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您也傾聽我的聲音吧
在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總會出現各種各樣不同的聲音,如果我們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 在學生“節外生枝”的同時, 采取馬上制止或立即糾正的辦法,或許能達到“防微杜漸”的目的,但假設我們能有意識地靈活處理,巧妙引導,將“意外”轉化為有助于課堂教學的資源,就能讓課堂變得更精彩。幾天前在教學《筆算兩位數乘法》一課時,就有過這樣一段經歷。在教學中,我按照課前預設的方案創設情境,學生了解熟悉的情境之后輕松地列出了算式14×12,然后進行算法多樣化探究。他們結合以前的知識順利得出了四種計算方法,與我課前的預設基本一致,我也暗自慶幸學生的學習能力正在逐步上升。
當我準備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時,一個平時不怎么愛發言的學生一下子進入我的視線,他的手舉得老高,聲音不大,但堅定有力: “老師,您也傾聽我的聲音吧!”
稍微一愣,心想他還會想出其它的方法嗎?搞不好又是一些錯誤的認識,或者重復他人的方法,為了不打亂教學流程和岔開同學們的思路,決定制止他的發言。可他不容置疑的眼神讓我于心不忍,就聽一下吧!
他十分自信地說道:只要把兩個因數的個位相乘結果的最后一位寫在個位上(如果滿十就寫到十位上),十位相乘結果的最后一位寫在百位上(如果滿十就寫到千位上),如果十位沒有就寫上0,就是108。然后把第一個因數的個位與第二個因數的十位相乘,把第二個因數的個位與第一個因數的十位相乘,把它們的積相加,結果的末位寫在十位上(如果滿十就寫到百位上),這樣就是十位上寫6,上下相加答案就是168。
他的回答一氣呵成,不僅條理清楚,而且相當流暢,很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的話讓同學們一個個歪著頭,皺著眉頭好象都理解不了,然而聽了他的回答,我十分激動,因為不僅表述得正確,而且思維也很獨特。
我請這位同學上前給大家講解過程,他邊解釋邊寫出了一個豎式:
14
× 12
8(2 × 4)
100(10× 10)
40(4 ×10)
20(2 × 10)
168
“這種方法可以計算其它的算式嗎?”“當然沒問題。”于是我和同學們又一起試算了34× 46;56× 24等算式,居然這種方法都適用。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調動起來了,都紛紛計算著自編的各種算式。
這節課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但我的心情卻久久不能平靜,我慶幸自己在教學中沒有越俎代庖,妄下定論,而是機智地抓住了這一契機,把“意外”轉化成了一種積極的教學資源。同時也慶幸自己沒有嚴加斥責、步步緊逼,直至課堂只有一種聲音。因為學生無奈的附和,意味著服從,意味著不需要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獨特見解,同時意味著他們必須遵從教師的意見、揣摩教師的用意,猜測教師的想法。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很難超越自我,獲得成功的體驗和自我價值觀的實現。
獨特的見解總是在主體充分自由的狀態下萌發出來的,當課堂中出現不同的聲音時,教師應營造一個充滿關愛、平等自主、尊重孩子的學習氛圍,滿腔熱情地聽取孩子們的不同意見,要善待他們的不正確或不完善的想法,只有在這樣的土壤中,那些與眾不同的奇思妙想才會綻放出美麗的創新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