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數學教學中的問題情境創設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任何科學的發現無不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而創設一種問題情境是啟發學生思考的關鍵。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讓教材“動”起來、“活”起來,不僅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有效防止“座客”、“陪客”現象發生,也能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價值,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因此,教師要善于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于各種符合學生實際的情境之中。一、創設懸念式情境,使學生在“新奇”中學習。
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教師將學生未知的數學規律、法則、關系、事實等前置應用,展示數學知識非凡的魅力,創設新奇的懸念式情境,以誘發學生產生揭秘的問題意識。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可常采用以下設置懸念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即讓學生任意出一個多位數,教師很快判斷能否被3整除,然后讓學生驗證。學生通過驗證,驚奇地發現老師判斷很準確,從而產生了很想知道如何判斷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的欲望。
二、創設沖突式情境,使學生在“好奇”中學習。
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種建構過程,是認知矛盾的運動過程。教師要在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上,以舊引新,適時把新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打破學生暫時的認知平衡,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進入求知狀態中。例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出示兩組題:①1.6÷0.25 ,15÷0.06;②10÷6,70.7÷33。學生很快算出第一組題的得數,但在計算第二組數時學生發現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辦?”“如何寫出商呢?”好奇與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處,從而使學生在學習循環小數時心中始終有一個目標,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三、創設操作式情境,使學生在“探究”中學習。
實踐操作是小學生獲取感性認識,發現數學關系的重要途徑,也是誘發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載體。例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課堂上組織學生用兩根硬紙條和一枚圖釘做成一個角的模型,并用手轉動一條角的邊,這樣學生不僅可以直觀地認識和掌握銳角、直角、鈍角等概念,而且還會在此基礎上提出“當兩條邊重合時是什么角?如果一條邊固定,另一條邊按逆時針方向旋轉一周后繼續旋轉下去將得到什么角?如果這條邊按順時針方向旋轉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為以后繼續學習角的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創設實踐式情境,使學生在“應用”中學習。
例如,教學百分數應用中的《利息》時,為了更緊密地聯系現實生活,在教學后可設計一道實踐題,即“利息稅的計算”。國家規定個人儲蓄存款要交納個人所得稅,其納稅額為利息的20%。要求學生到附近銀行調查了解當前各種期限存款的利率,幫助爸媽或鄰居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稅后利息是多少。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紛紛向銀行職員提出:為什么要交利息稅,有什么意義;目前主要有哪些主要儲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間有什么關系;怎樣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稅等問題。這樣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初步認識到在實際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數學問題,從小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的有關問題,這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當一個年幼的人不是作為冷漠的旁觀者,而是作為勞動者,發現了許許多多個‘為什么’,并且通過思考、觀察和動手而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時,在他身上就會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樣,產生獨立的思考。”發問,是開啟學生智慧的鑰匙,問能解惑,問能知新。在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和探究興趣,也能讓學生既學得好,又學得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