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六年級思品上冊春天的故事(第三課時)教案
1993年9月,中國申奧代表團淚灑蒙特卡羅。民意調查中,“環境污染嚴重”位居申奧失敗原因的前三位,而在“北京應改進 的幾個方面”一欄里,有57%的市民認為治理環境污染已刻不容緩。
要改善北京的大氣環境質量,最主要的一條就是逐步減少燃煤量,提高優質能源在北京能源結構中的比重。這一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們早有共識。
1983年10月,引華北油田天然氣進北京工程正式立項。1985年,市政府投資1億多元,修建了90多公里長的輸管線。1987年,清潔、無毒的燃氣——天然氣進入了京城。
1992年,市政府再次投資1億多元,建成華北油田天然氣長輸管線復線。日供氣能力從26萬立方米增加到40萬立方米,供氣范圍已達到180平方公里。
但隨著北京用戶的快速遞增,華北油田的天然氣已不能滿足北京的需求。
怎么辦?決策者們又將眼光投向蘊藏量極為豐富的陜甘寧大氣田。
引陜甘寧天然氣進京,真是一個壯舉。因為其浩大的工程量及施工艱難程度,稱得上是今日的“蜀道”:長900公里、直徑600毫米的輸氣管線經陜西、山西、河北三省,跨越黃河等大型河流五處,中小河流140處,穿越鐵路20處,公路據處,不少地段為山地、峽谷、高原,地形及地質構造極為復雜。
盡管這一工程難度很大,但為了讓北京天更藍、云更白,施工者們還是克服了重重困難。xx年,16.5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源源不斷地輸入北京。城區使用天然氣供暖的面積達到4000多萬平方米,用戶133萬戶,占城區供暖面積的四分之一。
由于供熱過程中普遍采取了天然氣代替燃煤的措施,所以,雖然xx年-xx年新增集中供熱面積達到了創紀錄的800多萬平方米,但是改燒天然氣后的這個冬天變干凈了。京城上空的“污罩”現象已經好多了。
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xx年從外地調入北京的天然氣總量將達到30億立方米以上,三環路以內將基本變成無煤區。相信到那時,賈老師再帶著兒子爬上“鬼見愁”時,一定能眺望到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