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學活動設計《大皮球扔給誰》
〈2〉進一步探索石子、雪花插片、橡皮泥、空盒子、泡沫板、塑料吸管、舊報紙、玻璃球、積木塊、在水中的變化,理解了“上浮”、“下沉的概念。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各環節都蘊涵著活動內容,幼兒以哪些動物會在水里游,哪些動物不會在水里游?皮球為什么會幫助不會游泳的動物為討論過程,激發了他們探究的興趣,同時老師也鼓勵幼兒,自己去發現,學會有意義的收集信息,主動獲得經驗,從而轉變學習的方法,并讓幼兒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
活動的前準備豐富、有趣味性,很受幼兒喜歡。在活動中,幼兒欣賞第一遍故事,教師是引導幼兒觀察圖片進行故事提問的,在觀察圖片時,是靜態的,幼兒認真仔細的觀察圖片,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教師的提問是從整體出發,系統設計、圍繞重點,為什么小熊會把球扔給小雞和小貓?你知道哪些動物會游泳嗎?不會游泳的動物有了球為什么不會沉下去呢?在這里通過老師設下的疑問,讓幼兒通過實踐操作,認真觀察,對比,尋求答案。整個活動能有效地培養幼兒的認知能力,激發幼兒對學習的興趣和培養孩子學習的自信心。 為了讓孩子對活動更有興趣,在第二次欣賞故事時,教師改變了教學方法,運用了自制了一條船,畫了背景圖上,根據故事情節操作,每一個小動物出場,都是動態的,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出來了,讓孩子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思考,有效地激發幼兒積極思維,從中學習正確運用觀察,比較歸納推理等思維方法判斷事物。
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物體沉浮原理,孩子們在故事中思維積極,在操作活動中探索師生之間孩子之間互動過程中,也有些出乎意料之外,例如:孩子對哪些動物在水中生活不是很了解,教師忽略聯成一片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幼兒思維的鍛煉。因此在活動延伸部分,教師讓幼兒選擇材料,讓幼兒帶著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并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活動后的調整設想
(1)小班的孩子思維,比較的具體形象性,因此在活動中,因此給孩子更形象的,材料,進一步促進思維的發展。
(2)從幼兒活動與交流中可以看出,孩子對球和小動物卻很喜歡,在活動墻上,將設計《好玩的大皮球》、《動物真有趣》主題,引發孩子關注生活,關注周邊的事物。保護動物,擴大幼兒眼界。
附錄:
大皮球扔給誰
春天來了,小豬、小狗、小貓、小鴨和小雞坐著小熊劃的小木船去旅游。
船劃到河央:小鴨子“嘎嘎”地講一個笑話,小狗樂得大喊大叫,小豬樂得又蹦又跳。
大家吵吵鬧,結果小船一歪,大家全都掉進了水里。小熊爬上小船找出兩個備用的大皮球。
小豬在水中喊:“快把大皮球給我吧!”
小熊說:“不,我不給你!”
小狗和小鴨也喊著要大皮球,可小熊也不理它們。最后,小熊把大皮球扔給了小貓和小雞,讓它們安全上了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