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第二單元教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天氣突然變化時,如果我們不能及時增減衣服的話,就可能會發燒。那么,地球為什么會“發低燒”呢?
二、學習:地球“發低燒”是誰的責任
1.資助閱讀“溫室效應”的原理解說。
2.討論:了解“溫室效應”的原理,再思考一下:地球“發低燒”的根源是什么?
3.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行為都會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我們人類對地球“發低燒”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學習:行動起來,為地球“退燒”而努力
1.指名朗讀《綠色的眼睛》。
討論:你見過任意砍伐和摧殘樹木的現象嗎?當時你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
正確的做法應當是怎樣的?
2.分組討論: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哪些行為會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小組匯報。
3.針對這些行為進行討論:有哪些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方法?
進一步探討,看哪些方法比較可行。
4.全球變暖已經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假如你是醫生,請你拿起手中的筆,為“發低燒”的地球開張處方。
小組交流,看看別人的處方看得好嗎?好在哪里?對自己的處方進行修改與完善。
5.總結:處方開出來了,還要落實到行動中去,才不會使處方成為一張廢紙。讓我們從日常生活做起,為地球“退燒”出一奮力吧!
四、作業。
第6課 天有不測風云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一些故事,讓學生意識到大自然也有不可抗拒的一面,自然災害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2.幫助學生了解保護環境和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強化環境保護的自覺意識。
3.學習在常見的自然災害面前自護與互助的方法,培養相應的應變能力,災害發生時能夠不慌亂,采取正確的措施開展自護與互助。
教學重點難點:
幫助學生了解保護環境和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強化環境保護的自覺意識。
教學準備:
1.查閱書籍資料,了解有關自然災害的概況。
2.有關地震災害的記錄片。
3.了解家鄉最常見的自然災害。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有關地震災害的記錄片。
二、學習“大自然的另一份面孔”
1.閱讀《地震孤兒的故事》。
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地震的資料。
討論:地真是怎么回事?你對地震帶來的危害有哪些印象?
設想一下:假如我們居住的地方發生了強烈的地震,你對突發的災害會有思想準備嗎?你認為地震會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哪些危害?
2.自然災害知多少。
除了地震外,自然災害還有哪些種?
請同學們走上講臺,介紹自己搜集到的某種自然災害的相關資料。
3.為自然災害分類。
4.過渡:自然災害離我們并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