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六年級思品上冊春天的故事(第三課時)教案
傳統工業向現代化工業轉變
一只漂游過五大洲四大洋的巨大鐵錨,矗立在上海外灘濱江大道的鮮花綠草叢中,此處原是立新船廠所在地。現在它的周圍是汽車城、鋼鐵城、國家生物醫藥基地、信息產業基地……歷經滄桑的鐵錨位于氣勢恢宏的現代化工業設施中,象征著上海傳統產業的幾代工人為產業升級和城市功能的轉換所作出的犧牲和奉獻。上海這個老工業基地也許最能體現共和國工業的歷程。
新中國誕生時,上海保留了我國民族工業的精華。它從新中國建立到20世紀70年代末,沖破外國的禁運和封鎖,為新中國的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了急需的材料和裝備。從第一根無縫鋼管、第一套合成氨設備、第一套1.2萬千瓦雙水內冷發電機組,到第一臺萬噸水壓機、第一臺20萬倍電子顯微鏡、第一枚自行研制的7-mt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1960年發射成功,無數個“中國第一”,奠定了上海工業作為共和國中流砥柱的地位!
20世紀80年代初,市場經濟風浪漸起,上海這個計劃經濟的典型受到原材料短缺和漲價的雙重困擾,發展速度降到“保四爭五”,基礎設施嚴重滯后使經濟活動處處捉襟見肘。
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市委書記和市長朱镕基的主持下,上海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重大戰役拉開了戰幕:市政府選定桑塔納轎車國產化、程控電話交換機等14個工業項目,以產品出口和替代進口為目標,組織科技和生產聯合攻關。
汽車產業是上海工業化的一個杰作。1987年,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轎車工業要成為上海的第一支柱產業”,踩下了上海汽車業高速發展的“油門”。以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為核心的桑塔納轎車國產化共同體,在引進德國先進車型和技術的同時,千方百計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桑塔納轎車的國產化率從起步時的2.7%,逐步上升到如今的96%,一下子把中國轎車工業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縮短了xx年。
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家宣布開發開放浦東。從改革“后衛”走向改革“前沿”的上海抓住機遇,進一步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下決心關停一批虧損企業,搬遷一批污染嚴重的企業;同時,盡快扶植和發展新一代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并鼓勵老企業更大膽地引進資金、技術、管理。
根據這一構想,曾經是國家“搖錢樹”的上海紡織業率先邁出了“壯士斷腕”的悲壯一步。大部分從事初級加工的紡織廠被關閉或搬遷,紡織錠子壓縮到歷史最高年份的三分之一。
199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上海要加快發展信息工程、現代生物與醫藥、新材料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把上海工業提升了一個檔次。于是擁塞在市區與民宅犬牙交錯的數千家企業“拔點遷移”,來到綠茵環抱、設施齊全的浦東新區、三個開發區和市郊九個工業園拓寬空間,再創基業。總面積707平方公里的工業新區,展示了上海工業的新形象,成為體現上!皩嵙退健钡臒嵬痢
經歷了風風雨雨的洗禮,共和國懷抱里的上海工業宛如新生的“鳳凰”,振翅飛向新世紀!
地下變通途
1999年國慶節前夕,京城傳來一件大喜訊,地鐵復八線(復興門-八王墳)開始試運營。復八線全長13.5公里,沿途經過西單、天安門、王府井、東單、建國門、永安里、國貿中心、大望路等11個站。其中許多站的路面就是繁華的商業區,在這一路段坐公共汽車常常堵車,而乘地鐵則顯得十分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