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二年級上冊》介紹
例如,本冊實驗教材在100以內加、減法筆算教學中,安排了“估算加、減法”一小節,這是有關估算的正式教學的開始。教材結合一個實例(媽媽帶100元去商店購買三樣物品,讓學生用估算判斷媽媽帶的錢夠不夠),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的情境,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學生了解估算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們可以用它簡潔、迅速地解決某些問題。從而使學生學會估算的方法,逐步形成估計的意識。其次,教材還注意在有關的教學內容或練習中滲透估計意識培養的內容。例如,在“長度單位”教學中有一些觀察某種實物大約有多長、測量某一實物時只要求大約的長度等的練習。使學生了解到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有時并不需要準確的計算或精確的結果,而只需要一個粗略的數據就可以達到目的。在教給學生基本的估算方法后,教材還安排一些應用估算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練習,以便逐步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
五、 注重體現探索性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探索和創新的意識。
新的數學教育理念認為,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數學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根據這一理念,本冊實驗教材的編排,注意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出發,利用各種學習內容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探究活動以及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的同時,逐步形成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創新的意識。如前所述,在教學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認識之前,先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活動,通過實際操作、小組討論、歸納推理等活動,得出要用統一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才能得到一致的結果,才能彼此進行交流的結論。在學生認識了厘米之后,并不是直接告訴學生還有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米,而是讓學生自己探索測量黑板的長度的方法,使學生在活動中產生應該用比較大的長度單位的想法,從而引出“米”。本冊實驗教材安排的兩個數學實踐活動“我長高了”“看一看、擺一擺”,都是開放式的對周圍事物或操作材料的數學內容進行探究的活動。又如,在“觀察物體”中關于鏡面對稱現象的學習,教材介紹了鏡面對稱的現象后,在練習中安排了對鏡面對稱現象的探索。在這些動手實踐的探索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數學知識,還可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探索的欲望,產生對現實世界各種現象進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勵學生主動地探索未知,進而逐步形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這些也正是學生形成創新意識、發展數學思維所必需的過程。
六、 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學習數學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參與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別是數學學習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進而奠定發展更高素質的基礎。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能力是數學教學要達到的重要目標之一。本套實驗教材總體設想之一是:系統而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嘗試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可以理解地簡單形式,采用生動有趣的事例呈現出來。據此,在一年級下冊實驗教材安排了“探索給定圖形或數字中的簡單規律”,本冊實驗教材則在第八單元 “數學廣角”中, 安排了簡單的組合思想和邏輯推理方法。排列與組合的思想方法不僅有著廣泛的應用,是今后學習概率統計等知識的基礎;邏輯推理更是進一步學習數學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在現行的教材中這部分內容只出現在選做題目中。)教材在這里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初步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奇妙與作用,受到數學思維的訓練,逐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同時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與欲望,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進而達到《數學課程標準》第一學段的要求: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