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南湖游船教案
2、通過了解紅軍長征的艱苦歷程,學習紅軍克服困難、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激發學生熱愛人民軍隊的情感。
3、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小組合作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錄像導入,創境激情
1、導入:一位美國記者說:人類有四大史詩――以色列埃及走出,漢尼撥翻越阿爾卑斯山,拿破侖進軍莫斯科,美國人拓荒西部,但是,他們與長征相比都黯然失色,他說:(切入錄像:長征組圖)長征是無與倫比的,長征是中國工農紅軍所創造的一部氣吞山河的英雄史詩……
2、揭題:那么紅軍為什么要進行長征?長征途中紅軍都經歷了哪些艱辛的歷程,長征勝利的意義何在?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了解的內容。
二、對比分析,了解長征起因
1、過渡:南昌起義爆發后不久,毛澤東在井岡山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由于毛澤東、朱德的正確領導和當地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持,紅軍和革命根據地迅速發展。
2、出示革命根據地發展的動態地圖。
3、引導學生根據這發展的氣勢聯想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論斷。
為什么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4、紅軍隊伍不斷迅速擴大,這使國民黨反動派驚恐不安,他們采取了什么樣的措施?從1930年開始,蔣介石就調集軍隊,向我紅色根據地發動連續五次“圍剿”。
在五次“圍剿”中,前四次“圍剿”的結果如何?
蔣介石不甘心四次“圍剿”的失敗,1933年10月又100調集萬軍隊,200架飛機對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五次“圍剿”,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結果怎樣?
5、討論:為什么紅軍前四次反“圍剿”能勝利,第五次卻失敗了呢?
6、小結:勝利不在于力量的懸殊,而在于正確的領導。
7、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
三、多種形式,體驗長征
1、聽錄音:長征的開始
(1)紅軍在長征開始時,遇到了什么困難,人數發生了什么變化?
(2)小結:面對敵人的圍追,紅軍戰士不怕犧牲,英勇奮戰,終于沖破了四道封鎖線,渡過了湘江,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紅軍只剩下3萬多人了。
2、過渡:在這危急關頭,毛澤東提出了改變進軍方向,向敵人力量最薄弱的貴州前進,之后,強渡烏江攻占遵義,召開了遵義會議,請同學們看一段錄像。
(1)說一說:遵義會議是什么時候召開的?會議內容是什么?
(2)議一議:會議的召開對黨,對紅軍,對中國革命有什么意義?
3、講一講:長征的故事
4、議一議:長征勝利的意義
(1)討論:長征的勝利說明了什么?
(2)小結:紅軍長征行程達二萬五千里,歷經11個省,這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長征的勝利,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不可戰勝的。
5、讀一讀:《長征》詩詞。
6、欣賞歌曲《長征組歌》。
7、總結:長征是人類的壯舉,光輝的史詩,如今我們談長征,重在談長征精神,我們每位同學都應該學習紅軍戰士不怕困難的精神,學習他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珍惜今天,笑對生活,努力學習,掌握本領,把21世紀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
四、講故事,激發愛黨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