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課堂教學策略
小組學習是小班教學中經常采用的一種組織形式。首先,對組員構成的研究。在小組分組中大多采用異質分組合作學習。根據不同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個性差異入手,把全班同學分成好、中、差。分組時,均衡配置。每個小組學生在學習基礎、能力水平等方面大致相同,男女混編,并根據學習需要,內容需要以及活動中小組活動實際狀況及時調整,以確保小組活動始終處于良性發展狀況,符合教學發展需要。小組教學一般有3種形式:分組討論、分組操作、分組交流。教學進程:有步驟提出問題---個體自學-----自愿結合、互幫互學------小組交流--------各小組派代表匯報-------展開全班范圍的討論與交流------學生互評。同時又培養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團隊精神。合作學習小組:目標的相互依賴、獎勵的相互依賴、角色的相互依賴、資料的相互依賴、身份的相互依賴。如在識字教學中,教師不是在課堂內詳盡的講解字的音、形、義。而是讓學生在四人小組內個個輪流拼讀,互相幫助,然后積極開動腦筋,擔當小老師,就生字的音、形、義提出幾個問題。幫助大家一起來記住生字。這樣的學法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師生的角色互換,學生反客為主,學得生動活潑。平時隨時可見,四人小組一起看課外讀物,一邊交流。一起練習口算。合作意識明顯加強。競爭是現代人才必備的條件之一,從小樹立競爭意識,終身有用。我們提倡團隊競爭,在競爭中學會合作。在美術教學拼貼秋天景色的一課中,教師把學生分成七個小組,在小黑板上編幟七幅美麗的秋景,拼貼,結束讓學生評出哪一組最能體現秋天的特征,哪幅畫做工最精致,哪幅畫最有特色,從不同的視角來評價,從評價中既體現小組間的競爭,同時體現評價,審美的多元化。同事要求教師要精選小組討論學習的問題,對教學順序和內容進行匠心獨到的設計,讓學生在小組中能夠努力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使其重新組合、遷移,在認知的道路上開拓前進,直到解決問題或悟出規律,要給予學生較充分的時間,不能一晃而過,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有表達的機會。
要深入研究、改善分組方式,對小組學習加強指導,真正實現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小組圍坐為小組合作學習提供了有利條件,然而兩者之間并非可以簡單地劃等號。要實現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學習,還需要深入研究、改善小組的分組方式。學生之間在智力類型、認知風格、性別與個性特征等等方面都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如何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對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使學生之間的感染和影響達到最好效果,這也是一個值得深人研究的問題。目前看來,對小組進行動態分組、加強小組成員之間的異質性等做法是比較好的改善分組方式的做法。此外,加強 對小組學習的指導,教會學生合作學習的步驟與方法,如如何發言,如何交流,如何討論,如何歸納,如何相互評估,如何參與集體競爭,如何調節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等,也是在分組教學中實現合作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分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深入到學生的小組學習中去,掌握每組同學的學習狀況,適時給予針對性的指導,促進小組學習。在分組教學中,最忌諱的就是教師沒能深入學生的小組學習,站在旁邊袖手旁觀,或象征性地在幾個小組之間走一走,這種情況下的分組教學,即使小組中學生討論得再熱烈,也是徒有虛名的。只有教師在分組教學各個環節中的主導作用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小班中分組教學這一主要教學組織形式才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