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小馬虎旅行記教案
在課堂上,我采用了多種方式,盡可能地讓所有孩子都有所體驗,有所感悟,這也是本課的一大亮點。課程資源是對教育活動的支撐,若無課程資源,教育活動勢必是空洞的、無意義的。教者全力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除了學生、教師,還將圖片、錄音等音像、文本資源有機融入課堂,并盡可能地開發、利用計算機網絡資源,力求帶給孩子多層面、多角度的感受與影響,從而讓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但是資源的開發還需要從教學目標出發,加以改造,賦予其教育意義。
三、關于密切課程與兒童生活世界的問題
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道德教育才有實效,在這節課上,孩子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自己感興趣的游戲活動,討論自己身邊的馬虎現象,交流自己體會到的真實感受,可以說,教師營造的生動具體的生活情景,獲得了孩子們的真心認同。
要改變長期以來傳統思品課的弊端,就必須摒棄陳舊的教學方法,就必須緊密聯系學生實際、生活實際,就必須讓我們的課“活”起來,讓我們的學生動起來,在活動中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在積極主動的學習中加深感受、體驗、探究和感悟,這樣才可能達到活動課程的目標。
在課堂教學中,我還力求體現“三個關注”:
一、關注教材內容的活用
新課程明確指出:本課程教材主要不是作為知識載體來供老師講授的,它是教師引發兒童的活動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因此,我們應該勇于打破教材框架,靈活地處理教材、運用教材,讓課堂貼近生活。
例如活動一開始,我就改變教材提供的順序,通過課件比較丁丁圖畫與大家截然不同的表現,在可笑中感受到馬虎帶來的害處,并產生要細心做事的情感動力。我還緊抓這一點讓學生明白認真聽別人講話、細心找出別人的不足也是一種學習,體現的也是認真、細心的好習慣。通過關注學生點點滴滴的體驗,體現《品德與生活》學科的交際功能。
又如在讓學生了解馬虎國旅行記的故事時,并不是翻開教材讀一讀就算了,我力避平鋪直敘的手法,而是巧妙地安排一個學生以親身經歷、活現教材的形式,使學生對故事產生親切感,增強了興趣,發展了辨別是非的能力,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充分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關注活動形式的選擇
興趣是學習之魂。《品德與生活》作為一門活動型的綜合課程,它所呈現的文化是一種兒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只要我們能夠把握教材和兒童的特點,精心設計各種豐富多采的活動形式,就容易激發學生的強烈情緒,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他們主動活潑地學習。
在課堂教學上,通過設計“我為你帶上小紅花”環節,使學生體驗做事認真、不敷衍的快樂。先組織學生討論怎樣才能做到不馬虎,然后通過四人小組合作反饋,展示出學生對細心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在展示過程中,老師相機點撥,突出學習的樂趣,使學生明白細心的重要性,同時學會欣賞自己和別人。討論、實踐、自評、互評的形式,有利于學生不斷對照自己的言行,實現生生互動、自我教育的目的。
品德與生活課主要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因此,在闖馬虎宮游戲時,我就結合生活實際中經常出現的馬虎事來設計關口,讓學生自己動腦筋,憑借細心和團隊力量來進行小組合作闖關,充分體現了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