厚興趣。到高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習分數應用題時能準確地找到解題的規律和思路,抓住了正確判定單位“1”和找出與其相對應量關系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學生掌握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就能舉一反三,對結構相似、千變萬化的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就做到了迎刃而解。通過抓算理、算法和關鍵性問題的教學,學生對較復雜的分數、百分數應用題不僅消失了畏懼感,反而覺得鉆研它是一種樂趣,喜歡找一些有難度的思考題來解答,學生的學習興趣已深入到學習材料的本身。
(三)聯系生活實際,誘發學習數學動機
動機,是學生進行積極學習活動的一種內部誘因。學生的學習活動在良好的動機驅使下進行,就能產生更有效的結果。學習動機激發得越強烈,就越能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積極的態度,就越能發揮學生的智慧潛能。在多年的教學活動中,我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和他們所熟悉的生產實際闡述科學知識,引導他們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和生產中的重要作用;把個人的學習與祖國的四化建設聯系起來,樹立遠大理想;增強高度的使命感,產生一種持久的奮發向上的學習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